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此心安處是伊犁-瞭望周刊社

何磊:此心安處是伊犁

2024-12-16 14:38:09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51期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旅游是重要的載體。”何磊希望通過努力,把伊犁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持久魅力

➤通過旅游産品的設計、開發和運營,建立深入的在地連接,連接一地生活,連接一地社會,連接一地歷史,連接一地文化,這才是好旅行的樣貌

➤通過商業化運營,讓這些凝結着多民族傳統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獲得持續盈利能力,不斷傳承發展

➤“被這個陽光把一天拉成28小時的地方打動,我留了下來,於我而言,伊犁已是故鄉。”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皓 茍立鋒

  

  “那不如我們伊犁”。

  這是伊犁竹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何磊第一次聽到伊犁這個名字。

  那是在16年前,他還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某次赴歐洲某國文化訪問時,行至當地歷史文化名城,大家由衷稱讚。但團隊裏一位來自新疆的團員,總會跟一句“那不如我們伊犁”。

  “説得多了,連當地工作人員都知道了在中國有個伊犁。”何磊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當時他就決定去看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坐落於祖國西北角。這裡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得益於南北天山形成的夾角,深入大陸內部的大西洋暖濕氣流在這裡停下腳步,將伊犁河谷滋養成物産豐富、風光旖旎的“塞外江南”。

  天端,雪山若隱若現;遠山,雲杉蒼翠挺拔。半山腰是油綠的草原,牛羊星星點點分佈其間;山腳下,大片整齊的農田裏,小麥、油菜花、紫蘇、向日葵色彩不停變化,蔚為壯觀——這是何磊對伊犁河谷的初印象,“一到傍晚,嫋嫋炊煙升起,就如同走進了畫中。”

  後來,他連續9年赴伊犁旅行,到那拉提聽鞏乃斯河的淙淙水聲,去喀拉峻看天山最美的春天,在夏塔探秘古代絲綢之路上溝通天山南北的古隘道……他到哈薩克族牧民的毛氈房裏聽阿肯彈唱,學手工匠人在羊皮上雕琢伊犁駿馬,也嘗過古法熬製的果醬……

  第10年,何磊從游客變成了“不辭常作新疆人”的創客。他創辦伊犁竹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自此扎根伊犁,做深度旅行的內容生産商和服務商。他希望,把大美伊犁、大美新疆的故事講給世界聽,讓更多人在領略伊犁自然之美之外,也能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古人説,‘此心安處是吾鄉’,對我而言,伊犁就是心安處,就是吾鄉。”何磊説。

在新疆夏塔彩虹布拉克牧場,何磊(左一)和參加游學的孩子們在草原上踢球(2023 年 9 月攝) 受訪者供圖

  在祖國的西北角創業

  “六星街裏還傳來,

  巴揚琴聲嗎?

  阿力克桑德拉的麵包房,

  列巴出爐了嗎?”

  最近,歌手狼戈以伊犁為背景創作、發表於2021年的歌曲——《蘋果香》火爆網絡,又給伊犁帶來了一波流量。

  走在伊犁州伊寧市六星街上,聽着天南海北的口音此起彼伏,何磊就會想起黃土高原上熱鬧的油田大院,那是他長大的地方。“一到傍晚,各家飄出的飯香各不相同,麻辣的,醬香的,清甜的……”這是何磊腦海裏對多元的最初印象。

  伊犁,古絲綢之路北道要衝,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薈萃之地。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等各民族在此和諧相處,農耕、游牧文明於此交相輝映。

  “多元是伊犁的獨特特徵,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一個理想的旅行地。”何磊説。

  2017年在伊犁逗留期間,何磊曾到哈薩克族牧民阿利亞家裏做客。他清楚地記得,傍晚時分,阿利亞的親朋好友一起圍坐在氈房裏。她的媽媽守在火爐旁,等着奶茶咕嘟,然後把每個人的杯碗添滿,剛剛放牧歸家的弟弟則興奮地講着一天的見聞。

  “村裏有事情,來人把阿利亞叫走了。我就靜靜地聽他們家長裏短聊了幾個小時,直到太陽能燈因為電壓過低而開始閃爍,他們才各自回房睡覺。”何磊説,儘管沒有阿利亞在旁翻譯,他一句當地語言也不會,但好像還是聽懂了他們聊天的內容。

  “我有多久沒和家人就這麼坐著聊聊天了?”那天睡覺的時候,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何磊腦海中。濃郁的奶茶香味、一家人圍爐暢談的那個場景,讓何磊走進了日常的伊犁,也和他的童年,他對家鄉的記憶勾連在了一起。

  不如在伊犁做點什麼。這個念頭在何磊心裏愈發強烈。

  一個名為“竹馬游學”的品牌應運而生。“取自‘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竹馬是小孩嬉戲的一個工具,我希望我們的産品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夥伴。”何磊説。

  就這樣,何磊在伊犁河谷紮下根來,在祖國西北角開始了創業。

  7年來,竹馬游學團隊帶領來自天南海北的近7000個家庭到烏孫古道的北入口擁抱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哈薩克族牧民一起擠奶打馕,騎馬牧羊;到伊犁藍與草原綠交織的六星街,在維吾爾族小院的葡萄架下喝下午茶,放飛“翻翻鴿”;以眼為尺,以手為度,沉浸式體驗一把筋角弓上百道工序,聽錫伯族萬里西遷的故事。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旅游是重要的載體。”何磊希望通過努力,把伊犁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持久魅力。

  以文化之美潤旅人之心

  2008年,何磊應那位把“那不如我們伊犁”挂在嘴邊的新疆朋友相邀,第一次來到伊犁時,昭蘇軍馬場萬馬奔騰的恢弘氣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是,他把嘗試組織的第一場游學活動,選在了昭蘇軍馬場。

  “《禮記·樂記》有雲,‘蟄蟲昭蘇’。昭蘇,有甦醒、恢復生機之意。”何磊介紹,昭蘇縣位於伊犁西南部,因盛産“騰崑崙、歷西極”的天馬而聞名。“初識昭蘇,我就在想,要是能把學校開在風光旖旎的大自然中,孩子們可以上上課,騎騎馬,該多愜意。”

  從“嚴禁踩踏”的方寸草坪裏跳出來,在青草的故鄉舞蹈,“躍馬天山西麓·伊犁河谷親子游學營”活動吸引了一個個家庭。

  “活動期間,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不斷,我就覺得這事‘有搞頭’,也很有意義。”在何磊看來,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內核驅動力,在將文化遺産、風景名勝等各類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産品的過程中,要尤其重視挖掘其中蘊含的傳説故事、民族風情等內涵,將其巧妙融入旅游産品設計中,提升旅游産品的文化底蘊和市場吸引力。

  在昭蘇軍馬場,何磊邀請作家劉亮程等,給孩子們講“萬里駿馬送深情”的動人故事,教孩子們在自然中汲取靈感,用精準的詞語、靈動的句子描述所見所感。

  他發現,儘管近年來伊犁的旅游熱度持續攀升,但因地處邊疆,旅游形態相對原始,很多人只是匆匆一瞥,並未真正深入了解這片土地。

  “通過旅游産品的設計、開發和運營,建立深入的在地連接,連接一地生活,連接一地社會,連接一地歷史,連接一地文化,這才是好旅行的樣貌。”何磊説。

  他坦言,通過可感知、可沉浸、可體驗的旅游産品,把大美伊犁展示給游客,並不容易。

  “這裡的人都不緊不慢的,就連牛羊也比內蒙古的慢,説好了十點鐘開始牧羊,到十一點了羊群還在對面山頭上吃草呢。”何磊笑着説,在牧場、山區等地開展非標準化的游學體驗活動,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確保游學質量。

  為了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夏特絲路古道的魅力,團隊靠人拉馬馱把一頂頂帳篷和生活必需品運送到古道深處,“只是為了一個夜晚的露營。”

  目前,圍繞深度體驗當地文化這一目標,竹馬游學團隊已為“穿行在伊犁河谷的移動課堂”探索推出包括游牧生活體驗、認識天山植物、多元文化體驗等三大模塊的上百個可體驗項目。

  跟隨竹馬游學團隊,游客們可以做一天哈薩克族牧人,打馕做奶茶、牧羊剪羊毛、制氈做氈繡;可以探訪有“歐亞大陸腹地野生物種天然‘基因儲存庫’”之稱的庫爾德寧山區,就地取材制一支護手霜,作一幅松塔畫;也可以到已屹立西北邊陲260餘年的格登碑旁,傾聽歷史的深遠迴響,感受一代代護邊員對祖國清澈的愛;還可以在雪山草原上“撒野”,在朗夜星空下露營。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何磊看來,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可以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又能實現對伊犁各類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挖掘文化底蘊,更有利於充分發揮新疆旅游資源的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就水到渠成。”何磊説。

竹馬游學組織孩子們在伊犁河谷游學(2024年7月28日攝) 受訪者供圖

  打造伊犁文旅新形態

  冬日午後,行至六星街景區深處,可達由傳統民居改建而成的竹馬·西地客|伊犁非遺體驗館。

  穿過由“伊犁藍”色調的門窗組成的陳列長廊,進入體驗館內,記者看到游客三三兩兩,有的點一杯店裏自製的風味冰淇淋小憩,有的在饒有興致地做手工。陽光透窗而過,照得小貓懶洋洋的。

  2022年,竹馬游學在六星街建成了這家佔地500余平方米的非遺體驗館。

  何磊邀請了六位非遺傳承人入駐體驗館,“在這裡,游客可以體驗壓模上漆手作冬不拉、穿針引線縫製民族服飾,可以親手熬一鍋果醬,或者做一支特色冰淇淋。”何磊介紹,每個非遺項目都有主理人和指導老師,技藝可體驗、作品能買走。

  “之前已經下崗在家好多年了,入駐體驗館之後,每月多了3000~5000元的收入。”伊寧市維吾爾族傳統果醬熬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古勒納爾·依米熱米孜告訴記者,得益於和竹馬游學的合作,很多人認識了她,並且親切地叫她“果醬媽媽”。現在她更有勁頭把傳統果醬製作這個技藝傳下去。

  “通過商業化運營,這些凝結着多民族傳統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獲得持續盈利能力,不斷傳承發展。”何磊説。

  此外,體驗館輻射整個六星街街區,已聯動10多戶當地居民加入,接待游客訪問他們的家,“可以在葡萄架下愜意地享受下午茶,也可以體驗奧斯曼畫眉或者放飛‘翻翻鴿’,還可以隨着音樂盡情起舞,放飛身心。”何磊介紹。

  2023年5月,何磊嘗試將竹馬·西地客|伊犁非遺體驗館的活動模塊化銷售給其他旅行機構,至今已和自治區內50余家旅游企業合作200多次。

  “目前整個伊犁的親子游學市場在每年2億元左右。”在何磊看來,體驗式、沉浸式深度游是未來文旅産業的發展方向。

  對他而言,文旅融合不是對文化和旅游簡單做加法,而是通過對文化、旅游和相關要素的有機整合、創新重組,延伸文旅産業價值鏈條,帶動當地一二三産協同發展。

  近兩年,他探索與景區景點合作,打造可以持續穩定供應內容的固定場所,讓游客一進入景區景點就能快速融入在地生活,直觀感受文化魅力,也讓更多當地群眾參與其中,享受文旅産業的紅利。

  2023年,竹馬游學在夏塔絲綢之路古道口建成迦薩甘·夏塔主題游學營地。營地坐落於昭蘇縣夏特柯爾克孜族鄉生態旅游谷內,以此為大本營,游客們可以辨識天山植物,學牧人搭建野生廚房,倣古人攀走於天山南北古隘道。

  營地還與夏特柯爾克孜族鄉小學合作,讓其他省份親子家庭走進學校,近600名當地學生與其他省份的同齡小夥伴拉手結對。

  “我非常高興多了一些好朋友,他們的教學設備很先進,家鄉也漂亮,希望以後有機會去他們那裏學習。”夏特柯爾克孜族鄉小學學生賽依代·肉孜阿洪説。

  “借力竹馬游學,我們的孩子前往昭蘇縣、伊寧市的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為我們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抓手。”夏特柯爾克孜族鄉小學黨支部書記許洪強説。

  此外,夏特柯爾克孜族鄉別斯喀拉蓋村10多戶牧民的定居點成為了營地“夏塔駐村計劃”的接待點。2024年,竹馬游學繼續深化與別斯喀拉蓋村的合作,建成“彩虹布拉克游牧體驗基地”,助牧民增收年均可達萬元以上。

  隨着“文旅産業”躋身新疆“十大産業集群”之列,隨着大美新疆成為越來越多人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何磊更加堅定,在新疆,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能給這裡帶來的改變也將是巨大的”。

  “被這個陽光把一天拉成28小時的地方打動,我留了下來,於我而言,伊犁已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