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還能這樣上!

2021-06-21 14:05:32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25期

  

5月4日,中共一大紀念館國旗廣場,青年們在參加“五四”主題集會 劉穎攝/本刊

要善用“大思政課”。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

思政課,正是幫助年輕人堅定信仰的關鍵課程。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理論和實踐邏輯,才能更好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代中國,認識中國共産黨走過的百年歷程

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終于回來了”“哭了哭了”“臺詞令人熱血沸騰”“這部劇是yyds(永遠的神)”……年輕粉絲們在互聯網上彈幕催更。

  出圈的並非偶像劇,而是一部根正苗紅的黨史題材劇——《覺醒年代》。在劇中,我們看到雙肩扛面請大夥兒吃餃子的李大釗;雨中慷慨陳詞的青年毛澤東;被“人血饅頭”深深刺痛的魯迅;在雪地裏撒野打滾的陳獨秀……

  沒有枯燥乏味的説教,沒有簡單粗暴的灌輸,《覺醒年代》的出圈,為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大思政課”。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如果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幹巴巴的,誰都不愛聽。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思政教育肩負著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新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高校思政教育,又該如何扣好青年學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多位受訪高校思政老師看來,唯有有理、有情、有味,努力求真、向善、尋美,方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6月1日,北大二院舊址(原北大數學系樓)前,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的學生在“偉大開篇——

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組織專題展”開幕儀式上誦讀《共産黨宣言》(節選) 鞠煥宗攝/本刊

  種下信仰的種子

  舞臺上,演員們每念一句“獄中八條”,就引來學生們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操場上,演員唱起《唱支山歌給黨聽》,立即就形成數千人的大合唱……

  這是紅岩精神特色思政課“紅岩革命故事展演”在重慶高校巡演時的景象。

  從2020年9月到今年4月,這堂形式獨特的思政課在百余所高校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展演170場,現場觀眾超29.2萬人次,網絡點擊量超260萬人次。

  從大學一年級起,四川美術學院學生劉鈺就在學校藝術團的《紅岩》劇目中飾演江姐。為演好江姐,劉鈺從圖書館查閱了很多資料,對江姐等紅岩烈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讓我最感動的是江姐的鐵骨柔情,每次演到江姐托孤這段戲時,我都熱淚盈眶——不是演的,是真流淚!”劉鈺説,紅岩300多位烈士大多都和她一樣年歲,江姐就是川大的學生,犧牲時才29歲。“他們的青春因犧牲而永恒,今天的我們,用什麼讓我們的青春絢爛?”

  自問,是因為內心深處的震動。

  “如果換作是我,會作出什麼選擇?”要回答好這一問題,關鍵在于今天的年輕人是否還能樹立堅定的信仰。

  蒙以養正。

  思政課,正是幫助年輕人堅定信仰,啟發當代年輕人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往哪裏去”的關鍵課程,肩負著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

  在中宣部理論局原副局長、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張國祚看來,思政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為黨育才、為國育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莊嚴使命。

  青年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同時,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建設,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善于結合歷史使命和時代課題,傳授科學理論和先進價值以立德樹人、運用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以鑄魂育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等高校開設“黨的建設”“中國革命運動史”“馬列主義”等課程;新中國成立後,在高校開設“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等課程。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先後出臺多個關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對思政課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不斷推動思政課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後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強思政課建設提出要求。

  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課通過釋疑解惑,完成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宋學勤認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且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正在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此外,就世界大勢而言,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化,大國博弈愈加激烈,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更加復雜,思政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且必須提高水準。

  進入新時代,思政課面臨著多重挑戰,全球化帶來的價值認同危機、網絡信息化等影響著青少年思想意識成長。越是形勢嚴峻,越要重視,要上好思政課,厚植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這些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造成了一種不自信。”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看來,強調上好思政課更是堅持“四個自信”的要求。“民族復興,應該體現在中國人對自己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方面的自信。我們培養的人,未來三十年要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偉業,是民族偉大復興的操盤手。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理論和實踐邏輯,才能更好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代中國,認識中國共産黨走過的百年歷程。”

  一棵樹晃動另一棵樹

  北有長江天塹,東有烏江天險及湘軍堡壘線,南有薛岳大軍,西有川、滇防守兵團,四周有黔軍團團圍困,身在遵義的紅軍如何突圍?

  “四渡赤水是最為驚心動魄而又精彩絕倫的軍事行動,但要展示‘用兵之神’是課程講授中最大的難點。”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33歲的青年教師程斯宇頗為犯愁。

  為了攻克難點,程斯宇萌生了把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示意圖直接搬上黑板的想法。“實操起來太有難度了。不過,越難越能讓學生們加深印象,通過一張手繪圖記住這段歷史。”

  從土城到扎西一渡赤水,再從扎西回師東進二渡赤水,從茅臺到川南三渡赤水,再從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四渡赤水……程斯宇三易畫稿,等比例將示意圖搬上了黑板。

  “程老師的課對于我們來説很享受。”“馬院老師真棒。”程斯宇手繪的紅軍四渡赤水示意圖刷爆了天津大學師生的微博、朋友圈。

  “可能有人不理解,為了一堂課值得耗費這麼多精力嗎?我覺得很值得!思政課教師應該舉手投足皆思政。通過這張圖,已經有許多同學開始關注這段歷史。教師不在場,但這張圖仍能時時提示紅軍的‘神來之筆’。”程斯宇説。

  從“枯燥、晦澀,説教、灌輸”到“有趣,幹貨十足,網紅課”,在學生們心中,思政課的“標簽”發生了變化。

  轉變,得益于大學從嚴管理和科學治理,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走進課堂,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繫思政課教師。

  “大家能按期入學,既有無數人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努力,也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理。”2020年,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準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展開,對“新時代同學們要成為什麼樣的‘北大人’”等進行闡釋,以一堂“大思政課”幫助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記者在全國各地多所高校調研發現,有的高校黨委注重頂層設計,成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領導小組,有的黨委書記、校長帶頭講授思政課,有的高校將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列為重點工作……

  “黨的領導是思政課建設的根本保證。”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蘇玉波認為,明確各級黨委,特別是黨委主要領導是思政課建設的第一責任人,在黨委領導班子中形成辦好思政課的思想認識,從政治高度把握思政課建設,從而為思政課建設提供制度保證。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晃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思政教育是一項立德樹人的偉大事業,而思政老師正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跑人”。

  “只有政治立場端正,才能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傳播正能量,才能擔當起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宋學勤認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家國情懷,自然會感染、影響學生,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會有很大作用。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思政課在高校不受重視。一些思政老師,感到理不直氣不壯,甚至不好意思説自己教思政。”在張國祚看來,這是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主觀原因,思政老師本身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還不適應思政課教學。只有做到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做到八個“相統一”,才能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

  從“寶藏老師”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帆,到“帶著信仰扎根思政課講臺”的華東師范大學教師閆方潔;從“伏案400分鐘只為課上45分鐘”的天津師范大學思政課教師王雪超,到“在解題中滲透育人思想”的長沙理工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青年教師譚艷祥……思政教師們積極修為,努力將課堂作為發揮自己作用的主要崗位,切實承擔好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

  如今,我國思政課教師隊伍持續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截至2020年11月,登記在庫的全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總數達106411人,首次突破10萬人。“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師年均增長率14.4%,其中專職教師增幅達65.5%。數據迅猛增長,映射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的壯大。

  “講深講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講出説服力和自信,這本身就極具有一定挑戰性。”張國祚説,新時代不僅給思政課教師帶來了更好的條件和平臺,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標準。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提高思政課教師能力素質方面,教育部加大培養培訓力度,開通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對相關課程進行封閉式直播,實現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同步接受國家級示范培訓。

  師者行為世范,方能傳道授業解惑。

  “哪怕有一句話對同學有觸動,我覺得就夠了,所以在課堂上我會給學生們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華東師范大學教師閆方潔説。

  講好“人生第一課”

  在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沉浸式VR實驗室裏,記者看到主講教師羅志佳和學生們佩戴著VR眼鏡,與學生同視角、立體式學習中國近現代史。

  過去的“低頭族”們抬起了頭,並不時發出驚嘆聲。

  羅志佳説,沉浸式教學方式將以往抽象枯燥的理論化為圖像視覺表達,學生接受度高,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過去,一些思政教育常因“形式古板”而對青年群體缺乏吸引力。

  如今,思政課在廣大學生當中,正成為有內涵、能“解渴”、顯個性的“金課”。而當思政課走向網絡,中國思政課的影響力正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世界。

  上海大學“大國方略”係列課程策劃人顧曉英主持的“時代音畫”公開課,吸引了全國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專家學者;復旦大學推出“中國係列”課程,組織頂級專家教授為學子們量身打造,重構課程,並拓展延伸至中小學各學段……借助互聯網,校園的“墻”被打破,優質課程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燎原”。

  一項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萬大學生的調查顯示,2020年,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超過90%,比2015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思政課建設成效顯著。

  記者在多地調研時也發現,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人生第一課”,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到課率較高,但“抬頭率”較低,學生思想理論基礎較差;教材內容還不夠鮮活,針對性、可讀性、實效性有待增強;教師選配和培養工作還存在短板,隊伍結構還要優化,整體素質還要提升;體制機制還有待完善,評價和支援體係有待健全;教師的教書育人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

  在宋學勤看來,學生上思政課的驅動力仍待提升。思政課是管長遠的,有的學生在求學階段很難意識到思政課對未來人生的影響,關注的只是思政課與能否順利畢業、能否找到好工作有沒有關係。因此,如何從根本上讓學生意識到思政課的長遠作用,讓學生能主動學習,是思政課建設的核心問題。

  此外,大部分高校自己培養的思政課教師數量仍然偏少,與教育部規定的思政課教師配備比例還有差距,且教師的教學、科研等工作量過大,難以保障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去潛心教學工作,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創新。

  採訪中,有教師坦言,自己疲于應對科研壓力,很難專心從事教學工作,在授課中仍存簡單應付的現象。

  多位受訪老師表示,思政課教學不能本末倒置,理論要結合實際。

  新疆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梁紅軍説,思政課上只講故事效果並不好,熱鬧之後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因此首先在課堂上要把理論架子搭好,學生才能在課外思政實踐中更好填充思想。

  “如果不傳授思想、理論,那麼,就只是形式上的思政課;但如果只有思想、理論,沒有親和力與針對性,思政課也注定達不到教學目的。”在陳培永看來,思想是思政課教學的“道”——最核心、最內在、最本質的東西;而具體的教學方法,則是“術”。道與術的結合,是講好思政課的前提,過多地注重術而忽視道,也容易讓思政課缺乏説服力、難以説服人。

  “要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多位受訪專家建議,要持續深化思政課改革,做到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建立自我,超越小我,追求大我,融入祖國,融入時代。思政課,正使一個人成長為一個人。

  “思政課中,有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生,是讀懂時代、社會、人生的必修課。”北京大學2021年博士畢業生張宇晶即將從一個思政專業的學生成為一名高校思政課的青年教師,她説,思政專業從“冷門”到“相對熱門”,同行者越來越多。“畢業後,我將去福建的高校工作,那裏更加需要年輕人。在未來的崗位上,我將不忘初心,講好每一堂思政課,讓更多學生喜歡開工克思主義。”(執筆:程姝;參與採訪記者:陳燕 高晗 許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