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旅游“火下去”
廣西陽朔縣風光(資料照片) 曹祎銘攝 / 本刊
➤2023年,全國1866個縣域旅游總收入平均值為42.95億元,接待游客總人數平均值為508.27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41.19%、35.18%
➤部分已出圈的縣域旅游要“火下去”,需要積極推動資源下沉、保障下傾,夯實縣城硬體基礎、補齊軟體短板,為實現“奔縣優”,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松
貴州荔波小七孔,碧水繞古橋如人間仙境,鄉村客棧預訂量激增;有“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之稱的河南陜州地坑院,夜游門票銷售額暴增……今年國慶期間,“奔縣游”成為熱門話題。
近兩年,縣域旅游熱度持續攀升。《全國縣域旅游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1866個縣域旅游總收入平均值為42.95億元,接待游客總人數平均值為508.27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41.19%、35.18%。
“縣域旅游是以縣級行政區域內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通過整合各種旅游要素,構建起以旅游為核心,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等産業的旅游全産業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楊宜勇&&。
“‘奔縣游’正成為推動縣域旅游發展的新熱潮。”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説,“這一潮流推進了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促進了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讓更多人領略到鄉村的獨特魅力。”
縣域旅游走紅,有天時、地利、人和多重因素,火起來的縣城,該如何“火下去”?
今日游客愛“奔縣”
縣域旅游到底有多火?美團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桂林陽朔、惠州惠東、汕頭南澳、福州平潭等縣域民宿熱度高,國慶假期前三天巴州“尉犁縣酒店”搜索量同比增長311%,“博湖縣酒店”搜索量同比增長263%,“庫爾勒旅游景點”搜索量同比增長484%。同程旅行數據顯示,近百個縣城國慶假期酒店預訂熱度同比上漲超過50%。
縣域旅游火,源自需求端和供給端的變化。
從需求端看,如今許多人旅游已不滿足於“刷存在感”,更加注重個性化需求、個人情感滿足和個人游歷價值的實現,小縣城旅游的新鮮感,恰好可以滿足差異化的游樂體驗。此外,游客旅游消費更趨理性、務實,更加追求消費收益最大化。與一、二線旅游城市相比,縣域旅游目的地游客數量較少,其住宿、餐飲、娛樂等消費價格更低,性價比更高,游覽體驗感更好。
從供給端看,縣域旅游基礎設施日益完備、相關配套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縣城和小城鎮通過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IP,給游客提供更獨特的旅游體驗。比如,一些縣域依託鄉村文化、特色産業、物産美食、節慶展演等資源,打造鄉村美食品鑒、農耕文化體驗、非遺技藝、民俗活動等多元化體驗。除了自然和人文資源外,不少縣域旅游還積極創新旅游産品和旅游形式,包括露營、研學、鄉村游、夜間游等新興旅游形式在縣域地區迅速興起,它們賦予游客的,正是那份“專屬於我”的情緒價值。
縣域旅游火,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縣域接待能力提升。
目前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已突破16萬公里,其中高鐵超4.6萬公里,分別較2012年底增長64.2%、392.2%。預計到2025年,我國高鐵將覆蓋98%的城區人口50萬以上城市。
“四通八達且不斷完善的高鐵網絡,縮短了城市間的交通時長,提供了多樣化的中轉換乘方案,大幅提升了縣域的可達性。”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專員呂曉荷説。
與此同時,隨着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縣域交通、住宿條件顯著改善,縣域承載力和旅游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縣域旅游火,還得益於政策加力支持。
從更長的時間線觀察,縣域旅游火爆實則厚積薄發。
200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縣域旅游和旅游小城鎮建設。2012年以來,我國旅游業加速發展,旅游業全面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與經濟發展和大眾需求同頻共振。全國A級旅游景區的縣域覆蓋率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有力支撐旅游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指出,支持具有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縣城發揮專業特長,發展成為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縣城。
商務部等9部門發布《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發展鄉村旅游,吸引市民下鄉消費;文化和旅游部推出“旅游攻略”,列出1597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政策支持下,縣域旅游不斷優化硬體設施、服務水平、消費環境,持續探索發展多業態、多樣化格局,促進縣域文旅市場不斷升級。
新變化帶來新挑戰
今年國慶假期,山西省臨汾市隰縣小西天景區因游戲《黑神話:悟空》而爆火。短時間內大量游客涌入,景區出現大量排隊、游客等待時間長等情況。
10月2日,一段游客在小西天排隊高喊“差評”的視頻引起爭議。對此,當地線上線下齊發力,舉全縣之力“花式寵客”,挽回了“天命人”的心,也讓隰縣文旅口碑反轉。
“隰縣難題”是當前不少縣域旅游暴露出來的新挑戰之一。
首先,在供給端,部分縣域旅游目的地傳統産品供給過剩,而精品、特色産品供給不足。
一些縣城跟風建設古街古鎮,商鋪小吃、網紅景點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度展示,沒有地方風俗的特色呈現,非標産品供給不足。一式的小吃“三件套”,臭豆腐、烤魷魚、老酸奶;一樣的旅游紀念品,風鈴、木雕、小玩具;到處都是“我在××很想你”路牌……差異化挖掘不足。
其次,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文化保護需要更高包容度。
依託特有的自然、文化和社會資源開發旅游,一些縣域往往面臨生態環境承載力制約。一方面,交通、酒店、游客服務中心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尤其接近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紅線區域,不合理的旅游開發可能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
另一方面,一些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存在過度商業化。
“個別縣域文旅發展帶來了地方日常生活異化、文化衝突、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原生態生活氣息被侵蝕,地方‘味道’慢慢變淡。”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吳文智説。
再者,配套設施跟不上。
一些縣域配套服務體系尚不成熟,公共設施日常管理運維不足,文化場館、旅游公廁、停車場、露營地等管理不到位,旅游旺季容易出現人車擁堵、停車難、如廁難等問題。部分從業人員存在服務意識不足、標準規範監管不足、主客衝突等現象。
游客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小七孔景區觀光游玩(2023 年 10 月 1 日攝)袁福洪攝 / 本刊
小精美專 各美其美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部分已出圈的縣域旅游要“火下去”,需要積極推動資源下沉、保障下傾,夯實縣城硬體基礎、補齊軟體短板,為實現“奔縣優”,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深耕“小精美專”。在縣域旅游競爭激烈的背景下,要想贏得“潑天的富貴”,核心還在於擦亮特色。以“村超”發源地——貴州榕江縣來説,當地把足球賽事與民族文化、非遺美食、淳樸民風等相結合進行創新,打造“村超”品牌,碰撞出耀眼的“旅游火花”。
專家建議,各地要着眼長遠,在保護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等特點,精心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産品。
“縣域旅游要加快融合發展。”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程勵建議,“深度挖掘縣域文化資源,打造縣域旅游精品線路,包括歷史文化穿越之旅、民俗文化體驗之旅、文化遺産探尋之旅等,增強游客對縣域文化的體驗感和認同感。此外,要充分發揮縣域旅游資源特色,打造體現特色和差異的縣域旅游項目,加快推動旅游産業與一、二、三産業融合。”
——注重“數智引領”。全面提升縣域旅游數智化服務、營銷與管理水平,推動文旅産業數智化改造與轉型升級。
一方面,完善數智化旅游&&及配套設施建設。程勵建議,加大縣域5G網絡、智能交通、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投入,打造一體化的縣域智慧旅游&&,為游客提供便捷化、個性化服務。“通過人臉識別電子門票系統、智能客流調控與安全監控等手段,實施景區智慧化管理,提升景區運營效率。”
另一方面,提升數智旅游體驗品質。“打造沉浸式旅游景點、數字化文博場館、智慧化文創街區等新場景,發展元宇宙文旅、情景式演藝、沉浸式夜游等新業態,提升游客旅游體驗品質,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旅游體驗需求。”程勵説。
此外,還要開展數智化營銷。借助社交媒體和短視頻&&推廣縣域旅游,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內容生成(AIGC)、互聯網用戶生成內容(UGC)等技術手段,分析游客行為,自動化生成旅游攻略,鼓勵游客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旅游體驗,提升縣域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強化綜合治理。縣域旅游應與周邊區域形成聯動,共同構建旅游生態圈,全面提升縣域文旅綜合治理能力與服務水平。
一方面,健全完善硬體設施,逐步增加公交車、接駁車、共享單車等交通配套,進一步優化交通路網;增加住宿設施和停車場,持續提升接待能力。“縣域旅游要實現主客共享,既能滿足本地居民的休閒和游憩需要,又能滿足游客的旅游、度假和旅居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質的配套服務是縣域旅游能夠發展起來的關鍵。”黃璜説。
另一方面,做優服務保障,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把小事做好、大事做細,更好地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在黃璜看來,一座縣城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除了強化硬體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從游客視角,以打造優質旅游産品集群和提升旅游吸引力為重點,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從易實施、能見效的改進措施入手,在推廣旅游知名度、提升游客滿意度、促進旅游産業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
“常態化的行業監管和人才培養是推動縣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認為,“縣域可試點建立一套系統健全的旅游投訴處理機制,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從短期來看,仍需加強對本地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就長期而言,可制定優惠政策來吸引優秀人才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