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更有活力碳市場-瞭望周刊社

錨定更有活力碳市場

2024-12-09 10:57:51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50期

  

雄安新區劇村變電站內的河北省首個“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資料照片)朱旭東攝 / 本刊

➤三年多來,為保障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低成本減排,全國碳市場加強應對數據質量挑戰,納管企業加速認知轉變,構築碳資産市場化管理交易能力

➤碳市場撬動低碳技術發展效應初步顯現

➤全國碳市場需推動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增強市場對政策預期、逐步引入配額有償分配等,提升市場活躍度

➤需與其他雙碳政策機制協調配合,更好發揮效能,集成促進碳達峰碳中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雨虹

  

  懷抱着氣候應對的責任與擔當,全國碳市場啟動。

  全國碳市場是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也是中國碳定價的主體形式。碳市場機制將減排量資産化並進行交易,促進更低成本減排同時,通過碳定價激勵低碳技術,為社會整體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動能。從國際經驗來看,碳市場機制被歐盟、美國加州等全球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並按市場主體減排強制性與否,分為強制碳市場與自願碳市場。

  在借鑒國際碳市場經驗、總結地方試點碳市場實踐基礎上,強制碳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目前,其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佔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是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這是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重要力量的體現。在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中國主動承擔與發展階段和國情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電力體系和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10年來,中國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等優質産能,為世界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2016年以來,中國提供並動員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有力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截至2024年11月13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5.08億噸,累計成交額311.73億元。

  3年多來,為保障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低成本減排,全國碳市場逐步完善制度體系、加強應對數據質量挑戰,納管企業加速“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認知轉變,提升碳資産市場化管理交易能力。碳市場激發低碳技術創新發展的效能初步顯現。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了解到,為更加充分撬動社會減排動能,全國碳市場活躍度需進一步提升。為此,需推動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增強市場對政策預期、逐步引入配額有償分配等。同時,碳市場需與其他雙碳政策機制協調配合,更好發揮效能,集成促進碳達峰碳中和。

王威圖 / 本刊

  碳市場三年披荊斬棘

  一個成熟碳市場能發揮怎樣的功能?大唐碳資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史偉偉用一道模擬算術題,向記者解釋碳市場促成社會更低成本減排原理:

  假設有兩家不同電廠,各需減排一噸二氧化碳。由於發展階段、技術特點等不同,減排成本也不同。假設,A廠減一噸碳需50元,B廠減一噸碳需200元,此時,兩家電廠減排兩噸碳的總成本是250元。現在有了碳市場,那麼,A廠可以花100元成本減兩噸碳,B廠由於減排成本較高,選擇不自己減排,而是花100元從A廠買一噸減排量或配額,A廠減碳相當於0成本,B廠減碳成本也降低至100元,兩個廠減兩噸碳的總成本為100元,大大降低。

  在史偉偉看來,這就是設計碳市場的初衷,即提供一種靈活機制降低減排成本。

  為讓碳市場促成更低成本減排從理論假設變為實際效能,3年多來,全國碳市場逐步完善法制、運行機制等制度體系,為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築牢框架和基礎。

  法制基礎得以夯實。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3年多來,全國碳市場逐步形成了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技術規範”的多層級制度體系。其中,2024年1月,國務院頒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制度,為全國碳市場健康發展夯實了法制基礎。

  運行機制逐步完善。3年多來,全國碳市場基本形成包括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配額分配與清繳,市場交易與監管等部分的體系架構。

  為保障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生態環境部組織建立了相關數字化基礎設施: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記錄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的持有、變更、清繳、登出等信息,並提供結算服務;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保障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的集中統一交易;2023年2月上線運行的全國碳市場管理&&記錄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相關數據。

  壓縮核算成本、統一核查標準、實施月度存證……3年多來,為應對部分企業被發現存在的數據質量問題,全國碳市場披荊斬棘,着力提升數據質量。

  壓縮數據核算成本。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告訴記者,全國碳市場3年發展經驗證明,碳排放數據需在追求精度和壓縮成本之間進行平衡。“理論上説,數據越精確、管理越細緻,越能保證數據質量;而實操中,企業、核查機構、主管部門的核算、核查、管理成本也會因此加大。”

  為此,全國碳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優化數據核算方法。“將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公式從27個減少至12個,將需要複雜換算得出的數據替換為直接計量數據,壓縮核算技術鏈條。在減輕企業工作量的同時,大幅減少核算、核查與監管節點。”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低碳政策研究室主任宋曉暉告訴記者。

  統一數據核查尺度和邊界。宋曉暉説,針對碳排放數據核查報告粗細程度不一、要點把握不準等問題,全國碳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明確了規範流程和必查內容,對18個關鍵參數針對性提出核查方法,進一步統一核查尺度和核查任務邊界。

  實施關鍵數據月度存證。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副主任張晶傑&&,為強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生態環境部組織企業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對關鍵數據進行月度存證,並由國家—省級—市級三級聯審,識別異常數據並及時預警。“實施關鍵數據信息化月度存證可動態掌握企業碳排放情況,防止數據篡改。這也為碳排放數據交叉比對、問題溯源、留痕管理提供了依據。”宋曉暉説。

  張希良認為,通過月度存證,全國碳市場數據實現從結果監管到過程監管的重要轉變,數據質量得以進一步保證。

  多位受訪專家&&,排除人為干擾的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也正加速應用。張晶傑説,與核算法相比,監測法具有自動化水平高、監測數據頻次高、運行管理成本經濟等優勢。“建議在碳市場相關規定中明確其作為可選方法,允許企業自主選擇。”

  對於習慣傳統環保檢查的企業而言,碳市場拋出的挑戰還在於:啟動更為複雜的環保市場化管理和交易。包括判斷碳市場配額供需、預測配額價格走向、選擇最優交易策略等。

  這就要求企業組建專職碳資産管理交易隊伍。張晶傑説,目前,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中,超過80%配備了專職人員負責碳資産管理。本刊記者採訪了解到,一些企業正構建兼具環境與金融專業背景的複合型碳資産管理人才團隊,增強企業的長遠競爭力。

  一些企業啟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輔助碳資産管理。張晶傑以某電力企業舉例説,該電廠建成煤質與碳排放強度關係庫,以此建立了碳排放強度與生産運營的關係;考慮碳市場價格趨勢、電廠碳排放配額盈缺情況等,以降低綜合成本為目標,制定碳交易策略;研發碳交易輔助決策&&。此外,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孫捷介紹,當前,智能物聯、區塊鏈等技術已應用於部分企業的碳排放管理。

  用碳價激活減碳技術

  促進低成本減排之外,碳市場還能發揮一個重要作用:以碳價為錨點,撬動低碳技術發展。

  目前,全國碳市場碳價(每噸配額的價格)由啟動時的48元上漲至90~100元左右。中建材綠色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恒告訴記者,碳價代表着社會節能減排邊際投資成本。“也就是説,碳價在今天100元每噸的時候,使得邊際成本在100元以內的減碳投資技術都具有了經濟性。因為這些技術投資上馬,實現減碳效益,産生富餘配額後,可以在碳市場賺到錢。碳市場加速了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

  業內人士&&,碳市場和減碳技術投資協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對碳市場政策工具的使用不能只盯着碳交易本身,而是要把它和投資、技改、降碳聯動起來。”李恒説。

  李恒認為,各行各業可以提前建立減碳技術儲備庫並動態更新。在此基礎上,一面對碳市場政策、供需開展跟蹤觀察,預測碳價走向;另一面對所儲備減碳投資技術的邊際成本進行管理和預期。及時把當前碳價能夠匹配、具備投資效益的減碳技術推動發展成為技改投資項目。“利用碳市場促成減碳技術投資,讓技術推動行業整體降碳目標的達成。”

  碳市場撬動低碳技術發展的效應初步顯現。張晶傑&&,碳市場加速推動存量煤電節能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和煤電低碳化改造。比如,加大煤電摻燒綠色能源,大規模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研發、示範與應用。

  2024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推薦了生物質摻燒、綠氨摻燒、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三種煤電低碳化改造技術。受訪者&&,碳市場已對前兩種技術推廣産生促進作用。

  以生物質摻燒為例。史偉偉説:“一些電廠開始嘗試生物質摻燒技術。電廠摻燒生物質會存在設備改造投資,以及生物質獲取、加工、運輸等方面的成本。原來計算收益時,考慮的是它可以降低多少燃煤消耗,按照一噸標煤平均1000元計算,相當於每節約一噸標煤産生約1000元的收益,扣除成本即是電廠摻燒生物質的收益。有了碳市場以後,可增加一個收益來源,電廠就更願意幹這件事了。”

  史偉偉解釋説,目前摻燒生物質熱量年均佔比不超過10%的化石燃料機組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管理。納入全國碳市場背景下,電廠摻燒生物質後,每節約一噸標煤,同時會帶來2.5噸左右的碳排放減少,相當於節約了2.5噸左右的配額,按目前碳價100元每噸計算,收益上增加約250元。“一項技術的收益能提升至少25%,企業的投資意願自然就增加了。”

  至於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受訪者認為,該技術目前仍面臨碳捕集成本較高、碳利用與封存應用場景缺乏的問題。“如果未來碳價上升到一定水平,配合完善的核算規則,即在核算電廠排放量時扣減捕集的二氧化碳量,使得開展碳捕集的電廠可以在碳市場獲益,技術將更具發展動力。”史偉偉説。

  ICF國際諮詢公司發布的調查報告預估全國碳市場碳價將會穩步上漲,到2030年上漲至130元每噸。“未來隨着碳價升高,會有越來越多節能減碳技術從不可能變為可能。這是碳市場提供的巨大機遇。”李恒説。

  讓碳市場更加活躍有效

  要讓碳市場更好促進低成本減排、撬動低碳技術投資,市場活躍度還需進一步提升。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目前我國碳市場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市場總體活躍程度仍然較低。具體表現為,全國碳市場前兩個履約周期配額成交量與配額總量比值較低;市場交易呈現“潮汐現象”,即交易高度集中在臨近履約截止期的時間段,其餘時間交易仍較為清淡。

  為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受訪專家建議可推動全國碳市場擴圍,增強政策預期,並逐步引入配額拍賣。

  全國碳市場擴圍提上日程。按照2024年9月生態環境部公開徵求意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預計全國碳市場將納入水泥、鋼鐵、電解鋁3個行業約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排放量新增約30億噸,擴圍行業將於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

  “這意味着,全國碳市場從過去的單一行業市場,首次轉變為多行業主體市場。”宋曉暉説,擴圍將為全國碳市場引入具有不同風險偏好、不同預期、不同信息來源的交易主體,是增強市場活力、促進價格發現、提高市場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有效擴圍須保障數據質量。在宋曉暉看來,相比於發電行業,鋼鐵、水泥和電解鋁行業工藝更加複雜,數據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擴圍初期可將擴圍行業配額分配與管理的重點聚焦於長流程鋼鐵企業、水泥熟料生産線和鋁電解工序等主要排放源。“建議將前兩個履約周期行之有效的政策機制延續到新納入行業,如開展關鍵參數月度存證等。”

  李恒説,擴圍提上日程後,水泥行業大部分企業加速推進碳盤查,對排放數據“摸清家底”。一些企業開始搭建碳排放數據管理系統,籌備具有市場化運營能力的碳交易團隊等。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朱國輝説,公司正與中建材、中電聯等企業和行業協會對接,推進擴容行業能力建設培訓及模擬實踐。

  同時,多位受訪人士認為需增強全國碳市場發展政策預期。目前全國碳市場部分配額盈餘企業由於對配額分配政策預期不足,傾向將配額留存,結轉至後續履約周期使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交易活躍度。

  生態環境部2024年10月發布配額結轉方案,規定全國碳市場配額最大可結轉量和凈賣出配額量正相關。“這意味着,配額富餘企業只有賣出一定量的配額,才能確保凈賣出量1.5倍的配額結轉到後續履約周期使用。結轉方案的推出,可以有效提升市場上的配額供給量與企業出售意願,增加市場活躍度。”史偉偉説。

  受訪專家認為,配額結轉措施能夠一定程度緩解企業“惜售”。同時,減輕企業顧慮的根本在於提升配額分配政策預期。具體來説,一是建議可將配額分配方案從履約末期發布,調整至履約早期發布;二是研究制定中長期配額分配方案。這有助於企業根據配額分配方案,提前開展減排管理、制定交易策略,活躍市場交易。

  引入配額有償分配機制同樣受到關注。受訪專家&&,逐步引入以配額拍賣為基礎的有償分配製度,有助於強化碳價信號引導,提高市場活躍度。同時,引入有償分配的節奏,需與經濟發展、電力市場化改革等相協調。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説,通過有償分配形成的一級市場可以提供最基本的流動性和履約保障。一級市場的價格也可以對二級市場形成參考和聯動,有助於使碳價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碳減排成本,進一步發揮碳定價功能。

  張晶傑説,在全國碳市場處於建設和運行初期,建議對發電行業宜先採用免費分配方式。“目前,參與交易的主體只有發電行業,其他重點行業尚未納入,發電行業碳價成本尚不能完全傳導至下游。建議統籌考慮全國碳市場擴圍進度以及電力市場化改革進展,對發電行業的有償分配分階段引入,並平衡好配額免費發放與有償分配的比例。”

  宋曉暉建議採取穩步推進的方式實施有償分配,在具備條件的電力行業等率先啟動,以較小比例配額拍賣加快機制探索。“有償分配收入用於支持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地方、行業和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等。”

  此外,張希良、賴曉明等&&,激發市場活力需豐富碳市場交易品種、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逐步建立市場調節機制。“希望參與交易的企業除了現有的重點排放單位等履約主體,也包括金融機構等非履約主體。在單一的履約型動力之外,再發展出投資價值取向的非履約型動力,讓更多市場參與者通過參與市場來獲得收益。”賴曉明説。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時信息畫面(資料照片) 肖藝九攝 / 本刊

  在雙碳全局中發展碳市場

  受訪專家&&,碳市場發展需同雙碳戰略下各路政策協調配合,更好發揮效能,集成促進雙碳目標實現。

  平衡好碳市場發展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張晶傑説,我國正處於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進程中,大量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使火電機組面臨更高的保供調峰要求。“在能源保供、煤電板塊大面積持續虧損,以及電價、配額成本難以疏導等挑戰下,要充分考慮煤電企業在電力系統中的作用和實際經營困難,將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基準值收緊水平控制在合理範圍,穩定能源供應。”

  宋曉暉認為,應分析全行業及調峰機組負荷率情況,通過配額補償,實現對深度調峰機組的精準鼓勵,以支持電力綠色低碳轉型。

  統籌碳市場建設與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宋曉暉建議,適時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總體設計,按照雙碳工作總體部署和節奏力度,確定納入碳市場行業階段性排放控制目標,提前發布配額分配方案,“發揮市場機制推動碳減排的主渠道作用”。配額分配方案與碳排放雙控體系部署保持有機銜接,可推動全國碳市場從強度控制逐步轉向總量控制,設定重點行業碳排放配額分配總量控制目標。

  “通過加快推進碳市場建設,可以在佔全國碳排放量70%的7500家企業率先實現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張希良説,同時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地方碳排放考核方式,避免地方考核指標與碳市場覆蓋範圍交叉重疊,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提升碳市場的減碳效果和效率。

  充分利用碳市場數據助力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設。碳排放統計核算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基礎,是制定政策、推動工作、開展考核等的重要依據。

  “全國碳市場核算報告數據涵蓋企業與設施層級碳排放相關關鍵參數,且經過第三方機構專業核查,在時效性、精細度、取信度、覆蓋面上都具有優勢。應將其作為全國重點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的根本數據來源。”宋曉暉建議,同時,應基於全國碳市場數據,加快構建碳排放速報體系,以更好跟蹤指導各地落實碳排放控制目標,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