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責任:強化戰略支撐作用-瞭望周刊社

新責任:強化戰略支撐作用

2024-10-21 16:16:23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43期

  

➤東北裝備製造業起步最早、門類齊全、集中度高,是穩工業大盤的重要支撐。當前,東北三省把發展壯大裝備製造業作為帶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為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強筋健骨

➤東北加快推動科教資源優勢轉為創新發展優勢,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提升産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當好國家糧食穩産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政治擔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複雜的內外部環境,東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更為凸顯。

  東北深挖資源稟賦,放大比較優勢、縮小短板差距,大國重器持續“壓艙”,科技優勢加快轉化,大國糧倉更加豐足。作為“共和國長子”,新時代的東北錨定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戰略支撐作用日益增強,振興腳步更加堅實。

在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

風電裝備生産製造廠生産車間,工作人員在組裝設備(2024 年 3 月 5 日攝)張濤攝 / 本刊

  為産業升級做支撐:

  裝備製造業“挑大梁”

  國産首艘航母、航母艦載機、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復興號”高速動車組……進入新時代,一批大國重器持續在東北問世,夯實我國産業安全的根基。

  東北裝備製造業起步最早、門類齊全、集中度高,是穩工業大盤的重要支撐。當前,東北三省把發展壯大裝備製造業作為帶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為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強筋健骨。

  大國重器“上新”,高端裝備向強。

  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2023年底投入商業運行,標誌着我國第四代核電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中,被視為“核電之肺”的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是哈電集團攜手高校十年磨一劍打造的國之重器。

  哈電集團是我國發電設備製造業的搖籃。“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引擎,讓哈電集團收穫了長足發展動力。”哈電集團創新與數字化部副總經理劉新新説,近3年,企業營收年均增長15%以上,今年前8個月,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全員勞動生産率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東北集聚着一批關乎國家産業安全的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它們總體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完成過國家很多重點工程和任務,聚焦重大裝備製造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不斷取得突破。

  中國一重是我國裝備製造業領域的重要骨幹企業。在一重軋電車間,機器轟鳴聲中,一個個數十米長的巨大毛坯件在機床上按設定程序轉動,最終磨削成設計圖紙上的樣子,成為大型船舶、水電站的基礎構件。依託5G專網和工業互聯網&&,軋電車間34&數控機床都安裝了數據採集模塊,實現了機床聯網、數據採集、能耗監測及車間透明化管理。

  近6年,一重創造48項首&套新産品,開發出64項新技術,3項解決“卡脖子”問題科技成果問世,高質量完成4項國家重大工程。“過去我們一直都是跟隨模仿式創新,現在國外沒有的我們也要幹。”中國一重科技部部長鄭新毅説。

  今年3月,中車長客自主研製生産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進行時速160公里滿載運行試驗,全球首次實現時速160公里氫能列車全系統、全場景、多層級性能驗證。上半年,吉林省累計生産軌道客車423輛,其中動車組269輛,同比增長15.9%,産值同比增長10.4%。

  乘“數”而上,老中生新。

  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説,當前,“數智化”正在重劃發展的起跑線,東北各地迎着“數智化”大潮積極擁抱新技術,激活“老家底”,加快構建我國先進裝備製造基地。

  在被稱為“國家砝碼”的沈鼓集團,走進轉子車間,電子屏幕滾動着各種數據,實時展示生産線進度;工人站在數控機床旁,輕觸面板即可精準操縱機器。“通過數字化系統,智能車間實現人、機、料等生産數據全方位線上管控,老企業也有了新面貌。”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説,集團大力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目前實現葉輪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

  眼下,一汽紅旗繁榮工廠正處在繁忙的生産季。生産線上,涂裝機械臂按設定軌跡為車門安裝膠條,工序結束後,一側的智能化視頻檢測裝置即刻掃描車門,發現問題可立即警示。該系統將先進的人工智能視頻分析技術賦能傳統汽車工廠,促進數實融合改造。

  東北近年加大力度推進傳統製造業數字化改造。遼寧設立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吉林聚焦“智改數轉”,2024年全省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計劃提升至50%;黑龍江圍繞“上雲、用數、賦智”開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加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東北支柱行業的裝備製造業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正牽引帶動老工業基地産業升級整體提速。

  在中國一重龍申(齊齊哈爾)複合材料有限公司,一眼望不到頭的葉片成型車間裏,一批長達111米的陸上10MW碳纖維風電葉片正在加緊趕制。

  得益於裝備製造領域的深厚積累和地方政府支持,中國一重僅用數年就在風電産業實現從零到有,並迅速形成全産業鏈同步推進。風電裝備製造不僅成為一重新的增長點,還通過産業鏈協同,提升了齊齊哈爾市及周邊地區風電新能源技術裝備核心製造和整機配套能力。

  不只是黑龍江。在裝備製造業等帶動下,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增速高於全國2.0個百分點,連續16個月快於全國。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鎮一家“糧食銀行”,司機駕駛運糧車卸糧(2023 年 10 月 15 日攝) 連振攝 / 本刊

  為新質生産力作貢獻:

  “獨角獸”“小巨人”崛起

  走進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智能生産線上,一枚枚經過精密加工的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順利下線。此前,在高端裝備領域,高性能CMOS圖像傳感器長期被國外壟斷。

  “我們牽頭研發了面向專業影像的8K超高清CMOS圖像傳感器,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公司總經理王欣洋説,2024年長光辰芯在相關細分領域已佔有頗具規模的市場份額。

  東北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底蘊深厚,擁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等一批“重量級”高校院所。以科技創新增強戰略支撐能力,是東北的重要使命。

  近年,東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加快推動科教資源優勢轉為創新發展優勢,通過梯次培育、接力扶持在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獨角獸”“小巨人”等科技型企業,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提升産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提升轉化實效。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這一老問題,東北各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完善轉化機制,推動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

  遼寧大連中遠海運重工造船廠內,一艘在建的無人駕駛船正在安裝調試設備。結合企業需求,由大連海事大學跨學科多專業組成的科研團隊,將為這艘船裝上“超級大腦”。“只要輸入目的地,這艘無人駕駛船就可自動開行,遠距離遙控。”大連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經理王樹山説,船舶計劃今年建成交付。

  2021年,哈爾濱海鄰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把集團總部從深圳搬到哈爾濱。2022年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成立智能社會治理信息服務産業技術研究院,搭建科研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已成功開發智慧車輛巡控軟體、信息採集與智能監測&&等多款技術先進的産品,受到市場歡迎。

  “我們突出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核心作用,堅持‘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黑龍江省科技廳重大任務與前沿技術處處長王秀鋒説,企業成為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大學成為企業科技研發中心,持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梗阻。

  2023年黑龍江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化589項,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同比均增長22%以上,科技優勢加快向發展優勢轉變。

  遼寧圍繞産業鏈布局創新鏈,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全省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去年達55.5%,科技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狀況正在改變。吉林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深度協同,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啟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破繭成蝶”專項行動,支持兩批104戶初創期科技企業成長。此外,投入1.4億元對1561戶企業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給予補助,選派兩批596名科技人才入駐企業兼任“科創副總”。

  打造“産業森林”厚植新動能生長沃土。今年4月,總投資25億元的哈爾濱聯合飛機大型無人直升機産業基地正式開工建設,黑龍江加快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

  “黑龍江是我們全國布局的重要陣地。”國內無人直升機行業頭部企業深圳聯合飛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剛印説,黑龍江航空産業基礎好,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有助於放大集群産出效益,進一步幫助企業降成本、促創新、提效能。

  産業集群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結果,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驅動力。東北三省針對局部長期存在的“産業孤島”等短板,加快推動産業集群和鏈式發展,通過産業集聚、資源集聚、服務集中,形成適宜企業發展的生態,讓企業從單打獨鬥變“抱團取暖”,推動新動能“盆景”變“風景”。

  在黑龍江,以航空工業哈飛、中國航發東安等企業為龍頭,目前哈爾濱已聚集産業核心配套企業百餘家,哈爾濱市航空裝備創新型産業集群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創新型産業集群。

  鑄錠、軋製、剪切、淬火、拉伸……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中厚板廠生産的高端鋁合金,廣泛應用到航空航天領域。其中,國産大飛機的機翼板材打破了國外封鎖。公司連續三年獲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稱號,2023年高端合金産銷量分別同比增長16.8%和9.89%,均創歷史新高。

  遼寧聚焦航空裝備、集成電路裝備、機器人等産業集群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由弱到強,開始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的産業格局。

  為糧食安全做保障:

  高質量築牢大國糧倉

  東北大地,田疇似錦,大地流金。當好國家糧食穩産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政治擔當。

  近年,東北各地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高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

  “慧種田”大幅提升現代農業效能。

  以前種地看天,現在種地看屏。

  北大荒集團趙光農場有限公司的大豆地塊裏,搭載光譜成像設備的無人機正在農田上空往復飛行。十幾公里外的科技服務中心內,技術員郝思文坐在大屏幕前查看田間實況影像。他輕點鼠標,農田信息便生成在一張圖上。

  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利用“空天地”數字技術,推動農業智能化生産。目前已實現集團全域內北斗導航終端全覆蓋,智能育種、精量點播、作物生育期智能診斷、無人機植保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吉林在農業生産各環節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植保機、智能免耕播種機等裝備已在黑土地上廣泛應用。

  “智慧農機有‘三好’。”在吉林省公主嶺市朝陽坡鎮,種糧“老把式”詹喜軍望著豐收的玉米地喜笑顏開。他總結説,效率高,同樣是收割100畝地,效率比過去提升1倍;水平高,起壟直、播種深淺一致、出苗率高,還能有效防治病蟲害;功能多,收割玉米的同時還可以回收粉碎秸稈。

  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基礎。

  “肥力又回來了,一畝地多打五六十斤糧食。”在北大荒集團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李艷海腳下的黑土地踩着非常松軟。

  東北黑土地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壤,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吉林近年&&保護黑土地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將每年5月25日所在周設定為黑土地保護周,深入推廣以秸稈覆蓋、翻埋等為主的黑土保護模式。吉林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2023年,全省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3700多萬畝,居全國第一位;黑土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26.86g/kg,為糧食總産量創歷史新高提供了有力支撐。

  東北加快打造一批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現代化良田,黑龍江高標準農田突破1億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居全國首位。吉林2023年建設高標準農田居全國第三位。

  截至目前,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糧食生産實現“二十連豐”,吉林糧食單産居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首位。

  做強“種子芯片”端牢中國飯碗。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黑龍江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加快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2023年,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5個品種入選2023年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12個品種入選2023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5個大豆品種入選全國高油大豆前10名。

  作為制種大省也是用種大省,吉林近年投入1430萬元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設立3億元種業發展基金,推進現代種業創新。截至目前,吉林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對糧食增産貢獻率達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