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在每一個細節用心寵客-瞭望周刊社

黟縣:在每一個細節用心寵客

2024-11-11 10:24:36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46期

 

游客在世界文化遺産地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游玩(2024 年 10 月 3 日攝)施亞磊攝 / 本刊

➤今年國慶7天假期中,黟縣平均每天迎來游客21萬人次,平均每天旅游收入2億元

➤與農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延伸發展;與打造賽事品牌相結合,融合發展;與堅守生態紅線相結合,綠色發展……“旅游+N”的模式為黟縣發展全域旅游增加了“N”個觸點,這是黟縣出圈的密碼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何曦悅

  

  “黟縣”的“黟”要怎麼讀?多年來,在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輸入黟縣,這個問題總會出現在聯想推薦的前排。而如今,人們關於黟縣最常搜索的問題,還多了“黟縣旅游必去十大景點”“黟縣美食”“黟縣旅游攻略”……

  伴隨着縣域旅游的熱潮,“黟”這個曾經不被人熟知的生僻字,如今頻繁“出圈”為越來越多人知曉,黟縣成了“奔縣”潮流中的寶藏打卡點。

  近期,“小縣城跑贏大都市”成為文旅市場的新亮點,而黟縣的成績單更是格外亮眼。國慶7天假期中,黟縣平均每天迎來游客21萬人次,平均每天旅游收入2億元。

  在全國各具特色的縣域旅游目的地中,黟縣為何能脫穎而出?

  承接“奔縣”紅利

  安徽黃山黟縣不到10萬人,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小縣。今年國慶期間,去哪兒&&大數據顯示,這個小縣城位居旅游訂單最火爆的“寶藏小城”榜首。

  黟縣是徽商和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的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此外還有4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6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6個中國傳統村落。

  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八山一水半分田”,古老的徽派建築依山而建。秋季的黟縣,是網友們口中“100%出片”的賞秋地。黟縣塔川村的“塔川秋色”被譽為全國四大秋色之一。每到秋天,村落田野中錯落有致的烏桕樹葉五彩繽紛,金黃色稻田與周圍古村落相映成趣,眾多畫家、攝影家讚嘆、流連。如今,塔川多了兩家藏在秋色中的咖啡館,更成為年輕人的熱門打卡點。店內的客人或在稻香中交談,或遠眺放空,遠處寫生的人們三兩成群,各自成為彼此的風景。

  “這裡非常適合作為‘逃離城市’的目的地,曬着太陽喝杯咖啡,我在這裡坐了一下午。”從江西南昌來的游客方洲説,自己在黟縣一路上走走停停,游覽了木坑竹海、盧村、宏村、西遞、南屏等景點,“每個地方都有徽州風韻,但又美得各不相同”。

  主打皖南煙火氣與小城松弛感,黟縣以其獨特的縣域魅力,成為“Country Walk”潮流中極具辨識度的一支。66個鄉村各具特色,文藝碧山、影像南屏、寫生屏山、鄉創柯村、親水美溪等。一個個鄉村如星火,互為補充又互相引流,讓全域旅游“聯”起來、“動”起來。

  黟縣美在自然風光,美在文化底蘊,更美在深厚的文旅發展積累。這裡是我國開發鄉村旅游最早的地區之一。1986年,黟縣西遞的村民用一張寫在香煙紙盒上的兩毛錢門票,開啟了中國鄉村旅游的先河。近40年來,這裡實現了由山區小農村向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華麗轉身,經歷了從傳統景區到休閒度假區的新轉變。

  黟縣的熱度寫在游客的腳下,也寫在一項項榜單和榮譽中。2021年12月,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了首批“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名單,安徽省黟縣的西遞村和浙江省安吉縣的余村入選。今年6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確定22家旅游度假區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黟縣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入選,成為“大黃山”戰略實施以來的第一個國家級度假區,也是全國第一個“村”字號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

  黟縣的“旅游+”密碼

  “我們正在從一個靜態的名詞世界前往一個流動的動詞世界。”凱文·凱利的觀點正適用於解讀當前古鎮文旅的發展路徑。

  安徽師範大學文化旅游策劃研究中心主任楊效忠説,20年前,古鎮本身的靜態載體就是一個很好的賣點,如今,人們對靜態的古鎮已經逐漸産生了審美疲勞。“不是古鎮變了,而是我們的口味變了。”楊效忠認為,需要將文化和創意結合,進行無中生有的創造性轉化和推陳出新的創新性發展,才能讓古鎮“返老還童”,煥發新顏。

  黟縣深諳“動態”之道。從村集體經營西遞,到引進民營資本運營宏村,最先嘗到鄉村旅游甜頭的黟縣先後整合南屏、屏山、關麓、木坑、塔川等眾多鄉村旅游資源,點線面結合,初步形成古村落景點為主、生態觀光和休閒農業為輔的鄉村旅游格局。

  黟縣全域旅游的發展,始終與最新趨勢並肩同行,引領潮流之先。

  據資料可查,21世紀初,學生寫生風生水起,黟縣接住了這波流量,一村帶動多村,與千余家院校、畫室建立合作關係,宏村、西遞成為中國十大寫生基地。今年5月,黟縣“黟山大學堂”誕生,藝術家們在現場創作的同時與學子和愛好者們交流,成為一個獨特的研學寫生基地。

  短視頻潮流興起,黟縣又乘上了網絡微短劇的“快車”。黟縣洪星鄉方坑影視基地投入使用以來,有7部電影和8部豎屏短劇在此拍攝,在黟縣拍攝的反映鄉村振興的原創豎屏短劇《兩山戀》,登錄愛奇藝等8家視頻&&,往日的空心村如今蛻變為影視創作基地、新晉網紅打卡點。

  為何要實現縣域旅游的跨界融合?黟縣文化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周濤濤介紹,當前文旅市場,“圈”成了行業關鍵詞。黟縣探索“旅游+N”,核心是為了整合民俗、五黑、文創、非遺、電競、賽事等資源,實現産業能級的疊加,發揮乘數效應。同時,黟縣縣域旅游發展成熟,散落的鄉村如漫天繁星一樣值得深度體驗游玩,推動“旅游+N”有利於推動傳統觀光游向休閒康養度假游轉變。

  與農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延伸發展;與打造賽事品牌相結合,融合發展;與堅守生態紅線相結合,綠色發展……“旅游+N”的模式為黟縣發展全域旅游增加了“N”個觸點,這是黟縣出圈的密碼。

  為了讓游客在旅途中尋味村韻,黟縣用“旅游+農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三産融合發展的農場出現在黟縣的鄉村,將發展精緻農業作為建設高顏值國際鄉村旅游綜合示範區的基礎産業。

  在南屏村的七約農場,一産種植有機水稻、二産建設米酒加工廠、三産運營農旅體驗項目實現了完美融合。游客可以帶着一家人在田間體驗耕種、插秧等農耕勞作,在田野土灶上DIY野餐,再來一勺農場自釀的米酒,品味甘醇。在黟縣碧陽鎮豐梧村,樸蔓農場的新項目蘰居民宿拔地而起,總投資7000萬元,覆蓋住宿、餐飲、休閒觀光、會議及展覽服務等全鏈條。

  讓黟縣出圈的還有多彩的賽事活動。這裡連續舉辦了19屆中國黃山(黟縣)國際自行車公開賽、18屆全國鄉村攝影大展,以“旅游+賽事品牌”,讓黟縣鄉村一次次“被看見”,也一次次“再青春”。

  全國鄉村攝影大展最初只是簡單的攝影采風交流活動,如今已成長為借助互聯網多樣呈現、多元傳播的國際性影像盛事,累計吸引20余個國家100多萬幅作品參展;中國黃山(黟縣)國際自行車公開賽已成為國內舉辦歷史最悠久的自行車賽事之一,累計吸引50多個國家近2萬名運動員參賽,併入選“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賽事”。

  在綠水青山的懷抱中,黟縣鄉村旅游如詩如畫地展開,而這裡的人們也深知,守護這份純凈與美麗,是文旅持續發展的根本。周濤濤介紹,通過“旅游+堅守生態紅線”,黟縣推動閒置資源資産的盤活利用,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全面實施持續保優行動,深度參與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

  從“火起來”到“紅下去”

  常住人口不足10萬,年接待游客近2000萬人次,黟縣如何接得住、守得牢這巨大的流量?

  中山大學教授、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尤利西斯獎獲得者保繼剛曾&&:“一個國際化的鄉村,首先要有國際化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也就是外圍環境和運營環境。黟縣山清水秀,建築文化等硬環境條件已經非常國際化,而軟環境方面,要給消費者提供消費的安全感。”

  ——完善的硬體設施,是旅游環境的“底座”。周濤濤介紹,目前黟縣正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按照“全域4A、景區5A、鎮景村一體化”的要求,推動縣域旅游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現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向世界級鄉村旅游度假區轉變。

  為了服務游客低碳出行需要,黟縣各大景區景點都設置了公共充電樁,機關企事業單位停車位接入黃山智慧停車引導系統並免費對外開放。

  簡單的“席地而坐”四個字,在黟縣也有了清晰細化的執行標準。黟縣西遞鎮人民政府率先申報的《皖南古村落型景區“席地而坐”管理規範》於去年12月正式發布,要求景區所有可供休息的設施保持隨時可坐的衞生狀態,讓石板顯原色、水體顯清色、綠化顯本色、墻面顯古色,廣場無泥灰、路面無污垢、邊角無沉積、石縫無泥沙、停車無揚塵、溝渠無雜物、設施無灰塵,旅游主線路上落地垃圾一般不超過5分鐘。

  ——點點滴滴用心“寵客”。在黟縣,任何可能影響游玩體驗的細節,哪怕是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瑕疵”,也會被重視起來、逐一優化。

  周濤濤介紹,黟縣加強景區管理,推動核心景區導游講解降噪,完善中英文雙語標識系統、外卡POS機等基礎設施,一站式解決游客基本訴求。加強行業自律,發揮民宿協會、餐飲協會、旅拍協會等作用,推動行業規範經營。

  “距離最近的停車場在哪?黟縣有哪些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必須諳熟於心,作為黟縣的‘活地圖’和‘文化通’,去幫助游客們了解黟縣。”這是黟縣景區志願者的共識。

  ——文化瑰寶是沉浸式游覽最佳布景。在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黟縣着力提升利用水平,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同質化開發利用。對於民風民俗、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鼓勵並支持開展非遺申報、技藝傳承等工作,促進非遺項目生産性保護傳承。

  黟縣西遞被譽為明清古民居博物館。黟縣徽黃旅游集團企業文化部總監兼西遞景區副經理徐寧娟介紹,這裡給每一棟“國保”建築都建立了電子檔案,為保護工作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數據參考。鎮、景、村聯合成立遺産管理委員會,西遞景區每年拿出門票收入的20%作為縣文化基金,另外拿出20%留給村集體作為資源保護費用,對村民有積分制的鼓勵機制,讓遺産旅游可以真正帶動整個縣域的遺産保護。

  讓民間文化成為沉浸式、互動式游覽的最佳布景。今年國慶假期,黟縣開展了日均20場以上的民俗活動,從傳統婚俗、近景徽劇,到“小李白”對詩、“阿菊”小劇場,還有秀裏“流動中國紅”、碧山“一夜魚龍舞”等系列活動,讓游客成為主角,從觀光游走向沉浸式體驗。

  讓年輕人“慢下來”的“奔縣”之旅,背後的建設、運營、服務卻需要“快起來”“細起來”“沉下去”。期待黟縣的成功和沉澱,能讓更多縣域文旅“黟”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