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入“農心”-瞭望周刊社

良法善治入“農心”

2024-11-11 10:47:42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46期

   

➤“以前常坐冷板凳。現在村民們有了很強的合同意識、證據意識,經常主動求助。我比之前忙多了。”

➤“那時我才明白,原來地並不是種了就是自己的,要按規承包才合理合法。”

➤用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抽象的“法”看得見、摸得着,引導廣大群眾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康喆

  

  “簽合同得謹慎,得提前明確風險。”對於這一點,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村民王煥平記得很牢。

  王煥平曾因不懂法吃過虧——四年前,他種植的6畝雲杉出售給某公司,被欠款1.2萬元,一直拿不到錢。原因是雙方未在銷售合同裏明確付款具體時間,王煥平“沒仔細看就簽了字”。

  由村兩委幹部、鎮司法所幹部與專業律師組成的法律顧問齊上陣,終於在2023年6月幫他拿到了欠款。

  “收到這筆錢真開心。現在簽合同,我都會先問村裏的‘法律明白人’,還有不懂的再諮詢法律顧問。”王煥平説,村裏開設了合同法律知識主題講座,由法律顧問為村裏擬定了不同類別的合同範本,讓“別有用心之人”很難再鑽法律的空子。

  法治中國建設,植根於鄉土中國。法治意識在王煥平心中逐漸生根發芽,是法治中國建設中許許多多鄉村法治故事的縮影。

  在司法部和農業農村部近日開展的“2024年法治鄉村基層行”活動中,《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甘肅推動法律顧問主動靠前服務,幫助村民知法、懂法、用法;縣鄉村三級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委會”)聯動,快速回應群眾涉法訴求;利用紅色資源結合鄉情普法,形成村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的社會氛圍,促進良法善治深入農心。

  法律顧問靠前服務

  “以前常坐冷板凳。現在村民們有了很強的合同意識、證據意識,經常主動求助。我比之前忙多了。”甘肅聲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鵬説。

  陳鵬是渭源縣田家河鄉和鍬峪鎮的法律顧問,向村民無償提供法律服務。記者在元古堆村看到,他的個人信息和&&方式張貼在村委會公告欄內。每個月,陳鵬會定期到元古堆村值班,在田間地頭為村民提供法律諮詢,進行普法宣傳。

  截至2023年底,渭源縣司法局組織甘肅聲達律師事務所、甘肅品泉律師事務所與全縣各村(社區)簽訂了服務合同,全縣230個行政村全覆蓋配備村(居)法律顧問。

  在全覆蓋的基礎上,法律顧問還努力更有效。

  “民法典中合同的相關法條”——這是陳鵬準備在今年第四季度為村民開展講座的主題。作為法律顧問,他主動為村委會在産業發展過程中制定的經濟合同、村民們在生産經營活動中簽訂的勞動合同、土地流轉合同等提供“法律體檢”服務。

  “一些合同存在明顯風險,比如合同條款中涉及期限、費用等內容不清晰。我協助村裏擬定了苗木、馬鈴薯等農副産品的購銷合同以及勞動合同、租賃合同範本,農戶可以直接拿來用。”陳鵬説。

  陳鵬介紹,法律顧問每季度需到村服務累計不少於8小時,每年需到村開展法律知識講座。此外,法律顧問還要在負責的每個村創建“法律服務”微信群,定期向群眾宣傳法律知識、經典案例,並隨時提供法律諮詢。

  除法律顧問,渭源縣進一步採用“1+N”工作模式,即由一個法律顧問帶動多個“法律明白人”,將法律專業優勢與鄉土優勢結合,形成法治鄉村建設合力。

  元古堆村村委會主任郭連兵,是元古堆村的“法律明白人”之一。2013年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以來,他從不懂法到主動學法,再到2022年成為“法律明白人”並成立“郭連兵調解室”,郭連兵對法治鄉村建設的進程感受深刻。

  “陳鵬常為我答疑解惑,講解法律援助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參與化解婚姻家庭、土地流轉、鄰里關係、債權債務、宅基地使用等在內的農村常見矛盾糾紛。在此基礎上,我把法條術語翻譯成村民更容易接受的‘土話’,幫大家理解這些法律規定,把道理講通。”郭連兵説。

  目前,元古堆村已培養9名“法律明白人”,繼而培育了30個農村學法用法示範戶,法治意識日益深入農心。

甘肅省華池縣南梁鎮司法所調解荔園堡村張某阻擋風電項目施工(2024 年 8 月攝) 牟容葉攝

  密織人民調解組織網

  “明明是我種的地,為啥不是我的?”

  “耕種的土地面積,要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的數據為準。你邊種邊擴,原本1.42畝的土地被擴成1.62畝。現在要求按擴大後的土地面積來登記被徵地面積,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4月,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何溝門組一位劉姓村民,不認可徵地補償金額,阻擋南梁鎮“濱水緩衝帶項目”徵地。荔園堡村調委會講政策、做工作,還是沒能做通工作。

  南梁鎮調委會於是組織司法所、派出所、村兩委和網格員等成立調解小組,赴現場了解情況。經查實,劉某擴種的土地都是河灘地。由於不懂法,他認為土地“種了就是自己的”。

  經過調解小組普法教育和勸解,劉某與徵遷工作組坐到一起商談。“那時我才明白,原來地並不是種了就是自己的,要按規承包才合理合法。”最終,劉某按確權面積核定徵地面積,並抓緊騰退了擴種土地上的附着物。

  ‌村級調委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荔園堡村調委會共有成員10人,由村組幹部、村裏德高望重的‘五老’,即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老職工、老長輩等組成,我擔任主任。”荔園堡村黨支部書記蔣大江説,鎮級調委會主要由公安、司法等部門工作人員和鄉鎮領導幹部組成,遇到村裏難以解決的矛盾糾紛會及時介入。對於特別複雜的問題,還會根據實際需要吸納市場監管、教育等相關部門人員形成工作專班,調處矛盾糾紛。

  近年來,華池縣密織人民調解組織網,發揮111個村、5個社區調委會的前哨末端作用,既能就地排查化解小微糾紛,又能向上預警轉報可能升級的重大糾紛,從源頭有序分流;強化15個鄉(鎮)調委會屬地責任,在鄉(鎮)以下層級實現矛盾糾紛98%以上就地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在縣一級,華池按照行業糾紛分佈特點設立行業調委會。比如在縣公安局設立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糾紛調委會,在縣醫院設立醫療糾紛調委會,在縣婦聯設立婚姻家庭糾紛調委會等。目前,已累計建成15個企事業調委會、9個行業專業調委會,提高矛盾糾紛化解的專業性。

  人民調解隊伍是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關鍵力量。華池縣司法局建立由律師和法官組成的專家庫,選聘有較強專業知識、熱心調解事業的離退休老幹部、法律工作者等進入調解組織,定期開展法律政策和調解技能等業務培訓。

  目前,華池縣已設立174個調委會,聘請1266名人民調解員。調委會分級分類處理基層治理問題,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實現訴求快速響應。

  立足本土鄉情普法

  “中央先把法定下,司法機關來施法。全國公民都學法,按律做事都不差……”走進渭源縣元古堆村,村民正在村裏的法治文化廣場表演“花兒”。這是一種流傳在西北民間的歌謠,人們常在田間地頭歌唱。

  渭源挖掘民俗特色,創作、收集並整理編印《普法花兒選》,推廣原創普法秦腔劇《公民張三》,編印法治漫畫《醜兒與民法典》等,用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抽象的“法”看得見、摸得着,引導廣大群眾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

  甘肅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法治資源,立足本土鄉情,因地制宜提升鄉村法治水平。

  馬錫五審判方式,是抗日戰爭時期在陜甘寧邊區實行的一套便利人民群眾的審判制度,也是慶陽近年來深入挖掘紅色法治資源、傳承紅色法治文化的重點。

  作為新中國司法歷史中唯一用人名命名的審判模式,馬錫五審判方式被國際司法界譽為“東方審判經驗”。其特點是,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了解案情;依靠群眾、教育群眾,解決問題;堅持原則,不拘形式,依法辦事。

  華池縣荔園堡村年過七旬的獨居老人張建林以養牛為生。今年8月,他聽説自家附近建設的風電項目可能對住所安全、牛羊繁育不好,便阻擋項目施工。施工方溝通未果,向村級調解員申請糾紛調處。

  隨即,一場繼承發揚馬錫五審判方式的鄉村實踐在荔園堡村展開。

  收到申請後,由鎮司法所、綜治中心、鎮村人民調解員組成的調解組,第一時間趕赴施工現場,與張建林溝通,充分了解矛盾根源,精準掌握項目建設內容、行業標準、環評批復、影響範圍等關鍵因素。

  調解組現場考察發現,在建風電設施的影響範圍在200米內。張建林的住房和養殖區域與設施安裝點距離超過278米,原則上不會對住房、棚舍及牲畜産生危害。

  向張建林説明情況後,他心中仍存疑慮,&&還想聽聽自己信任的村退休老幹部、老黨員盧正旗老人的意見。

  調解組當即找到盧正旗,與張建林坐在一起嘮家常。了解到張建林“害怕後續産生危害沒人管”的想法後,調解組當場保證,如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會和盧正旗一起跟進協調。張建林打開了心結,不再阻擋施工,風電項目建設得以順利進行。

  “慶陽是一片紅色熱土,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市縣兩級司法局正在以申報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為契機,打造法治文化陣地、樹立法治文化品牌,讓紅色法治文化更好浸潤群眾心田。”慶陽市司法局局長景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