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中國企業項目入選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 -瞭望周刊社

多家中國企業項目入選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 

2024-12-23 16:45:27 來源: 瞭望

  

  

   |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雨虹

  

12月19日,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授牌及研討會在湖北神農架舉行。首批入選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的4個中國企業項目正式掛牌,20個中國能源企業項目入選《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案例》,彰顯中國推動能源、氣候、生物多樣性協同治理進程加快。

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由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以下簡稱“合作組織”)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期間面向全球首次發布,旨在引導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能源與生物多樣性協同治理。首批名錄遴選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上千家企業機構案例,收錄來自中國、新加坡、智利、瑞典、意大利、埃塞俄比亞等6個國家10個最具代表性、創新性、成效顯著的項目。掛牌的4個項目分別來自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

此次研討會在“打造光儲一體微電網 為金絲猴築牢保護屏障”項目所在地神農架舉行。研討會由合作組織主辦、國網神農架供電公司協辦。合作組織駐會副主席劉澤洪,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業管理局黨委書記王常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主任張林秀出席會議並致辭。

劉澤洪&&,基於在能源、氣候、環境等領域的多年研究,合作組織首次提出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宏觀層面,能夠有力促進全球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減少全球溫度上升、海洋酸化、冰川消融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中觀層面,能夠改變基於化石能源的生産生活方式,極大減緩和消除煤油氣開發利用對生物多樣性破壞;微觀層面,採取為生態保護區提供綠色供電、在輸電線路上架設人工鳥窩、水電站建設洄游通道、光伏治沙等舉措有效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張林秀認為,從系統角度看,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治理環境污染,能源都是至關重要的。諸多研究表明,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棲息地的破壞,過度利用和入侵物種是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五大驅動因素。而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對上述因素産生了重要影響,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扭轉這一趨勢,需要減輕不合理能源發展方式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實現能源與環境協同發展。

據悉,此次掛牌的4個項目既有大規模開發和配置清潔能源促進碳減排、間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項目,又有在能源工程規劃、建設和運營等環節,減少棲息地破壞、促進環境改善和生態修復、直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項目。其中,“打造光儲一體微電網 為金絲猴築牢保護屏障”項目最大限度減少科研基地對金絲猴棲息地的影響,由國網神農架供電公司結合實際創造。項目全年光伏發電約3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29噸。經過保護人員多年努力,神農架林區金絲猴第四次調查結果顯示,林區內金絲猴種群數量明顯改善2019年第三次調查時相比,金絲猴種群增加1個,數量增加147隻,總數達到1618隻。

“數字化手段助力鳥類保護 促進電網與生物和諧共生”項目旨在解決鳥類活動對架空輸電線路安全影響問題。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通過自主研發廣州地區輸電線路鳥類隱患防禦信息系統,有效減少鳥類隱患跳閘次數,提升人工鳥巢築巢痕跡,成功為東方白鸛、黑領椋鳥等受保護鳥類提供繁衍棲息場所,平均每年減少防鳥投入300余萬元人民幣。

“‘沙戈荒’裏‘种太陽’,實現沙漠披‘綠衣’”項目針對遼寧省彰武縣防風治沙形勢設計。華能新能源遼寧分公司投建阜新彰武光伏複合治沙示範項目(裝機容量50萬千瓦),在光伏板下及陣列之間採用“生態+特色農業”模式,大力推行“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治理荒漠化土地。試驗結果表明,建設光伏治沙先行先試項目主體工程後,當地每畝地可達到甚至超過了其他地塊標準畝均産量,實現了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

“實施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 守護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項目由三峽集團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施。該中心積極探索拓展三峽工程生態效益,建成長江流域規模化珍稀魚類保育中心,相繼攻克中華鱘繁育及放流、人工合成催産劑催産、大規格苗種培育、全人工子二代繁育等多項技術難題,並成功繁育圓口銅魚、長薄鰍等珍稀魚類20多種;建成長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園,遷地保護珍稀植物共1300余種2.9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