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向海激蕩動能
➤環島路玩月坡海域、海滄灣……在廈門許多海域,都能見到中華白海豚的身影,這是廈門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成果的一個縮影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龐夢霞
東海之濱,福建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這是一座被海環抱的城市,擁有333平方千米蔚藍海域、兩百多千米綿延海岸線。海洋生態“高顏值”,“藍色經濟”動力足,海洋交流合作開啟國際篇章……廈門正向着海的方向,做好海的文章,激蕩藍色動能。
海上花園人海和諧
晨曦微露,廈門島被海風喚醒。在鷺江道眺望鼓浪嶼,眼前波光粼粼的海面,跳躍着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
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研究員蔡建堤説,中華白海豚對水質要求極高,是海洋生命力的“晴雨表”,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情況反映了近岸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為給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提供充足餌料,恢復廈門海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廈門市自2003年起開展增殖放流,截至今年9月,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累計放流種苗超過80億單位。
中華白海豚頻繁現身,是廈門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成果的一個縮影。廈門中華白海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還和廈門文昌魚市級自然保護區、廈門大嶼島白鷺省級自然保護區合併,成為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588公頃,保護中華白海豚、廈門文昌魚和白鷺及其生境。
紅樹林扎根淺灘,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棲息之所,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被譽為“海岸衛士”“海洋綠肺”。
廈門環東海域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內,紅樹林鬱鬱蔥蔥。
這裡也曾經歷紅樹林生態系統衰退。2010年以來,廈門分期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通過統籌海岸帶灘塗整治、科學種植紅樹林等舉措,重構“林—灘—海”紅樹林濕地,紅樹林生態修復總面積404公頃。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數據顯示,紅樹林修復區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物種數和生物量較修復前均有所增加,其中物種總數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別提高2.99、4.76和1.19倍。
廈門走出了一條“人海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生態市”等20余項國際級、國家級生態領域榮譽。在今年10月召開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及第八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上,廈門入選“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名單。
游人在廈門鼓浪嶼沙灘上游玩(2024 年 1 月 24 日攝) 姜克紅攝 / 本刊
探路海洋經濟先行示範
廈門依海而生,向海而興,近年來搶抓發展先機,挖掘藍色潛能,海洋經濟已成為廈門島內外經濟全面提速的“藍色引擎”。
水産種苗是漁業的“芯片”。走進廈門百利融和水産養殖有限公司,高抗性、長速快的“平衡係”蝦苗在育苗池內暢游,該公司年産100億尾南美白對蝦苗,産值超過4000萬元。
近年來,廈門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託,發展現代水産種業,打造高質量“藍色糧倉”。鮑魚、紫菜、大黃魚和海帶的遺傳育種技術處於領先水平,魚、蝦、蟹、貝和藻類均擁有較高水平的遺傳育種研發團隊。
港口碼頭是海洋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和關鍵節點。近年來,廈門港持續深化傳統集裝箱碼頭智能化改造創新,向着綠色港口、智慧港口轉型。2023年廈門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55.37萬標箱,位居全國第7、全球第13位。
在廈門同安灣口、白石炮&附近海域,搭載有太陽能面板、傳感器、監測儀的黃色浮標漂浮於寬闊海面,24小時監測着海水的溶解氧、溫度、pH值、電導率等海洋環境水質數據。這是廈門斯坦道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海洋生態浮標在線監測系統”,今年初被認定為福建省首&(套)重大技術裝備。
該公司董事長湯新華介紹,海洋監測儀器裝備是國家綜合科技實力、海洋管控能力的體現,關鍵部件海洋傳感器曾長期依賴進口,面臨研發費用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長、技術門檻高等難題。公司獲得廈門“十二五”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示範項目和2020年市級項目資金的支持,為企業持續投入研發增加了底氣。經過十幾年的投資與研究,公司已完成傳感器和多參數儀器100%國産自主研發。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今年3月,《廈門經濟特區海洋經濟促進規定》正式施行。《規定》遵循“不重復、有特色”的原則和“敢於突破、不求大而全”的思路,35條內容串聯起行政管理、産業布局、生態環境、區域協同、要素支持等內容,為廈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
截至2024年9月,廈門市涉海企業超萬家,海洋新興産業龍頭企業30家,上市企業10余家,年産值超億元企業有20家。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撥付項目補助資金4.7億元,總投資63.14億元。
藍色對話促海洋國際交流
海洋是一條與世界對話的藍色通道。作為全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廈門始終處於開放交流的前沿。近年來,多類海洋國際活動在廈門舉辦,為海洋生態文明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探索合作共贏的海洋治理新模式。
11月6日至12日,2024東亞海洋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在廈門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兩千余名嘉賓齊聚一堂,探討藍色協作,共塑“一個可持續和韌性的海洋”。在大會開幕式上,廈門獲頒“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最佳實踐成就獎”。
以國際會議為&&,越來越多海洋國際合作成果落地廈門。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第二副總統辦公室國務部長哈姆扎·哈桑·祖馬説:“廈門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是世界領先的,其海洋保護成就深深觸動了我。我們與廈門正籌備簽署一項諒解備忘錄,合作領域包括桑給巴爾的海洋保護、海岸帶防護以及海洋生態保護等。待2025年1月正式簽署後,桑給巴爾的專家和學生將前往廈門,學習相關領域知識和技術。”
“世界大洋相連,沒有隔閡。人類共同居住在這個藍色星球,海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副院長李驍麟介紹,廈門大學海洋學科積極打造海洋科研&&,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大型聯合研究。目前,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正在太平洋上作業,觀測海洋渦旋。這是一艘廈大擁有完全知識産權的科考船,被譽為“海上廈大”。2024年夏天,“嘉庚”號從廈門出發,停靠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公眾開放日,近5000名當地群眾登船參觀。
廈門市海洋國際合作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國際合作方面,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PNLG)秘書處自2006年起永久落戶廈門,聯動10個國家54個正式成員及5個協作成員,共同推廣和踐行海岸帶綜合管理理念。廈門國際海洋周已連續舉辦19年,累計吸引13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個國際組織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