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與胸懷

➤《瞭望》在不斷創新拓展,新舊融合,同時又秉持不忘初心的執着精神,守正與創新相向而行
➤《瞭望》始終保持了寬廣的國際視野與深度觀察的視角,堅持了自己的獨特品質與品位
文 | 新華社原副社長 周錫生
接到《瞭望》編輯打來的約稿電話,是在去往江蘇一家縣級融媒體中心調研的路上。我欣然答應,因為這不僅是對《瞭望》情深意篤的感懷,對歲月印記的追憶,也是對未來傳媒發展的一種思考。
我從新華社崗位退休後,回到了家鄉,做些媒體教學和調研工作。世界在大變,變速如此之快,變化如此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衝擊下,傳媒行業已經發生並正在發生巨變、裂變甚至重塑。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普遍生存艱難,但媒體融合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帶來了涅槃重生的戰略機遇。
我關注到,《瞭望》在不斷創新拓展,新舊融合,同時又秉持不忘初心的執着精神,守正與創新相向而行,內容的深度高度與新技術的驅動,兩者靈動互現,也因此在百舸爭流中本色鮮明,獨具風采,耐人尋味,從而始終擁有一大批忠實熱忱的海內外讀者。我,便是其中之一。
視野寬廣內容高雅
媒體的形態之變終究是表象,生存發展與競爭取勝的根本,還在於內容的底蘊與靈魂。猶如寫詩作畫一樣,可以任意揮筆瀟灑,但若缺失了功力、底蘊與靈魂,不會是一種令人嘖嘖讚嘆的好作品,更無生命力和競爭力可言。
媒體也必須與時俱進,但形式的新與舊並非品質的好與壞之簡單區分。流行音樂有其美妙之處,而經典名曲同樣令人震撼。現代餐吧裏迴響的流行音樂有其時代的節奏,但聖桑的《天鵝》,舒曼的《童年即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以及莫扎特的41部交響曲、50餘部協奏曲、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協奏曲、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23首弦樂四重奏,至今仍是不朽的經典。無論人還是事與物,品質和靈魂才是真正的底蘊。媒體及媒體作品生命的短暫與長久,更是由其底蘊和品質所決定的。因為深厚,所以深沉;因為獨特,所以經典;因為經典,所以永恒。
視野寬廣、內容深沉高雅的媒體與作品,不僅受眾面廣,而且或波瀾壯闊,或靈動飛揚,歷久彌新,有着超越時空的魅力。《瞭望》顯然屬於這一類。
好文章是一行行書法,一幅幅美圖,令人沉醉,引人深思。好文章,不僅要彰顯非凡的寫作功力,還要體現刊物與作者的寬廣視野與深邃思想,既能深入觀察分析當下,又能洞察思考未來,將長鏡頭與短鏡頭融為一體,將寫意與工筆畫結合,將個人體悟與時代大背景貫通,才能既避免俗套,又不至於高高在上,起到深入人心、創時代之先風、預未來之大勢的傳播功效。
看起來,《瞭望》既像從漫天雪地裏走來,渾身有着揮之不去的清冽,又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穿越時尚浮華與世風浮躁。

博採眾長“集一週於一日”
《瞭望》誕生於1981年的春天,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甚或特殊的時代。她一經面世,便引起政壇與社會的轟動,其“新聞性、權威性、思想性、可讀性高度統一”的特色,在電視、互聯網、報紙、雜誌之間博採眾長,“集一週於一日”之精妙,至今熠熠生輝,魅力四射。
40年來,《瞭望》期期有佳作,篇篇顯功力。翻看《瞭望》的每一期,常能見到“猶如書法與美圖般”的好文章,也因此40年來一直都吸引着我。
我與《瞭望》,結緣已久。《瞭望》創辦時,我進入新華社不久,聽説這是鄧小平同志親自批准創辦的,由新華社傑出前輩和領導穆青等人領銜,因此必然屬於心中的高大上期刊。通過《瞭望》,我學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收穫了很多。
《瞭望》始終保持了寬廣的國際視野與深度觀察的視角,堅持了自己的獨特品質與品位,這是難能可貴的,同時也對包括我在內的《瞭望》的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紀90年代,我相繼被派到新華社華盛頓分社和聯合國分社工作。那是國際報道的重鎮,《瞭望》經常來電約稿,我和分社的記者同事們每次都認真對待,有時也主動寫些稿件。
《瞭望》給我了機會和舞&。記得當時國際編輯室的王蘭英主任等,經常給予我們指導鼓勵,我回國時也總到《瞭望》編輯部,當面聽取指導意見,此情此景,至今難忘,感激在心。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都要重感情。人生有限,情誼無限。回國工作後,我幾次到《瞭望》走訪。記得有一次已近午後一點,我走進時任《瞭望》總編輯姬斌的辦公室,只見他捧着一個飯盒,在邊吃飯邊審看稿件。當時姬斌的視力已經嚴重衰退,看到這一幕,我心裏一酸,除了安慰,更多是心中敬佩。曾任《瞭望》副總編輯的許博淵老師,是從新華社國際部過去的,他知識淵博,文采飛揚,行文別具一格,是我一直都很欽佩的老師與同鄉。
2018年6月我從工作崗位退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到位於新華社第二工作區的《瞭望》編輯部,了解《瞭望》的報道要求。《瞭望》總編輯馮瑛冰經過海內外多個崗位歷練,很有思想,很有水平,是新華社記者編輯中的佼佼者。他熱情地接待了我,最後商定以後我以國際局勢、大國關係和中國外交為主要切入點,為《瞭望》寫稿。
融合發展開創新天地
當今世界,複雜多變,世界離我們越來越近,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密。互聯網加速了全球新聞信息的發布流通,各種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自媒體互動競爭,人們不乏信息,關鍵是要提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能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下善於看清事物內在與實質,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驗證的報道。
有人説,流行樂是春天,處處草長鶯飛,花團錦簇,直接予人感官刺激;歌劇像是夏季,一首咏嘆調唱下來,酣暢淋漓;而古典樂猶如冬季的咏嘆調,雖寒流涌動,風雪滿天,但依然有着慷慨激越,不失典雅之風。其實,只要挺過寒冬,融入自然,就能萌發新芽,迎來春光明媚。媒體産品和傳播形態,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新技術的驅動下,百舸爭流,生機勃發,前景無限。受眾的眼球,在被無情地吸引和爭奪,社會進入了快閱讀、淺閱讀和社交人際傳播的新時代。這是一種進步,一種創新,一種發展。適者生存,逆者困頓。如今《瞭望》把期刊文章與新媒體、融媒體報道及先進技術緊密融合,變得更加靈動,開創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這是一種勇敢進取與難能可貴。
遙祝四十不惑的《瞭望》,在衝破寒冬後的春風裏越走越遠,給海內外讀者受眾更多更好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