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非升即走”走偏-瞭望周刊社

謹防“非升即走”走偏

2024-10-15 15:05:27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42期

  

➤一些高校“非升即走”重點考評的項目、論文,在給高校青年學者施加高強度競爭壓力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侵蝕創新精神、學術“近親繁殖”、輕視教學育人等消極現象

➤作為調動高校教師積極性的手段,“準聘-長聘制”需要優化完善,糾治部分高校“非升即走”變形走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聖志 陳席元

  近年,“雙一流”等重點高校借鑒國外經驗改革教師人事制度,推行“非升即走”為主的“準聘-長聘制”。

  但部分高校把“非升即走”異化為競逐“科研GDP”的工具,存在淘汰率較高、以論文和項目為主的考評體系相對單一等情況,引發較大爭議。

  受訪學者建議,“非升即走”改革需進一步完善,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因校、因學科制宜,弘揚教育家精神,培育教研相長的良性高校生態。

  一些高校“非升即走”出現異化

  今年,部分高校“非升即走”令一些青年教師承壓等話題受到社會關注。

  受訪專家介紹,“非升即走”簡單説就是學校保障“準聘”學者的生活和科研待遇,學者需限期拿出代表性成果以獲得“長聘”。上世紀末,“非升即走”被我國清北等頂尖名校引進。

  多所高校中青年學者反映,隨着越來越多“雙一流”乃至部分地方院校推行“非升即走”,這一旨在激發教師創新活力的改革舉措,在一些高校變形走樣。

  一方面,“走”的比例過高。

  隨着近年擴招的博士生陸續畢業,以及國內高校對海外留學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有的高校在人才引進中採取“量進量出”的做法,相當數量的青年學者人到中年面臨二次求職。

  此前有媒體報道,南方一高校曾以“特聘研究員”“師資博士後”等名義,6年引進8000餘人,但只有一小部分能留下。

  一所“雙一流”高校的中層幹部也告訴記者,該校二級學院每年新進博士二三十名,但晉陞副高的名額僅兩三個。

  東部一家水利高校商學院的留美海歸剛剛經歷“走”的全過程。“7月初學校人力資源處通知我不再續聘,8月工資和五險一金就停了。我已經36歲,家裏有兩個孩子,不知道能去哪再就業。”

  另一方面,“升”的標準較為單一。

  記者梳理多所高校受訪青年教師提供的“非升即走”相關考評指標發現,以評副高為例,需要有“國字號”基金項目、在高質量期刊發表若干論文、出版專著等,且二者權重過高,存在“唯項目”“唯論文”傾向。而從事教學、管理、社會服務等工作在考評指標中體現較少,有的甚至只需完成最低工作量即可合格。

  “‘非升即走’聽上去簡單,只要6年內評上副高就行,但難點是‘國字號’基金項目中標率很低。我的課題經費、論文數量都夠,就缺‘國自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所以一直評不上副高。”一所211高校的“90後”講師告訴記者。

  東吳智庫副理事長陳一認為,部分高校設置的“非升即走”考評體系片面強調科研成果,尤其是根據論文所發期刊的層次來評價論文、根據項目資助單位的級別來評價項目的做法,與破“五唯”的導向存在&&。

  實際上,高校青年教師不僅要忙科研,還需承擔教學和日常管理事務,但一些學校的考評指標對這些方面體現較少。

  “作為一名教師,我肯定想把課上好,不能誤人子弟,備課至少要花掉全年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但在考評指標裏,一學期上兩門專業課的評分,不如發表一篇C刊論文。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考評導向,我感覺不太合理,用心教學沒有得到公允的評價。”一所“雙一流”高校“90後”講師對記者説。

  “非升即走”變味侵蝕高校生態

  記者採訪發現,一些高校“非升即走”考評導向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誘發侵蝕創新精神、學術“近親繁殖”、輕視教學育人等消極現象。

  有受訪學者認為,大學應當是全心全意做學問、面對誘惑不盲從的地方,一些高校目前的考評導向侵蝕着鼓勵試錯、甘坐冷板凳等創新精神。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楊希對21所“雙一流”高校1099名理工科教師的問卷調查發現,“準聘-長聘制”改革後,教師群體的職業不安全感增強,對失敗的容忍度下降,為了保證準聘期內有成果産出,或多或少“不敢”嘗試新方向或新方法。

  “現在青年學者更願意加入團隊,單打獨鬥的少了。”多位受訪青年學者坦言,回國進高校有兩條路,要麼自建課題組,要麼加入院士或校、院領導團隊,初出茅廬的青年學者想申請高級別基金項目、給重點期刊投稿,有“大佬”支持,中標概率更高。

  東南大學數學學院副研究員孫燁通過挖掘論文數據庫,分析了近900萬篇論文署名和引用信息中包含的24.5萬組師生關係。結果顯示,學術成就呈現出一定的繼承模式。

  換言之,高成就導師的學生也更容易獲得學術界認可,其學術生涯更容易快速發展。

  此外,一些高校“非升即走”的考評“指揮棒”輕視教學育人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教學和科研“兩張皮”現象。有的教師不願花太多精力備課,有的教師不願與學生多交流,日常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關心並不夠。

  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陳蘊哲觀察到,這一矛盾在思政領域更為突出,他訪談過陜、滬等地8校13名省級思政講課大賽獲獎教師,多數獲獎者認為,獲獎案例用於日常教學或複製推廣不夠。

  “上好思政課關鍵是溝通心靈,需要教師以身作則,走到學生中間。”陳蘊哲説,一些青年思政教師不得不將重心放在申項目、發論文、拿獎項上,課堂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陳蘊哲認為,職業壓力較大導致教師對職業的歸屬與認同趨於淡化。“有的青年教師自稱‘學術民工’‘科研臨時工’。”

  多措並舉規範“非升即走”

  陳一等受訪學者&&,近年來,有關部門推行高校教師職務聘任制改革,通過一系列舉措,有效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形成人才聚集效應,助力人才快速成長,在推動科研創新和高校一流教師隊伍建設上發揮積極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在改革過程中,理解不夠深入,片面推行“非升即走”,使這一以打破“鐵飯碗”、激發教師創新活力為初衷的改革舉措出現一定的走樣異化跡象。期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對高校“準聘-長聘制”改革進行評估,進一步加以規範和完善,弘揚教育家精神,探索服務於“四個面向”的人才評價與發展機制。

  平衡好激勵和淘汰的關係,合理確定淘汰比例。

  “大學治理現代化不能狹隘理解為企業化,‘準聘-長聘制’也不等於‘非升即走’。”陳蘊哲建議,“準聘-長聘制”改革宜分類施策,明確哪些高校、哪些學科宜於試點,科學設定淘汰率;針對部分高校“非升即走”引發的法律爭議,教育、人社等部門宜組織專項整治,全面審視聘用合同、考評體系是否合理、合規;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建立健全教師離職緩衝機制,加強人文關懷。

  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彈性設置準聘期。

  東部一高校課題組梳理一些世界知名學者的成長史發現,從大學畢業到嶄露頭角平均用時7.4年,從嶄露頭角到代表作問世,平均需要13.7年,所需時間均長過現今多數高校準聘期6年的“尺子”。

  陳一建議各學科根據自身實際,在6年準聘期的基礎上彈性安排,學校、院係也應為新進教師提供完善的科研配套條件,特別是以“老帶新”等方式幫助他們盡快融入。

  在教師考評方面立“多維”,培育教研相長的高校生態。

  “教書、科研和管理,都是高校教師的工作內容。大學既需要科學家也需要教育家,科學家當然可以同時成為教育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事處處長、高級人才辦公室主任崔海濤建議,“破立結合”推進教師評價改革,一方面突出教書育人導向,另一方面實行多維綜合評價,注重創新能力、質量、實效和貢獻,完善包含教學、管理等事務在內的立體評價體系。

  此外,可從項目、論文入手,加大監督力度,抑制“近親繁殖”。

  陳蘊哲&&,目前不少學科存在知名學者同時牽頭多個省部級以上課題、青年學者多年未中一題的情況,一些資深學者挂名多個課題,難以保證每個課題的研究質量,需為青年學者存留發展空間,如在立項環節為他們開闢專門賽道。

  此外,面對博士生培養規模擴大的現實,今後或可着力引導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多元發展。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應屆博士畢業生7.52萬人,到企業就業的僅百分之二十多。

  2022年,美國博士畢業生在工業或商業界就業的比例高達48.1%,比在學術界就業的比例高15.6個百分點;英國去年一項調查也顯示,超過七成的博士畢業生在非學術部門就業。

  楊希等建議,對於工、醫、商、法等應用性強的學科,可適度引導市場化就業創業,同時文、理等基礎學科博士擴招需更加審慎。針對我國高校師資供求失衡存在地域差異的情況,中西部不少高校仍面臨人才缺口,需重點增強其人才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