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悅:智慧農機讓種地“有點甜”-瞭望周刊社

王金悅:智慧農機讓種地“有點甜”

2024-09-23 16:24:17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9-40期

  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各地正在加大智慧農機技術創新投入,引領農業從“靠經驗”向“靠數據”轉變,持續釋放現代農業生産新活力。

  

➤“我們必須找到一條適合中國農田特點的農機研發道路。”

➤“如今,新時代帶來新機遇,我們可以通過創新創業,幫助農民以現代化的方式‘喝着咖啡、吹着空調’去種地。對村裏的青年人來説,現在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雨坤

  “普洱那邊土質偏硬,這個地方需要再調一下……”9月2日,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周柵村的數字化無人農場裏,王金悅正與工程師調試掘土收割機。

  今年37歲的王金悅,是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點甜”是一家集研發、科創、休閒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人工智能科創綜合體,通過自主研發對傳統農業機械進行顛覆性革新,提高農業效能。

  一個多月前,上海市金山區對口幫扶雲南普洱的協作幹部張峰平發現,普洱地區的經濟農作物“芭蕉芋”收穫過程非常艱難。芭蕉芋的根莖深入土層30~40厘米,當地土質較硬,人力挖掘難度大。張峰平想到了王金悅和他的智能農業機器人。

  “兩地對口協作,我們得作點貢獻。”到普洱實地考察後,王金悅回到上海埋頭苦幹。僅兩周時間,適應普洱地質地貌、兼顧芭蕉芋采收需求的智能農業機器人就誕生了。

  “人力刨一斤(芭蕉芋)需要五毛錢,用機器成本只有一分錢左右。畝均收益高了,農民得實惠。”王金悅興奮地説。

  “2017年,我開始創業做智能農業機器人。當合作社所在的農場挂上‘智能農業機器人’牌子時,很多鄉親都笑我傻。如今,農場帶動了63名本地農民就業。我們的目標是三年後200戶。”王金悅説。

  千百年來,中國人始終致力於以技術賦能古老的農業。小時候幹過農活的王金悅深知務農艱辛,在心底埋下了科技改變農業的“種子”。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時代,他與團隊努力研發更多智能農業機器人,幫助農民高效、省力地務農。他自己也從曾經的“新農人”,變身為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的“興農人”。

在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點甜農場,王金悅(右二)帶領工程師們在檢測設備(2024 年 1 月 25 日攝)  趙逸赫攝 / 本刊

  “以後這地誰來種呢?”

  金秋九月,微風徐徐。

  沿着大片青綠色稻田步入點甜農場,可見試驗大棚門楣處挂着合作社的口號——“讓農民吹着空調,喝着咖啡種地”。

  旋耕機器人、播種機器人、植保機器人……通往農田的路兩側,滿滿當當停了一長列“點甜機器人”,像是擺放在田裏的農機博物館。從最初的簡單拼接,到現在的軟硬體兼容,一代代機器人不斷“進化”。

  “我在周柵村長大,小時候一心想走出村莊,‘書包翻身’,爭取不做農民,跟土地説‘拜拜’。”王金悅告訴記者。碩士畢業後他如願在上海市區找到高薪工作,成為互聯網“白領”。

  命運的轉變,發生在2015年。

  那年國慶假期,回家過節的王金悅到自家果園幹農活。“一位老農看著我發笑,説:‘年輕人,你幹不動的’。我心裏不服,就跟他一起幹。結果他收拾了兩條溝,我只收拾了半條,還磨出一手水泡。”王金悅回憶,老農很是唏噓:“等我們幹不動了,以後這地誰來種呢?”

  那一刻,王金悅問自己,“年輕人種地一定要用傳統的鐮刀鋤頭嗎?能不能用上機器人?”他找到同事朋友,利用周末時間拼拼湊湊。零件不夠就自己設計、沒有系統就自己搭建系統……“最初只想做一個能實現無人化、遠程操縱的操作系統,後來發現原來硬體也得自己做。”王金悅説。

  那時,中國的智能農業機器人在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關鍵設備、發動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卡脖子”,産品價格居高不下,制約了普及推廣。

  “研發第一代機器人時,幾乎沒有供應鏈,很多零部件配不齊,只好用其他機械的零件拼湊。”王金悅回憶,第一代産品做出來,行駛六七米就趴窩了。“沒辦法,我們只能自己去畫圖紙,找工廠試樣、打樣。”王金悅説,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後,終於“磨”出了一款具有灑藥功能的無人智能農機。

  “經人介紹,上海農科院的專家看到了我們的灑藥機器人。該産品可以實現無人操控,很多配件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專家覺得這個設計思路很好,就定制了給蔬菜澆水植保的機器人。”王金悅笑着説,“這是我們的‘第一桶金’。直到對方付款時,我才意識到,可以走商業化這條路。”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一年,王金悅辭職回到老家,在金山區亭林鎮成立了上海點甜農業專業合作社,希望讓種地“有點甜”。

  設計適合中國農田的機械

  “我們必須找到一條適合中國農田特點的農機研發道路。”在王金悅看來,中國的土地情況與國外有較大區別。比如,美國農業以大農場作業為主,土地面積動輒幾千公頃甚至幾萬公頃,大馬力柴油農機更有用武之地。但中國的耕地多是小田塊,大型機械不適用,更需要多功能小型機械。

  既要靈活實用、經濟實惠,又要無人智能。創業初期,王金悅發現智能農業機器人的研發遠比想象中複雜。找人、找資金、找市場、構建供應鏈,産品從圖紙到實物,王金悅很快花光全部積蓄,還賣掉了市區的房子。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如今,從灑藥機器人、插秧機器人再到採摘機器人,技術難關被“點甜”逐個攻破。王金悅和團隊先後研發出六七十款智能農業機器人,覆蓋從播種到收割的各個環節。

  “我們做的複合型機器人,一次作業就能同時實現包括除草、松土、耕種、施肥等在內的9種功能。原來多次作業費用一共300元,現在整個作業費用不到30元,成本大幅降低。”王金悅説。

  發動機,是影響中國農機發展的又一個關卡。“目前國內的農用柴油機排放高,體積較大,不適用於中國農田需要的小型農機。”王金悅把目光轉向了新能源發動機。

  當時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控、電機産業鏈已經成熟,但還不能直接適配智能農業機器人。王金悅帶領團隊用30天的時間研發出一款新能源發動機,能夠克服較為惡劣的使用環境,只需充電就能使用。

  王金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無人耕地機器人耕一畝地的電費為2~3元,柴油耕地機耕一畝地油費達25元。加上傳統耕地機所需要的人工費用,耕一畝地的成本差價可能達七八十元。

  “一台除草機器人充電1小時可以工作8小時,大型機器人一天除草可達500畝左右。”王金悅&&,“如今在新能源動力方面,我們已經與歐美國家處於同一水平,甚至更佔優勢。”

  智“繪”美麗場景

  在王金悅的社交軟體上,可以看到很多智能農業機器人的視頻:採摘機器人可以“秒算”農作物果實與機器人之間的距離,並把有關指令傳達至機器人手臂,實現快速採摘;除草機器人仿佛長了“眼睛”,能準確分辨出草與農作物,指揮除草刀具精準除去雜草……

  “我們的激光除草機器人,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而且價格僅為歐美國家同類産品的5%~10%。”王金悅頗為驕傲。

  通過在亭林鎮的試驗,“點甜”逐步形成了全場景的農業數字化方案。農民只需在手機微信小程序登錄系統,便會出現一個互動界面,指揮機器人“自動開工”。

  “這是最簡單的方案。針對大型農場,我們還可以按照需求搭建專項操控系統。”王金悅介紹,“每天早上打開智能設備,AI會建議你今天需要種植哪,然後一鍵操控機器人去完成農事作業。”

  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推進高端産品供給、增加應用廣度深度。上海市發布的《上海市促進智能終端産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明確,將在“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産業,打造一批標杆品牌和應用場景。

  在政策利好與市場需求的助推下,王金悅有了更大的施展舞&,不僅獲得近2000萬元創業貸款,還借助“購物節”、各種交易會等&&獲得了數千萬元訂單。

  如今的“點甜”,陸續研發出AI旋耕機器人、AI做畦機器人、AI播種機器人、AI植保機器人、AI采收機器人多款應用於園藝、大田、果林三大板塊的智能機器人;在上海設有5000平方米研發中心和300畝試驗基地,成為2020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上海方案農業板塊提供方,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進出口交易會服務機器人場景應用標杆企業,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海人工智能代表産業8大項目之一,2024年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之一,被市農科院授予農業農村部長三角智慧農業技術重點實驗室工作站。

  “政府搭&子,剩下的我們來做”

  “這裡需要寫清,你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及政策需求……”9月3日,金山區農委農業科技中心工作人員來到點甜農場,與王金悅面對面溝通“頭雁”項目的具體情況。

  2022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方案》提出,每年為每個縣培育10名左右“頭雁”,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帶動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夯實鄉村産業振興人才基礎。

  王金悅是2024年度的“頭雁”之一。

  實現系統持續升級、機器人不斷迭代;研發適應更多複雜環境的機器人;增加推廣模式和渠道……在“頭雁”項目表格裏,王金悅認真描繪着未來發展願景。

  “政府已經把&子搭好了,剩下的我們自己來做。”王金悅説,下一步,在服務中國農業的基礎上,他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定制的超大智能農業機器人,能夠適應多種地形地貌,除了載重運輸功能,還可以耕地。”他告訴記者,一些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客商也看中了這&設備,工廠有多台機器正在根據海外訂單需求進行改造。

  “以前,長輩們讓孩子‘書包翻身’脫離農村,因為種地太苦了。如今,新時代帶來新機遇,我們可以通過創新創業,幫助農民以現代化的方式‘喝着咖啡、吹着空調’去種地。對村裏的青年人來説,現在是該回家的時候了。”王金悅對未來充滿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