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逐夢鄉村沃野-瞭望周刊社

“新農人”逐夢鄉村沃野

2024-10-28 10:38:47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44期

 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澮南鎮楊集村,“新農人”使用無人機為水稻噴灑農藥(2023 年 8 月 1 日攝)黃博涵攝 / 本刊

➤目前,我國累計培育900多萬人次高素質農民,形成了“頭雁”領飛、“雁陣”高飛的農業發展模式

➤“新農人”不拘泥於傳統農業種養模式,他們帶着先進的管理經驗、豐富的社會資源、多樣的技術手段,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理念

➤陳雨佳和“一粒米”的故事,是“新農人”賦能鄉村傳統産業升級的一隅

➤在焦建鵬的帶領下,龍王壩村歷經從無到有、從一到多的蛻變,是“窮山溝”重燃希望的一個縮影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賈雯靜 田晨旭 劉赫垚

  

  在村支書王學永的記憶裏,幾十年來,上王峪村從未有像現在這樣車來車往。

  如今,在北京郊區懷柔這個常住人口不過100餘人的小村子,已經開了三家鄉村咖啡館。到了周末,僅河茵咖啡一天最多就要接待500多名顧客。

  這間鄉村咖啡館坐落在距北京主城區約50公里的青山腳下,三面環山,一面環水。面向湖光山色,坐在樹蔭下的木椅上,迎着從湖面拂來的微風,靜享咖啡香氣的繚繞——人們從市區驅車一小時來到小山村,為的便是這一刻。

  距離河茵咖啡僅200米還有一家嵄落咖啡。順着山勢,這家咖啡館在山間高低錯落地擺放着百餘個座位,成為游客拍照打卡、家庭休閒的好去處。

  上王峪村的蛻變,離不開咖啡館主理人的努力和創新,讓咖啡不僅是城市的標配,也成為鄉村消費新時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呼——“新農人”。

  農業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是緊跟時代的人,是農民,是不斷成長的農民。前不久召開的全國鄉村人才工作會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累計培育900多萬人次高素質農民。形成了“頭雁”領飛、“雁陣”高飛的農業發展模式,為農業農村發展持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提供有力支撐。

  高素質農民中,不乏“新農人”的身影,從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農民主播到民宿管家,他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有理想。眼下,一批批“新農人”正回到鄉村、扎根鄉村、發展鄉村。

  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講席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認為,“新農人”是破解農業農村發展堵點的重要一環,他們正在改變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路徑和新的發展希望,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開掘農村發展新理念

  過去的夏陽村,村民多以毛竹、茶葉種植為生,家庭年收入1萬元左右。多年來,這個位於浙江省安吉縣孝豐鎮的小鄉村發展模式從未改變。直到2020年,村“兩委”換屆選舉,新一屆村支書鮑鑫讓夏陽村的發展理念得以更新。

  鮑鑫是一名“85後”,在夏陽村長大,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工作,在鎮黨委書記的一次次邀請下,下定決心回村。

  上任後,鮑鑫等村“兩委”成員一致決定,在村裏常住人口越來越少、留守人口大多是老人和兒童的背景下,夏陽村不能只靠農業種植,“鄉村發展不止在農業。”

  安吉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結合實際情況,他認為,未來的夏陽村應在綠水青山中做文章。

  一次回到上海,公園裏露營的年輕人吸引了他的注意,鮑鑫意識到,露營經濟或許能夠成為夏陽村發展的新機會。

  沿此思路,鮑鑫從清理閒置土地、改造村莊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開始,為發展露營經濟打基礎。起初,結合網絡營銷,鮑鑫和村民一起陸續開發了9個營地,佔地面積約200畝。

  但僅靠村裏的資源,露營經濟不易持久。鮑鑫等人認為,引入更豐富的社會資源是關鍵。

  率先拋來“橄欖枝”的是小紅書,一方面他們看中了夏陽村生態環境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與村“兩委”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雙方最終決定通過“保底租金+流水分紅+服務經費”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小紅書負責夏陽村運營,村“兩委”做好配套服務。

  眼下,夏陽村“生態露營村”品牌深入人心,2023年,接待前來露營的游客超過15萬人次,村級旅游收入達到15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97萬元,村級經營性收入245萬元,村民平均年收入增長10%。

  夏陽村堅持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與鄰村簽署生態補償協議、設置每日露營人流量上限,力求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村黨支部副書記黎波介紹。

  發展賽道的轉換,離不開無數像鮑鑫一樣敢想敢幹的“新農人”,他們不拘泥於傳統的農業種養模式,不僅把鄉村看作是農業生産的空間載體,更把鄉村看作城市居民的休閒空間、農民的多元化就業空間、良好生態的供給空間和鄉土文明的傳承空間。

  從全國範圍看,“新農人”探索出多樣化的農村發展新空間比比皆是,産業融合發展型、生態保護型、城郊集約型、文化傳承型、休閒旅游型……為中國鄉村的未來描繪出一幅充滿活力的圖景。

  程國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催生出“三農”功能定位的重大變革。在新的發展階段,“三農”除了繼續承擔保障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等職能外,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也將擔負更多新的使命。

  這些新使命與“新農人”具備的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先進的管理經驗、豐富的社會資源、多樣的技術手段高度融合,這意味着“三農”的未來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鋪就産業升級新路徑

  9月22日,第七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第一屆豐收節以來,黑龍江省寧安市上官地村的豐收節越辦越好,村民生活越來越有盼頭,這背後,“新農人”陳雨佳功不可沒,她的故事要從一粒米説起。

  上官地村是石板大米的主産區,過去一段時間,大米主要通過本地集市或農貿市場銷售,價格很低,操持着黑龍江省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的陳雨佳的母親時常為擴大大米銷路發愁。

  那時的陳雨佳是寧安市第一中學的一名體育教師,面對困擾,思慮再三,2016年,她辭職返鄉,決心為家鄉的石板大米開闢一條升級之路。

  陳雨佳做的第一件事是滿足人們對農産品質量的要求,推動農産品品質升級,從優質品種引進,到育秧種植方式,再到質量監測,全鏈條探索標準化石板大米有機種植模式。

  在育秧階段,實施兩段式育秧方式;在種植階段,根據測土配方精準施肥、用無人機噴灑營養液;在科技賦能種田方面,安裝氣象監測儀、稻田監控器,實現質量安全可追溯。

  “種得好,更要賣得好。”陳雨佳做的第二件事是以網絡為抓手,拓寬石板大米的銷售渠道、豐富消費形式。

  首先,將石板大米引入直播間,打破地域限制,實時與消費者互動,增強消費者對産品的信任感和購買慾望;其次,拍攝短視頻,將鏡頭對準家鄉美景和鄉親們的生活,讓石板大米品牌深入人心;此外,創新推出“莊主認種”“糧票定制”等模式,客戶可在春天認購一畝石板田,秋天會為其配送認購田裏産出的有機石板大米。據了解,現在合作社約1/3的銷售額來自互聯網渠道,線上訂單越來越多。

  如今,上官地村的老産業煥發了新生機。這片黑土地已經成為國家綠色食品水稻農業標準化精品示範區,合作社經營管理6900畝石板田,其中有機水稻種植規模從最初的50畝擴大到1800畝,石板大米的年銷量已經達到了300多萬斤。

  陳雨佳和“一粒米”的故事,是“新農人”賦能鄉村傳統産業升級的又一隅。

  在農作物種植領域,《農業無人機行業白皮書(2023)》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大疆農業無人機作業面積覆蓋中國1/3的農業土地,累計培訓6000名農業無人機教員,累計培訓30萬農業無人機飛手。

  在農産品銷售領域,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1700萬家農村網商,各大直播&&的“農民主播”數量平均在10萬以上。

  ……

  這些“新農人”帶動鄉村傳統産業升級發展。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全國農産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3億元,同比增長12.5%。

  “新農人”一方面繼承傳統農業的寶貴經驗,另一方面積極擁抱現代科技,推動農業向機械化、數字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未來,鄉村産業的發展空間還不止於此。以農産品銷售為例,今年3月,商務部發布了《關於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建成設施完善、主體活躍、流通順暢、服務高效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發展農村電商“領跑縣”和縣域數字流通龍頭企業。

  這意味着,“新農人”未來將擁有更多發展機遇,讓傳統産業發展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帶給“窮山溝”新希望

  兩小時採訪中,焦建鵬接了不下10通電話,從鄉村人才培訓諮詢、到合作社經營管理、再到鄉村旅游規劃設計,每項工作都親力親為。

  二十多年前,焦建鵬是一名從寧夏財經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正趕上寧夏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新聞上看到這一消息後,他萌生了返回龍王壩村創業的念頭。

  龍王壩村位於“苦甲天下”的寧夏西吉縣吉強鎮,生態脆弱,乾旱少雨,交通不便,曾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龍王壩村的出路在哪?”焦建鵬時常問自己。

  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契機,焦建鵬決定從“0”開始,以“一片林”為起點改變村莊命運。

  首要任務是恢復生態。2010年,焦建鵬與當地政府等相關部門開展多輪探討與協商,講述他對於龍王壩村的發展規劃和做法,最終在政府的支持下,龍王壩村引水上山,大面積種植樹木和花草,培育了1000畝青楊防護林。

  與此同時,焦建鵬開拓思路,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下種植養殖,選取耐旱品種,在山地上種植大結杏、在梯田地上建大棚種植山毛桃、在林下放養生態烏雞、用雞糞種植有機果蔬,建立起生態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此基礎上,他帶領鄉親們成立了西吉縣心雨林下産業專業合作社,流轉林地進行規模化發展。目前,龍王壩村的中藥材種植達到80畝,觀賞花卉種植面積50畝,蜜蜂140箱、生態雞2000羽、梅花鹿10頭。

  其次,開拓發展思路,多元化開發林下農産品。建立扶貧車間,利用秋天成熟的山毛桃製作桃核枕頭、桃核手鏈、桃核坐墊等,將山間産品變為多樣商品,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的同時,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

  最後,利用龍王壩村氣候溫和、空氣潔凈、負離子含量高、食品和水資源無污染的優勢,打造鄉村森林康養旅游勝地。在農牧等部門的扶持下整合投資1.3億元建成了農家餐飲中心、文化小廣場、民宿一條街、滑雪場、窯洞賓館等配套設施,並創新設立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匯集全國鄉村人才培訓專家教授十余名,針對20余類培訓對象,開發特色課程50余門,滿足各類鄉村人才培訓需求。

  原本無人問津的龍王壩村人氣越來越足。

  一方面,吸收農戶200多戶投資入股鄉村旅游,截至去年底,累計接待游客70萬人次,創旅游收入7300多萬元,脫貧戶戶均增收1.6萬元。另一方面,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新農人”。現在的龍王壩,每年都有一批在校大學生和高校畢業生在這裡實習、就業,作為“代理村長”的他們為鄉村帶來了更多的創新思維和活力。

  龍王壩村歷經從無到有、從一到多的蛻變,是“窮山溝”燃起希望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創造了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奇蹟。這背後,既得益於國家的有力支持,更離不開諸如焦建鵬一樣的“新農人”,以智慧為犁、汗水為種,精心培育出希望之花,綻放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如今,我國“三農”工作已經進入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階段,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奔赴鄉村沃野。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這一人群將超過1500萬人。

  10年間,1220萬人返鄉,他們帶着對家鄉的熱愛和追求,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為鄉村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賦能。多位受訪專家&&,未來應繼續發揮“新農人”的力量,強化政策扶持的力度、溫度。

  在江蘇,南京林業大學、揚州大學訂單定向培養“新農人”;在山東,以傳幫帶制度為依託,將返鄉“新農人”培育成鄉村“興農人”;在湖南,政府通過出資、搭建&&等方式,為“新農人”解決後顧之憂……讓更多“新農人”安心、舒心奔赴金色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