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象:唱出“冰與火之歌”
➤火起來的東北文旅背後,是活起來的觀念和業態,也是東北扭轉形象的一次機遇
➤東北文藝作品的“色調”正在發生變化——從嚴寒中的凜冽故事,向着堅守信念、找尋希望的暖調發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從上個冰雪季的“爾濱現象”到入春後大連港東五街的頂流,東北文旅的持續火爆不僅聚攏了人氣、提振了士氣,更讓外界發現一個新東北——鮮活、上進、溫暖的新東北風令人刮目相看。
東北“換裝”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這片土地經濟態勢、發展環境、思想觀念等的深層變化。
從“雪鄉宰客”到“南娃北調”
從默默無聞的東北林區小村,到倍受歡迎的冰雪旅游名地,黑龍江東南部的“雪鄉”2008年開始走紅,但在2018年的冰雪季,部分經營者臨時取消訂單、沒有明碼標價等行為讓這裡深陷危機,並連帶東北旅游形象整體受損。
上個冰雪季,哈爾濱爆火後也曾出現突發事件,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首日遭遇退票風波,園區致歉、整改、退票,優先保障游客利益。其態度誠懇、行動快速,經網絡傳播後反而以退為進,為哈爾濱形象加分。運營61天的第25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累計接待游客271萬人次。
兩次危機,兩種結果,也讓外界對東北的印象發生潤物無聲的積極變化——東北人骨子裏的實在、敞亮,正讓更多人愛上這片黑土地。前不久帶兩個兒子到長春旅游的浙江游客楊華説:“這是我們第一次到東北,這裡不僅風景壯麗,孩子們更愛上了東北菜,東北菜像東北人一樣,實在。”
從“小土豆”到“小砂糖橘”,從“小野生菌”到“小豫米”……今年,東北文旅産業爆火,全國各地到東北游玩的大朋友、小可愛們紛紛被冠以各種昵稱,這昵稱正是東北熱心“寵粉”的縮影。
將心比心,才能以心換心。為防止游客和市民在過街通道滑倒,哈爾濱市中央大街管委辦連夜鋪設防滑地毯;地鐵站名“瀋陽站”被網友喊話,瀋陽馬上改回“瀋陽站站”;港東五街火了以後,大連立刻設立游客中心和免費飲用水站……身臨其境的游客們感受着東北貼心服務的暖心之舉,也自發傳遞着一個溫情善意有擔當的東北新形象。
形象之變讓東北文旅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今年1至8月,遼寧接待游客同比增長36.1%,旅游收入4691.4億元,同比增長43.6%;黑龍江接待游客1.65億人次、同比增長41.1%,游客花費2064.9億元、同比增長119.9%;吉林從“一季火”邁向“四季紅”,今年僅清明節假期接待國內游客數量就同比增長226.53%。
火起來的文旅背後,是活起來的觀念和業態。
初秋的長白山色彩斑斕。前不久,網絡文學作品《盜墓筆記》的粉絲“稻米”們匯聚長白山,追尋小説中主人公的足跡登上長白之巔、打卡天池美景。“我們還在布局‘山水長白’文化旅游新業態,聯合研學機構,研發長白山自然教育産品。”吉林省長白山管委會主任高飛説。
圍繞“夜游”,瀋陽開發渾河夜航、西塔煙火、文創市集、24小時書店、深夜食堂等多種打開方式。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劉偉才説,不靠“一招鮮”,不吹“一陣風”,遼寧着力行穩致遠,將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吸引賓客從“到此一游”到流連忘返。
游客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內游玩(2024 年 2 月 15 日攝)王建威攝 / 本刊
從“灰頭土臉”到“精神煥發”
“臉怎麼紅了”“精神煥發”……1957年,曲波的長篇小説《林海雪原》問世,隨後電影《林海雪原》與京劇《智取威虎山》一度風靡全國,其中楊子榮與土匪“座山雕”這段機智的問答幾乎婦孺皆知。
當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向林海雪原,他們發現東北人真的很拼,東北各地“精神煥發”的文旅局長便是縮影:瀋陽、吉林市等地的文旅局長拍攝宣傳短片、到景點和游客互動,忙得“腳打後腦勺”。
今年3月,迎着黃海的一輪朝陽,載着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2013名游客和工作人員的美國荷美郵輪公司“翠德丹”號郵輪緩緩駛入大連港國際郵輪中心碼頭。大連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王文勇天不亮就趕到碼頭迎接游客,“真忙,但不覺得累,想的就是讓游客愛上這座城市。”
走過荊棘方見繁花。經濟下行、營商之弊、體制沉疴……有着輝煌過往的“共和國長子”在市場化改革浪潮中曾遭遇轉型陣痛。
面對能否“歸隊”的質疑,東北人心裏燃着一團火、憋着一口氣,以事在人為、事靠人為的態度,從優化營商環境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調整産業結構,一方面以轉變幹部作風為突破口,從根本上扭轉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和面貌;一方面除舊布新夯實經濟發展基礎,滾石上山一步步走出低谷。
總投資105億元的中能建松原氫能産業園(綠色氫氨醇一體化)一期項目、總投資超600億元的瀋陽航空航天城項目、總投資837億元的華錦阿美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投資“山海關不住”,央企民企外企紛至沓來,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正酣的背後,黑土地展現出上下同欲、齊心向上的精氣神。
今年上半年,吉林地區生産同比增長5.7%,增速高於全國0.7個百分點,連續6個季度高於全國;內蒙古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2%,表現亮眼。去年,遼寧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3%,十年來首次超過全國增速。今年一季度,遼寧已連續第五個季度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半年經濟增速與全國持平。2023年,遼寧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繼2014年突破2萬億元後再上新&階。遼寧省經濟穩中向好、好中有進、進中提質的態勢在加速形成。
人才流向印證着東北的發展態勢之變。今年5月,6860名博士從全國192個城市奔赴而來,參加迄今單次吸引博士最多的“2024博士瀋陽行”大型人才對接活動;遼寧盤錦的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員工餐廳裏,南腔北調的口音不絕於耳,該企業1800多名技術和管理人員中,超過70%來自外省。
今天的東北,正以積極作為展現敢闖敢幹實幹的振興發展新氣象。
游客在瀋陽故宮參觀(2023 年 4 月 30 日攝)楊青攝 / 本刊
從“凜冽故事”到“找尋希望”
在東北老百姓口中,一直流傳着“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的説法。
二人轉是東北的文化符號之一。作為流傳約三百年歷史的地方戲種,二人轉唱詞通俗易懂、風趣幽默,講究“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每齣戲都是一個故事,十分吸引人。近年,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劇院從東北走向全國,將百餘部富有時代特色、反映當下時事熱點的作品搬上舞&,用身邊人、身邊事,感染和鼓舞觀眾。
不光是二人轉,一批反映東北地域特色的文學、影視、音樂作品頻頻出圈。
從雙雪濤的《平原上的摩西》到班宇的《冬泳》,再到楊知寒的《獨釣》,廣袤的白山黑水間,關於時代、關於困境、關於希望的文學作品,觸及無數家庭和個人的記憶。
2022年初,根據梁曉聲長篇小説《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吉林省多地取景拍攝,並引發現象級收視熱潮。在梁曉聲看來,東北年輕一代身上都或多或少保留着父輩、祖父輩的那種基因,就是責任、榮光。
東北文藝作品的“色調”,也在向着堅守信念、樂尋希望的暖調進發。
今年,以遼寧興城泳裝産業發展變遷為背景的電視劇《乘風踏浪》熱播,堪稱東北版《溫州一家人》,該劇以獨特的東北式幽默,生動講述了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以彭錦西夫婦為代表的泳裝人,把興城泳裝從無到有做到佔全球1/4市場份額的奮鬥歷程,展現了改革開放浪潮下東北人的敢闖敢拼,讓全國觀眾發現了不一樣的東北。
喜劇是東北文藝的鮮明標籤之一,近年,東北喜劇作品也從“黑”某些群體向更具原生態的松弛感和滿滿的人情味轉型。在火爆網絡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一個名為《德古拉和我》的小品講述了吸血鬼無意間闖入東北,被熱情、好客且略帶一些強迫感的村民留在東北長住的故事。吸血鬼從憎恨、嚇唬人類,到被一碗東北酸菜血腸征服,看似荒誕的背後展現的正是東北人的溫情與自信。
白山黑水、熱血不改。東北文藝作品活力蒸騰,正是東北精氣神的新迸發。□(本組稿件采寫記者:宗巍 徐揚 王春雨 強勇 郭翔 馬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