平輿縣“三園”建設走出治理新路
➤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招商引資活動1078批次,吸引1820名老家籍企業家返鄉創業,成功引進一批重點主導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
文 | 中共河南省平輿縣委書記 劉飛
地處河南省東南部的駐馬店市平輿縣,屬於典型的平原農區縣,總人口117萬,耕地面積135萬畝,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20年2月脫貧摘帽後,基本解決了“貧”的問題,但“窮”的制約還沒有完全解除。
據統計,2022年平輿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4.34%,分別低於駐馬店市、全省、全國1.47個、12.73個、20.88個百分點,縣城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有限,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2022年11月,平輿縣提出推進以縣級主導産業工業園為龍頭、鄉級鄉村振興産業園為支撐、村級共同富裕加工園為網絡的“三園”同構發展模式,讓農民不用去外地打工,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最終實現強縣富民。

平輿縣城鳥瞰(2024 年 7 月 22 日攝) 李奇攝
走出去闊視野明晰發展路徑
圍繞吸引鄉村發展要素回歸,平輿縣堅持用外向思維解難題、謀發展,先後組織領導幹部赴浙江、江蘇等産業發展強省考察學習,為探索適合本地的鄉村産業發展路徑打開了新思路。
明晰路徑。堅持把“三園”建設作為實現“工業強縣”戰略重要抓手,注重把鄉村振興産業園建設作為貫通城鄉的腹地支撐,前瞻布局、傾心打造,按照“統一規劃、示範帶動、試點先行、整體推進”總要求,堅持“一年打基礎、兩年上&階、三年見成效”總基調,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要素保障為關鍵、以機制創新為動力,體現特色、量力而行,堅定不移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細。
編制規劃。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三園”建設規劃綱要,對“三園”總體規劃和産業發展規劃進行高標準設計,明確各級産業園整體定位、發展方向,實現聯動式發展。目前,在現有皮革皮具、建築防水、戶外休閒用品等縣級主導産業工業園的基礎上,規劃建設19個鄉級鄉村振興産業園、224個村級共同富裕加工園,建成後爭取形成龍頭帶動、多點支撐、各具特色的三級産業園聯動發展格局。
政策配套。&&《加快鄉村振興産業園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平輿縣推進“輿商回歸”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集成配套政策支持。拿出200個以上編制,根據企業投資額和業務需求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開展駐廠服務。開闢“綠色通道”,對入駐“三園”的項目優先評級、優先授信、優先放貸,最大限度降低融資門檻。以縣職業中專等技能培訓機構為載體,對企業招聘員工進行崗前培訓,對重點企業開展點對點員工輸送。對入駐“三園”的企業法人(實際投資人)、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才和長期技術工人子女優先就近安排入學。
盤活人地錢聚焦目標高效執行
據統計,全縣有45萬人常年在外務工,其中有大量産業技術工人、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人”及其背後的“錢”資源利用空間巨大。
開放招商擴才。縣鄉均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挂帥的招商專班,招大不嫌小。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招商引資活動1078批次,成功引進天一精密、寧風科技等一批重點主導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吸引1820名平輿籍企業家返鄉創業。僅2024年,健盛戶外、佳豪戶外、同越科技、泛空電子等一大批企業投資平輿,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59個、總投資327.7億元,先後引進教育、醫療等領域高層次人才100餘人。目前,壩道工程醫院地下生態儲糧示範倉已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省級創新平台4家,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5家。
統籌資金使用。按照“縣裏拿一點、集體籌一點、個人掏一點”的模式,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將産業園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和其他融資項目,將産業園內基礎設施與集鎮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2022年以來,財政投入銜接資金4.1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43.4億元。2024年謀劃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355個、中央預算內項目32個,累計爭取債券資金18.9億元、中央預算內資金2.5億元。
深挖土地潛力。將産業園項目用地納入鄉鎮國土空間規劃,依照産品體系劃定區域,積極盤活鄉鎮老村委、老學校、老窯廠和廢舊廠房等“沉睡”土地資源8000多畝,將這些閒置資産變“廢”為“寶”,培育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對入駐企業實行先租後讓、租讓結合、長期租賃、彈性年期供應等靈活供地政策,最大限度滿足建設需求。2024年,深入開展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盤活整治,累計供應建設用地93宗、面積2835畝。
政府有為激發市場“無限”
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凝聚工作合力,圍繞“三園”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矛盾,及時排憂解難,打通“堵點”、連接“斷點”、解決“難點”、消除“痛點”,為“三園”高效建設運營創造了良好條件。
服務高效。紮實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清理取消證明事項209項,梳理“一件事”事項190項、“免證可辦”事項125項,項目保障指標連續三年居全省第1位。紮實推進“放管服效”改革,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進駐市民之家辦理,“一網通辦”率達到100%;在市民之家和19個鄉鎮(街道)均開設綜合服務窗口,為入駐“三園”企業和項目提供註冊登記、項目審批、手續辦理等“一站式”服務,推行入園項目建設“保姆式”服務。創新招商公司+企業家群體、人才團隊、投資機構、行業協會、産業聯盟、諮詢公司“1+N”招商引資新模式,為企業搭建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合作通道。
獎懲嚴格。嚴格制定“三園”建設考核評價辦法和考評指標體系,將“三園”建設作為縣委三項中心工作之一,定期組織産業園建設工作拉練觀摩活動;對産業園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縣直單位給予表彰或獎勵。對入駐鄉村振興産業園地方所得部分稅收及時全額撥付給鄉鎮(街道),對産業園項目建設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村黨支部優先推薦為“産業興旺星”黨支部,充分調動鄉村兩級幹部積極性。
共富共享。加強縣鄉村三級園區動態管理,圍繞主導産業延鏈補鏈和農副産品深加工,發展藤編戶外、木材加工、收納箱包、服裝加工等,有序引導新招引企業入駐鄉村園區,帶動10萬群眾就近就業。目前,縣級主導産業工業園入駐各類企業228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已建成鄉村振興産業園24個,村級共同富裕加工園1052個,鄉村兩級帶動8萬人就業,其中脫貧群眾2.6萬人,人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目前,全縣擁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社區)佔比達到100%,收入20萬元以上的達到75%,有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