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具有“真實問題”意識的創新型人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遼寧大學黨委書記潘一山
➤“真實問題”的提出,就是要縮短長期以來校園與社會彼此的距離,將課堂與現實場景相結合,既對“有字之書”深入研讀,也在“無字之書”中深刻領悟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戰略部署下,要在高等教育領域持續創新求變,推進社會現實場景與真實問題貫通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一體化辦學機制建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培育“破題者”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郭奔勝 牛紀偉 王仁貴 岳棟
作為遼寧省屬唯一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遼寧大學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建設標準,樹立“服務遼寧就是服務國家”理念,帶着“真實問題”走入現實場景,用教育之力撬動東北振興的未來,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遼寧大學黨委書記潘一山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在實踐探索中,遼寧大學始終感恩時代、緊跟時代、不負時代,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進步和遼寧振興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走出一條具有遼大特色的辦學之路。”
研究真實問題 解決現實需求
《瞭望》:遼寧大學多次強調要培養“具有問題意識、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這種問題導向的重要性何在?
潘一山:在大學校園中,最常挂在師生嘴邊的一個詞就是“創新”。但怎麼創新,人們容易忽略。
隨着人類社會知識生産模式變革,大學需要突破固有場域,與外部社會現實場景深度對接,實現大學、企業、政府和社會的跨界整合。因此,我們創新性提出“真實問題”的概念,旨在培養更多具有問題意識、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什麼樣的問題才是真實問題?問題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根植於社會現實場景中:在生産、經營、管理、技術、産品等領域,在廠礦車間、企業公司、社區鄉村等社會現實場景中,正在發生的,帶着雨後水珠、清晨露珠、泥土和青草芬芳的問題。“真實問題”的提出,就是要縮短長期以來校園與社會的距離,將課堂與現實場景相結合,既對“有字之書”深入研讀,也在“無字之書”中深刻領悟。
如何捕獲真實問題?我們鼓勵師生走出校園,深入中國式現代化遼寧實踐,融入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以“親眼見證”“親身參與”“真切感受”去發現和提煉問題,將問題帶回到課堂,融入教學實踐,成為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成為創新創業競賽項目,進而構建出新理論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
《瞭望》:遼寧大學如何在具體實踐中踐行“真實問題導向”辦學理念?
潘一山:一是轉變辦學思維。我們以前的辦學觀念是“我想做什麼、我要做什麼、我能做什麼”,現在是“我該做什麼”,這是將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融入國家發展的“大邏輯”,是從以我為中心到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思維躍升。我們提出了“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理念,即“走出校園找現實場景、走進社會找真實問題、走上前沿找務實創新”。“走出去”,是主動為之的意識;“走進去”,是深入某個領域和企業標準;“走上去”,是從學科專業角度拿出解決方案的目標。
二是搭建數據平台。為拓寬真實問題來源,使數據更加集約化、可視化,學校創建了“砍瓜網”。“砍瓜”是一種可以隨吃隨砍、迅速再生的瓜類,具有極強的自愈再生能力。網站取名為“砍瓜”,寓意讓源源不斷的真實問題活水,滋養師生創新的沃土。目前,“砍瓜網”上有城市、農村、企業、工廠等1100多個社會現實場景,真實問題總數超過3萬,用戶總數1.8萬人。
三是創新研究載體。固有印象認為,文科類高校服務地方找不到合適的抓手,也不見實效。為了實現學校與地方的有效銜接,遼寧大學從一個試點,到重點推進,再到全面鋪開,與省內13地1區共建了14個城市研究院。對城市而言,通過與高校合作,幫助他們解決産業發展中“卡腦子”“卡脖子”“卡嗓子”問題。對高校而言,以前老師悶在校園裏琢磨科研選題,學生通過上網等途徑梳理畢業選題。現在是通過城市研究院,將當地企業、生活、生産、經營、管理、技術、産品等領域的真實問題第一時間反饋給學校,成為老師的科研選題、學生的畢業設計、創新創業大賽等。事實證明,這條路我們走對了,我們在服務社會中有了身影,有了貢獻。
為東北振興貢獻“遼大方案”
《瞭望》:以滿足現實應用場景為方向,在東北全面振興的背景下,遼寧大學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何舉措?
潘一山:學校充分發揮地處遼寧的區位優勢和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校地合作有效破題。學校以城市研究院為平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組建博士固定工作站、流動專家工作站和鄉村振興工作站,全面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比如,鞍山城市研究院院長單煒軍發現,遼寧岫岩牧牛鎮的香菇種植規模大、産量高,但也産生了大量蘑菇廢料,被隨意丟棄污染環境。團隊將廢棄香菇根深加工後製備出香菇雞飼料,誕生了無抗生態香菇雞蛋,生産出雞糞香菇棒生物質複合肥料,有效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矛盾。
調查研究靶向發力。學校組織專家團隊赴省內各地,圍繞行業産業發展真實問題開展調研,為地方宏觀決策提供諮詢建議。比如,調研團隊在葫蘆島綏中縣小莊子鎮調研時發現,當地冷棚種植土豆的地膜無法降解,導致土壤板結。在去營口調研新能源産業時,接觸到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能在降低生産成本前提下解決土豆地膜問題。團隊為這一真實問題找到了破解之法,促成了小莊子鎮政府與該公司的合作,也助力了農民增收。
問題發布精準把脈。為提升服務精準度,凝練真實問題科研價值,學校開創了城市研究院“真實問題”發布會的形式,直接促進學校專家教師與企業的溝通交流。發布會上,我們與本溪、葫蘆島興城、丹東等地企事業單位,共同探討品牌建設、産業鏈整合、文旅融合發展、傳統産業升級等問題,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有效推動科研成果推廣與轉化。
《瞭望》:學校智庫建設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潘一山:部分高校教師科研成果與社會現實脫節,僅做“想做、要做、能做之事”。我們倡導教師俯下身、彎下腰、沉下心,做有用的科研。
讓智庫成果“信得過”。學校要求科研團隊密切關注國際大事、國家改革動態、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實情,提供決策諮詢。比如,宋麗敏團隊深入東北多地醫療機構和養老服務中心展開調研,為構建與東北全面振興相適應的人口政策體系提供解決方案。
讓智庫成果“用得上”。智庫研究要找準問題,我們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使每個引育的人才都貼上“我是搞什麼的”標籤。遼寧振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在遼大找到該專業領域的學者群。比如,畢德利團隊提出的“關於用‘東北陸海新通道’構建‘東北亞經濟圈’”的建議,轉化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遼寧省代表團全團建議的重要內容,為東北亞陸海新通道納入國家戰略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讓智庫成果“拿得出”。學校建有部、省、市、校級智庫平台170余個,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區域國別、數字經濟、海洋經濟、鄉村振興、東北振興、自貿試驗區建設、新質生産力等前沿性和前瞻性領域開展研究,形成了《審時度勢》《遼寧大學智庫簡報》《遼寧地方發展調研報告》《遼寧大學調研報告》和《海外智庫參考》等智庫品牌。

遼寧大學校園(2024 年 9 月攝)遼寧大學供圖
在場景驅動中持續創新求變
《瞭望》:在“真實問題導向”影響下,遼寧大學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優勢和突出成果?
潘一山:學科建設方面,遼寧大學“雙一流”建設學科牽引優勢突出。學校應用經濟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成功進入A類,並有7個學科入選省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序列。在“雙一流”學科的牽引作用下,學校實現了理工類國家級“三大獎”和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新突破,成功獲批部委級重點實驗室;匯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經濟學會會士、國家級人才項目特聘教授等領銜的學科團隊,厚植了發展底蘊。
人才培養方面,堅持服務社會全鏈條嵌入。學校形成了“問題挖掘—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反哺教學”的閉環培養模式。組織師生深入省內各地調研,將真實問題轉化為科研課題和教學案例。建立企業參與的動態評價機制,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大創”等項目評審,提高研究與現實需求匹配度。三年來,“真實問題”競賽選題獲國家級獎項1000余項,學生團隊獲“互聯網+”“挑戰杯”等省級以上獎勵200余項。
《瞭望》:學校如何規劃未來發展藍圖,培養一批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上前沿的高素質人才?
潘一山: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場景驅動的創新階段。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戰略部署下,要在高等教育領域持續創新求變,推進社會現實場景與真實問題貫通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一體化辦學機制建設,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培育“破題者”。
完善“真實問題+”育人體系。學校始終堅持讓“真實問題”全面融入課堂教學,構建真實問題“課程源”;全面引入形成性考核體系,構建真實問題“評價源”;全面進入畢業設計(論文),構建真實問題“選題源”;全面納入創新創業教育,構建真實問題“實踐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適切性。
打造“AI+”育人新模式。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從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開始做示範,統籌實施AI+專業、AI+課程、AI+教學、AI+學習、AI+評價等,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培養模式等全流程、全鏈條開展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