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育杏林
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程海波
➤傳承中醫藥最根本的任務,是彰顯中醫原創思維,培養具有中醫文化自信、善用中醫方法解決臨床問題的中醫藥人才
➤學校始終把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注重“大醫精誠”的中醫人文精神教育和中醫思維能力培養,形成了“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的傳統
➤以中醫藥為媒介創新話語敘事,“中文+中醫”國際傳播的品牌效應不斷彰顯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1954年,南京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南中醫”)的前身——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正式成立。
編寫我國中醫藥第一版適宜課堂教學的現代系統教材、第一套教學大綱、第一份教學計劃,向全國其他中醫院校輸出第一批師資,南中醫探索構建高等中醫教育最早的教學體系,形成如今高水平中醫藥人才自主培養的雛形,為中醫教育由傳統師承模式轉向院校教育模式作出開創性貢獻,被譽為“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
站在建校七十周年的新起點,如何建設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醫藥學科,如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中醫藥智慧和擔當?帶着這些問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專訪了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程海波。
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
《瞭望》:你從學生、到老師,再到校長,在南中醫學習工作了三十年,在你心目中,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
程海波:南中醫肇始於響應黨和國家傳承發展祖國醫學的號召。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成立後,一大批中醫名家薈萃金陵,艱苦創業、從無到有,探索構建了高等中醫教育最早的教學體系。1958年,南京中醫學院擴建掛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創校之初的這段歲月,為學校注入心懷“國之大者”、敢為人先、擔當奮進的精神內核,後來一直被代代南中醫人賡續。學校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七十載辦學歷程中,逐步形成“仁德仁術仁人”的“三仁”教育理念,培養出吳以嶺、仝小林、肖偉等七名院士,周仲瑛等14名國醫大師,培養了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等一大批行業領軍人才,以及數十萬中醫藥事業的接班人、健康中國建設的生力軍。
南中醫的校訓是“自信敬業”,我打入學起就銘記在心頭。這四個字既是每一位南中醫人的真實寫照,更是對我們傳承好、發揚好中醫藥的激勵和勸誡。
中醫藥學是最具中國特色、最具原創優勢、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學科之一。在《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中,中醫藥長期位居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列。保護和傳承好中醫藥學,是中醫藥高等院校的主要職能和歷史責任。南中醫傳承發揚“搖籃”精神,始終以發展祖國醫學、造福人類健康為己任,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學為主題主線,守正創新,守根立魂。
培杏林育仁人講好中醫故事
《瞭望》: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中醫藥人才,南中醫有何獨到的探索實踐?
程海波: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南中醫創校伊始,最主要的優勢是大師雲集,最重要的貢獻是培養輸送人才,是以大師育名師、以人才育英才。學校工作千萬條,培養人才第一條,育人為本、得人則興,過去是這樣,未來發展也是這樣。
傳承中醫藥最根本的任務,是彰顯中醫原創思維,培養具有中醫文化自信、善用中醫方法解決臨床問題的中醫藥人才。南中醫在培養中醫藥人才的過程中,始終把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注重“大醫精誠”的中醫人文精神教育和中醫思維能力培養,形成了“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的傳統,近年來多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學校堅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教材建設、課程體系、臨床實踐、科研創新以及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不斷保持在行業領域的優勢地位,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立江蘇省中醫流派研究院,統籌推進吳門醫派、孟河醫派、龍砂醫派、澄江學派等江蘇中醫流派的研究和建設,推動江蘇中醫藥人才“高地”再拔“高峰”;構建“課堂-門診-中醫經典病房”融合的學、用、悟漸進式教學模式,設置經方輔修課程班,強化學生中醫經典和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和行動自覺。2016年,學校成立國際經方學院,把中醫經方的好故事講到全世界。
以中醫藥為媒介,南中醫創新話語敘事,牽頭14個國家的17所中醫孔子學院(課堂)成立全球中醫孔子學院聯盟,聯合發起成立江蘇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聯盟,“中文+中醫”品牌效應不斷彰顯。
目前,南中醫已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2家中醫孔子學院和4個海外中醫藥中心,開展了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由我校聯合瑞士中醫藥中心創辦的瑞士中醫藥大學是瑞士官方唯一認可的中醫藥大學,也是歐洲第一所可授予中醫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獨立中醫藥大學。
我們注重將科學研究與産業經濟相結合,做好做活中醫藥利用與轉化創新這篇大文章,提出並踐行中醫藥發展命運共同體理念,與15家附屬醫院、3家附屬藥企深入推進醫教研、産學研合作,與包括學校附屬康緣藥業在內的70多家江蘇規模以上中藥飲片加工和中成藥生産企業結成緊密産學研協作關係。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學校與民政部、江蘇省民政廳共建全國首個本科起點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成立全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院校聯盟,編撰全國首套專業規劃教材,構建養老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學部制改革,探索醫文、醫工、醫理等交叉學科背景醫學教育新模式,增設養老服務管理、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醫學信息工程等新專業。
南京中醫藥大學校園(2024 年 4 月攝)南京中醫藥大學供圖
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貢獻“南中醫力量”
《瞭望》:站在七十周年新起點,南中醫將如何作為,奮勇前進?
程海波:未來五年,我們將堅定實施“人才強校、學科攀峰、創新驅動、開放協同、文化引領”戰略,統籌推進“五大牽引性工程”“四大攻堅類行動”,讓中醫藥學科實力更加雄厚,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專業體系更加健全,質量至上的育人體系更加先進,追求卓越的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更加突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成效更加彰顯。
我們將實施“雙峰打造”工程,鞏固學科建設龍頭地位,通過中藥學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和中醫學學科登峰行動,打造中藥學、中醫學兩個學科高峰。深化學科特區建設,匯聚中醫藥戰略領軍人才,形成一批圍繞中醫藥關鍵領域研究的交叉融合創新團隊,研發一批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與高水平附屬醫院協同推進中醫學學科建設,重點打造一批中醫優勢專科,促進中醫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加快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進一步優化以“中醫藥為主體,中西醫結合,多學科為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建設布局。
我們將實施“雙培聚才”工程,不斷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引培並舉,全力突破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短缺的瓶頸。大力引培高層次領軍人才,啟動“院士後備人選培育項目”“傑出科學家擴增項目”“名醫大師輩出項目”,着力打造三至五個高水平創新團隊,積極培育傳承創新團隊和交叉創新團隊。
我們將實施“雙力提升”工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雙提升,塑造學校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打造新時代“高等中醫教育的搖籃”。加強科教融合,深化醫教協同,堅持“四個面向”,圍繞中醫藥基礎理論詮釋、重大疾病防治的臨床循證評價及中藥質量保障關鍵技術等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開展有組織科研,充分發揮中藥制藥過程控制與智能製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引領帶動作用,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完善技術轉移激勵機制。
我們將實施“雙高協同”工程,推動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附院同心同向、協同發展,打造人才培養、學科專科、科學研究三個共同體。建設附屬醫院教學聯盟,優化臨床科室設置,設立全省附屬醫院虛擬大教研室,推動優質臨床資源向教育資源轉化。以學科引領專科、以專科支撐學科,在各附屬醫院設立一批臨床專病研究院,基於優勢病種凝練臨床科學問題,圍繞重大疾病開展協同攻關,探索開展“學科專科雙聘”的新型管理模式,創新“校聘院用”人才工作機制。
我們將實施“雙引賦能”工程,發揮一流黨建鑄魂引領力和文化建設賦能內驅力。將文化自信融入南中醫人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為事業發展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成立中醫藥文化研究院、江蘇高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聯盟,高質量建設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中醫孔子學院和中醫藥海外中心,辦好國際經方學院,深度參與中外人文交流和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積極開展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江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彰顯南中醫擔當與貢獻。
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需要高校展現更大作為,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大有可為。
傳薪七秩,奮進一流。南中醫人將堅持弘揚老一輩南中醫人的奮鬥奉獻精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同心同向、砥礪奮進,接續推進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采寫記者:劉兆權 張展鵬 陳席元 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