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洞庭湖“人水和諧”助力“天吊族”改變命運

2021-04-19 16:03:07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16期

  

“水上人家脫困”報道,開啟了我通過《瞭望》關注洞庭湖、長江及其支流“人、水、魚”的序幕

“短短一年,我們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文 | 新華社湖南分社常務副總編輯 蘇曉洲

  擁有廣袤水域和湖洲的洞庭湖區,是新聞報道“富礦”。

  近15年來,我一直深耕“洞庭湖報道”,從中受益良多。其中最難忘的經歷,是2008年發現“起居船艙,捕魚養家”的捕撈漁民生存困境。通過《瞭望》新聞周刊2008年第42期,以《洞庭湖“人水和諧”困局》為題,呼籲採取措施幫助漁民解困。相關報道很快得到黨和國家、湖南省及地方的高度重視,直接推動了“水上人家”上岸安居、落實社保、納入醫保、教育保障等善政&&。時隔兩年後,我們又開展回訪,通過《瞭望》新聞周刊介紹湖區漁民解困政策取得的成效,提出深層次應該解決的問題……

  以洞庭湖區為起點,這類政策後來在全國範圍得到推廣,後來對在“水上人家”群體中開展脫貧攻堅事業、實施長江“十年禁漁”還起到了一定作用。“水上人家”群體生存境遇,因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湖 所見所聞至今仍感觸目驚心

  在人們印象中,洞庭湖應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的景象。

  然而本世紀以來,隨着氣候變化和長江、洞庭湖“江湖關係”變遷,洞庭湖區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面貌出現很多新動向。

  從2003年開始,洞庭湖區就像一塊巨型磁石吸引着我。

  從反映湖區苧麻産業無序發展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麻風病”,到聚焦盲目引種楊樹造成“綠色沙漠”的“羊(楊)角風”,再到東方田鼠大量繁殖引發湖區“人鼠大戰”,新聞實踐持續不斷,我對洞庭湖的認識也不斷加深。

  2008年,時任湖南省畜牧水産局副局長鄧為民告訴我:洞庭湖區以船為家的捕撈漁民生活極為困頓。

  獲此信息,我馬上趕赴環洞庭湖岳陽、常德、益陽三市調研。

  開展此次調研之前,我認為“水上人家”的生活,“遠浦歸帆”“漁舟唱晚”“魚蝦滿艙”……不僅富庶而且充滿詩情畫意。

  採訪調研時值深秋,這是一年中洞庭湖“落樵”的季節——隨着湖水水位下降並且越來越接近枯水位,一年中最好的外湖水産捕撈時機已經到來。

  但我調研所見,卻是一些“水上人家”的慘狀,至今仍歷歷在目:深秋的蘆葦蕩裏,到處有漁船擠在一堆結成的“水寨”。

  很多漁民起居生活的“座船”,小的長不足6米、寬不足2米,面積僅12平方米。船的中部是船艙,較破舊的頂部甚至僅用彩條布遮風擋雨。但不論哪種船艙,在驕陽下都酷熱難當、汗味撲鼻。船艙內除了幾條舊的被單和衣物,看不到有啥值錢的東西。每條“座船”上,往往擠着一家2至3口人。跼踀、簡陋、破敗,讓人看了有些心酸。用於水陸交通和漁業生産的“引船”,陳舊不堪……

  坐著一葉扁舟,我記不清探訪了多少條“座船”和漁民捕魚的“引船”。

  調研發現,漁民水上居所狹小,兒童、老人意外落水淹死、被雷電擊死是常事;漁民吃喝、接觸避不開疫水,很多人罹患嚴重血吸蟲病。

  漁獲越來越少,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漁民入不敷出;沒有低保、醫保、義務教育,甚至沒有戶籍,文盲比比皆是;黑惡勢力橫行,漁民被迫向“湖霸”繳納所謂“護漁費”,稍作抗拒就有血光之災。

  為生計所迫,很多漁民用迷魂陣甚至電、毒、炸等方式捕撈,對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一船船的文盲,一船船的血吸蟲病人,我們是被社會遺忘的人!”在東洞庭湖“六門閘”水域,祖上來自江蘇的漁民老陳這句話,至今還在我耳畔迴響。

  上岸 邊調查邊在招待所連夜伏案趕稿

  舍舟登岸,我旋即走訪華容縣、南縣、沅江市等縣市。結果發現,當時洞庭湖區捕撈漁民竟達6萬人,來自湖南、江蘇、山東、安徽、湖北、四川6省。

  漁民“上不着天”,在國家公共管理和服務覆蓋之外;“下不接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漁民謔稱,自己是中國56個民族外的“天吊族”!

  調研中還發現這樣的情況:東洞庭湖水域魚販何老闆長期&&湖上漁民,負責為這些漁民運送、賒銷生活必需品,漁民則以漁獲物抵賬。這些漁民中,很多人都欠何老闆的錢,欠得多的高達3萬元至7萬元。由於此前有戶漁民在欠款8萬元後逃亡,何老闆盯漁民盯得很緊。債主和債務人之間,已經有了些許“人身依附”關係……

  我們還了解到,由於受戶籍限制,東洞庭湖外省籍漁民中僅300名辦理了農村醫保,50%以上的外省漁民沒有享受春禁期間最低生活保障;基層政府送的“拜年紅包”“低保紅包”,很多極端貧困的漁民也沒有份……

  一幕幕鮮活的見聞,一雙雙期待的眼睛,令我內心無法平靜。我白天採訪,晚上在招待所裏連夜伏案趕稿。

  除了反映“水上人家”生存困境,還結合基層幹部和群眾呼聲,建議國家和地方制定政策、投入資金幫助“水上人家”擺脫困境。

  稿子經過《瞭望》新聞周刊編輯部及時、精心處理,刊發後很快産生強烈反響。國家、地方高度重視。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深入湖區走進“水上人家”切身體驗漁民艱難,提出要“憑感情、憑良心,下決心把漁民的困難解決好!”

  反響 漁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2008年底開始,湖南一系列漁民安居解困政策在洞庭湖區全面鋪開。

  各地調劑土地興建“漁民新村”,漁民在獲得政府購房優惠補貼、免收多項費用等後,花很少的錢就能住上三居室。

  調查了解到,在洞庭湖區全面鋪開的漁民安居解困政策,每戶漁民可獲得政府購房優惠補貼。如岳陽縣鹿角鎮建起的漁民新村,按照基建成本以每平方米500元的價格銷售給漁民。走訪的一戶漁民買房加裝修只花了不到4萬元,就擁有了現在這套面積75平方米、基本實現了“電氣化”的三居室。

  無戶籍的漁民安排落戶,數字有線電視、自來水和電力等享受優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血吸蟲病治療免費藥物、農村低保、漁民子女學校等,也逐步到位。

  “短短一年,我們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9年秋和2010年,我多次回訪、再訪洞庭湖區,聽到漁民們感慨地説,他們世世代代盼望的“公民身份”,如今真正得到確認!

  在洞庭湖區推行的漁民解困政策,很快又在湖南湘江、沅江、資江、澧水四大河流域實施。這一情況,我們又通過《瞭望》新聞周刊,廣為介紹。

  很快,針對“水上人家”的紓困善政,在湖南探索取得經驗並獲得國家認可後,在全國推行。

  “居者有其屋,致富有渠道,保障全到位。”在安徽、江西、湖北等省,源於洞庭湖區的購房補助、社會保障、就業扶持等漁民解困政策,幫助成千上萬“水上人家”安居。

  近年,這類政策還從陸地走向大海。沿海多地興建漁民保障住房,連在南海漂泊的一些香港漁民,都過上了內地岸上定居的生活。

  “水上人家脫困”報道,開啟了我通過《瞭望》關注洞庭湖、長江及其支流“人、水、魚”的序幕。

  從2008年至今的10多年間,我先後投身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五大淡水湖等多輪專題調研,通過《瞭望》先後推出《“無豚之江”敲響長江水生態警鐘》《問策“大湖治理”》《長江之腎遭遇“結石”之痛》《古橋如何抗洪》等報道,很多都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得到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推動了相關領域問題的解決,對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等,都産生了作用。

  這一切成果,與當年開展“水上人家”報道激發的“守望情懷”,有着千絲萬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