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的幻戀會好嗎
文 | 於雪
近日,有網友爆料“我的AI男友出軌了”,相關話題引爆輿論場。網友小李稱,她每天都會與AI男友談情説愛,感情進展到談婚論嫁的地步。就在她沉浸於幸福中時,AI男友卻突然告訴她,其實自己已有家室。
雖然這段感情關係只存在於虛擬世界,但小李認為自己傾注的情感是真實的。如今,AI男友人設坍塌,自己莫名其妙“被出軌”,她所承受的痛苦也很真切。
小李的經歷在網絡&&得到共鳴。一些網友&&,自己在與AI“戀人”交往中也有類似經歷。表白被拒、吵架拌嘴、被逃婚、被出軌……當初,他們為了逃避現實情感的黑暗面轉身投入AI世界,未料AI“戀人”同樣靠不住。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飛速迭代,新型類人情感聊天應用日益流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至少有100多款AI聊天軟體。在某社交&&,“AI情感陪伴”“賽博約會指南”等話題都有數百萬瀏覽。
與現實世界的戀人不同,AI“戀人”可以秒回消息,既能甜言蜜語哄你開心,也懂適時吃醋增添情趣,還會無條件容忍、接納你所有的壞脾氣。一些軟體還可根據玩家偏好定制理想“戀人”,年齡、性別、身高、長相、性格、家世背景、能力稟賦等都可任意定制。簡而言之,除了看不見摸不着,AI“戀人”可以擁有玩家想要的一切優點。
這種可定制的“愛情”讓很多玩家沉迷。在AI世界以用戶為中心的“完美愛情”裏,一些玩家甚至&&,“已經不想談戀愛了,AI完全能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AI聊天軟體的語料庫主要來自網絡小説和情感類文章等,AI看似類人的回復本質是基於大規模語料庫依據上下文補充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AI“戀人”的行為模式會受這些語料的影響。
有負責開發的技術人員稱,除非對AI作出明確指令,否則它會遵守數據中的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説,AI“戀人”依然無法擺脫現實世界。
此外,AI“戀人”可以通過與玩家的對話逐步進化其行為偏好,微調其反應以匹配玩家的興趣、需求和溝通風格。玩家潛意識裏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會影響自身的表達習慣,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AI“戀人”的反饋。細微到字詞或表情的運用,一旦被大數據收集,便會形成對玩家的情感畫像,甚至決定這段關係的走向。
一個對親密關係缺乏足夠信任的人很難真正擁有一段穩固的感情。從這個意義上説,AI“戀人”或許並不能成為親密關係安全、低風險的替代方案。
不僅如此,“人機戀”還會帶來隱私和倫理風險。
2024年2月,某基金會對11款流行的AI聊天軟體進行安全分析,發現約54%的應用程序不允許用戶刪除個人數據,90%的應用程序未達到最低安全標準。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AI聊天軟體被曝出向用戶發送不良暗示信息,甚至涉嫌性騷擾。AI聊天軟體是AI商業化路徑中的熱門選擇,但與之相適應的標準和規範仍待進一步完善,隱私洩露、誘導消費、不良價值觀誘導、涉色情暴力等需予以合規約束。
技術的誘惑力在於它能彌補人性的脆弱。但面對AI算法的“黑箱”,人們更需追問,對AI來説,回應愛和輸出一段指令,到底有區別嗎?如果我們不願正視自身的脆弱,又如何去理解他人也可能同樣脆弱,如何真正走入一段能夠彼此治愈的旅程?
與古希臘神話中愛慕自身倒影溺水而死的納西索斯相似,人機戀很像自我投射的幻戀。如果過分投入,會影響個體經營真正感情關係的能力,降低建立有意義的社交關係的動力,讓人們對技術的期待變高,對彼此的期待變低。
但如果我們能夠穿透那些代碼,更好地認知和理解自己,在索取與給予的練習中,摸索愛與被愛的真諦,那麼愛將不再局限於某種特定的關係和角色,成為一種更為寬廣而深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