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忠義文化:傳承千年 歷久彌新-瞭望周刊社

關公忠義文化:傳承千年 歷久彌新

2024-10-22 09:26:17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43期

  

➤2019年以來,解州關帝廟和關公文化研究院牽頭,面向全球關帝廟和關公文化組織發起建設“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工作,目前相關基地已增至44家,分佈在6個國家,國內分佈在18個省、32個地區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秋日的運城,天高氣爽。通高80米的關公雕塑,立於中條山間,面朝關公故里——解州,與群峰山巒融為一體。解州關帝廟內,古柏參天,古建成群,風起鈴動間,仿佛穿越時空,遇見千年忠魂。

  站在高處眺望,千年鹽湖,碧波蕩漾,中條山綿延疊翠。山水間,關聖文化建築群從古走到今,見證了關公神化聖化的歷史過程。

  關公,名關羽,字雲長,生於公元160年,山西解州常平村人,生前為將、為侯,歿後被封王、封帝,逐漸成神、成聖,為民間廣泛敬仰和祭祀。

  “關公身上蘊含着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價值。”巨型雕塑《關公》設計者、藝術家韓美林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説。

  解州,地處山西省運城市,是關公忠義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也是研究、傳播關公忠義文化的重要基地。這裡坐落着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關帝廟,以及海內外唯一的關羽家廟——常平關帝祖祠。

  近年來,運城市推動關公忠義文化深度挖掘,使忠、義、仁、勇精神與時代發展脈搏同頻共振,在産業發展、文化繁榮、道德建設、國際交流互鑒等方面,迸發出發展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

  關公故里,咏嘆忠義千秋

  9月23日,伴着鏗鏘鼓聲,一曲雄渾、激昂的絳州鑼鼓《關公出征》,拉開了運城第35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的序幕。

  蒲劇關公扮演者,赤面長髯,身披金甲,腰係紅帶,手持青龍偃月刀,緩步出場,大刀舞動,讓人領略關公威嚴與神采。舞&上,演員以新編歷史蒲劇《忠義千秋》片段、新編歌舞《讚關公》,表現關公的忠肝義膽和千年傳頌,贏得台下掌聲陣陣。

  與開幕式氛圍融為一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州關帝廟,見證着中國人對關公的尊崇。

  廟內殿宇承襲我國宮廷建築風格,建制完整,坐北朝南,呈前朝後寢布局,軸線分明,對稱嚴謹;建築規制最高,面積最大,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廟內規格最高的古建築崇寧殿,懸挂着明清時期皇帝、文人題寫的匾額,檐下,有乾隆親筆書寫“神勇”二字匾,殿內龕上樑枋間,有康熙御筆“義炳乾坤”,廊下門楣上,有咸豐御書“萬世人極”,還有其他歷史名人題寫的“功高宇宙”“與天地參”“福庇無疆”“忠義參天”“危者使平”“福國佑民”“萬古威靈”等,個中精神,盪氣迴腸。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初(589年),擴建於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因地震毀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後再建,又因一場大火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被毀,後經十餘年修繕恢復舊貌,保存至今。

  解州關帝廟結義亭中,“關公生前職官、歿後歷代封謚”一覽表顯示,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被封為“別部司馬”開始,至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被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跨越近1700年,關公地位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神,為儒釋道三教共尊,“中華歷史上很難找出第二個人。”運城市文保中心原主任、解州關帝廟文管所原所長衛龍説。

  如何理解這一文化現象?韓美林認為,關公有忠、有義、有仁、有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超越國界、種族、時空、語言,是中國乃至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産。

  關公故里,關聖文化廣場東側,大型青銅浮雕《關帝聖跡圖志》,表現了關公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征戰以勇的故事。如“桃園三結義”中,關羽與劉備、張飛立下忠於國家和人民的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失散多年後,得知劉備下落,關公“千里走單騎”,護嫂尋兄,“過五關斬六將”,不為曹操財色爵祿所動,留下“挂印封金”佳話。曹操赤壁兵敗,逃走之路必經華容道,作為鎮守將軍,關公拼死酬知己。“刮骨療毒”時,關公飲酒對弈,言笑自若,東吳挑釁時,關公單刀赴會,化險為夷,勇武之氣令歷代感佩。

  今天,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關公崇拜。“無論去關帝廟,還是在人活動的場所,拜的都不是具體的人,而是中國人的精、氣、神。”韓美林説。

解州關帝廟建築群俯瞰(2024 年 8 月攝)運城市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供圖

  千年信俗,釋放文化力量

  從歷史深處走來,在新時代煥發光芒。通過創造性轉化,運城將關公忠義文化融入産業發展、社會治理中。

  與旅游産業融合,打造關公故里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促進近悅遠來、主客共享,讓旅游帶動關公精神浸潤人心。以創建5A級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為抓手,運城整合區域內歷史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將發源於中條山的五龍峪河、關聖文化建築群、女鹽池,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形成了一個佔地3.03平方公里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關帝廟、關羽家廟的古建築和關公故事,女鹽池的碧波飛鳥,五龍峪河的水清岸綠,吸引着運城市民和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帶動了旅游産業快速發展。

  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董亞強介紹,2023年,解州關帝廟景區接待游客168萬人次,收入6800多萬元。今年國慶假期,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接待人數、經營收入均創歷史新高。累計接待游客55.63萬人次,同比增長139.08%,經營收入1153.27萬元,同比增長230.44%。

  與文化産業融合,多元開發關公IP,優化文化産品服務供給,讓關公精神深入人心。從新建關公數字展館,創建沉浸感、科技范的關公忠義文化體驗空間,到常態化舉行關公文化旅游節,搭建關公文化交流互鑒&&,從舉辦“天下雲長——關公文化展”,用文物講述關公忠義文化,到編排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大型蒲劇歷史劇《忠義千秋》,再到開發各種潮玩關公文創産品……圍繞關公這一千年IP,運城多措並舉,構建起多元、立體的關公文化産品和服務。《關公頌》《忠義千秋》先後亮相國家大劇院舞&,關公文化展走出運城,巡展太原、福建,關公文創産品開發超200種,關公文化旅游節連續舉辦35屆……“數不勝數的關公忠義文化衍生作品、産品、活動正在助推忠義關公深入人心。”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王志峰説。

  與社會治理融合,賦能基層矛盾調解,激揚社會正義,讓關公精神外顯於行。坐落在關公故里的解州派出所,被評為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成功入選的因素之一是,創新了矛盾調解方法,走出了“善治”新路徑。解州派出所所長錢潤意介紹,當地將關公忠義文化精髓與現代社會治理相結合,吸納基層踐行忠、義、仁、勇精神的能人、賢人,組成“關鄉楓橋員”隊伍,由他們築牢基層社會治理“第一道防線”。這些“關鄉楓橋員”善於用關公經典故事,激活忠、義、仁、勇精神感召力,助力矛盾降溫、化解。趙長安就是“關鄉楓橋員”,他清楚記得多個棘手矛盾因“關老爺”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關老爺’面前,人會受激勵變得誠實、大度,講仁義。”趙長安説。

  精神紐帶,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

  從國內走出,在海外凝心聚力。通過創造性轉化,運城向海外傳播關公故事,使忠、義、仁、勇精神漂洋過海,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精神紐帶,深化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梁。

  升級傳播能量,增強關公故事傳播力影響力。9月17日,運城,“忠義天下”海外華文媒體網絡傳播活動,贏得中央網信辦、山西省委、運城市委支持。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致辭&&,“關公忠義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很強的世界性。”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局長范小偉&&,“將挖掘一批展現關公忠義文化的鮮活故事,推出更多有情感、有熱度、有品質的網絡産品。”山西省委網信辦主任劉鵬説:“將用好互聯網,向世界講好關公故事,創作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的內容産品。”

  湖北省委統戰部原海外中心主任朱正明,40多年踏訪全球60多個國家研究關公。在他看來,這次活動實現了關公忠義文化傳播的“四個升級”——從民間傳播升級到國家傳播、從個體傳播升級到群體傳播、從國內傳播升級到全球傳播、從傳統傳播升級到數字傳播。他説,這將開啟關公忠義文化傳播的新局面,使關公故事在海外傳播得更快、更廣、更遠、更強。

  創建交流橋梁,促進關公忠義文化全球互鑒。2019年以來,解州關帝廟和關公文化研究院牽頭,面向全球關帝廟和關公文化組織發起建設“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工作,目前相關基地已增至44家,分佈在6個國家,國內分佈在18個省、32個地區。依託基地,每年常態化舉辦國際性關公文化旅游節、關公忠義文化主題研討會、海峽兩岸書畫展等,促進關公忠義文化全球共享、共研、互鑒。今年關公文化旅游節開幕式現場,來自法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及港澳&地區的代表團再成亮點,他們與國內游客一起禮拜關公,參加關公文化研討和其他活動。來自日本大阪關帝廟的負責人林傳龍説,他是來取經的,希望把關公故里的發展盛況帶到日本,利用關公人格魅力,為中日民間文化友好互鑒搭建&&,促進關公忠義文化弘揚。

  強韌精神紐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9月23日開幕的“忠義千秋”海峽兩岸關公文化書畫展,展出了207件海峽兩岸書畫作品。台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以一幅書法作品敬頌關公,記錄解州、運城、台灣與關公的不解之緣——“解州存忠魂,人間從此多恩義;運城出神靈,千古因公薄雲天”。他告訴記者,關公的精神在中華兒女血液裏滲透了上千年,在海峽兩岸有廣泛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是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凝聚中華兒女不可多得的精神紐帶,要努力推動關公忠義文化創新表達,用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新場景、新玩法表現關公精神,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共繪中國發展“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