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思想的力量

2021-04-19 14:47:30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16期

 

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讓《瞭望》的報道折射出鮮明的價值、特色、氣質和品格

《瞭望》的一大特色是有思想、大主題的深度報道。為此,編輯記者注重盯住主題、深入學習、日積月累、厚積薄發

在重大主題、重大事件、重大節點上推出精品力作,是《瞭望》的傳統

  文 | 瞭望周刊社原總編輯 姬斌

 

  從1998年3月起至2018年7月,我有幸在瞭望周刊社總編輯崗位上履職20年。退休近3年了,但當《瞭望》創刊40年大日子來臨之際,想起與同事們共同耕耘的日日夜夜,依然心潮澎湃。20年彈指一瞬,20年歲月情深,瞭望人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埋頭苦幹、務實奮進,為履行使命拼搏不息的付出,歷歷在目。

  《瞭望》是新華社創辦的新聞周刊,是政治刊物,是黨的期刊媒體重鎮,必須始終堅持政治立刊,做黨的主張傳播者、黨和群眾的“連心橋”,履行好黨的“喉舌”“耳目”職能,擔當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正是如此,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讓《瞭望》的報道折射出鮮明的價值、特色、氣質和品格。四十不惑之時,值得一寫的東西有很多。在思量寫點什麼的時候,一則要聞激起了一串回憶。

  2021年2月20日,中央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談到,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二個字,黃鍾大呂,字字千鈞。“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這充滿堅定信念的言語,讓我聯想起2012年收看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直播後佈置一篇稿件的情景。

  (一)

  那是2012年11月15日。雖前一天加班至凌晨,但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午閉幕,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要與中外記者見面,所以一大早便趕到辦公室,打開電視,等候現場直播。11點53分,剛剛在全會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率常委步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同中外記者親切見面,隨即習總書記發表了被外界視為“就職宣言”的演講,篇幅精練,話語質樸,感人至深: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這個重大的責任,就是對人民的責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直播一結束,我馬上又聽講話錄音。習總書記講話中高頻率的“人民”二字,流淌着濃濃的執政為民情懷。聽着聽着,腦海中忽然響起平時非常喜歡的歌曲《江山》:“打天下,坐江山,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謀幸福,送溫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寧團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産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産黨生命的源泉。”

  《瞭望》一定要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執政立場、執政態度、執政信念、執政目標,報道好、闡釋好、宣傳好。我當即請來《瞭望》評論工作負責人,提出緊扣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如何執政的問題,馬上撰寫一篇重頭評論。這天恰逢周四,來天刊物就要付印,評論負責人夜以繼日伏案寫作,而後我反復修改,成稿後,琢磨起個什麼既貼切又具感召力的標題,最後敲定就用《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

  這篇評論以《瞭望》編輯部文章形式刊發。評論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的執政為民思想,文中寫道:“一部新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産黨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探索為人民服務規律、更新為人民服務方法的歷史。”

  在回憶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群眾游行中高歌的《江山》後寫道:“‘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這是對中國共産黨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的生動闡釋。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人為之奮鬥的宗旨信念,是中國共産黨執政合法性的穩定磐石,是中國共産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和政治優勢,更是黨成立九十多年、執政六十餘年來始終心繫群眾,始終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言行踐履。”

  評論説:“正是因為始終將老百姓作為永遠的掛念與生命之源,中國共産黨才能夠在舊中國各種力量的長期鬥爭和反復比較中脫穎而出,在篳路藍縷的革命征程中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奮,最終成為代表最廣泛的人民利益執掌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正是因為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始終為人民的福祉服務,始終回應群眾最深層、最本質、最永恒的關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激發了中國人民排山倒海般的改革力量,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持,使得現代中國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使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示出了光輝的前景。”

  評論指出:“為誰執政,執政靠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為誰執政,靠誰執政,這既是立場問題,同時也是感情取向問題。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都是靠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甚至靠千百萬人民群眾的流血犧牲而不斷前進的。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這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黨以什麼樣的感情對待人民,人民就會以什麼樣的感情對待黨。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在感情上同人民同頻共振、聲應氣求,與人民結成魚水深情的黨,只有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黨,才是能夠得到人民衷心愛戴的黨,才是人民以性命相托的黨,才是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産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個重大責任,就是對黨的責任,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始終飽含對人民的深情,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是新時期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感情基石。”

  在闡釋了如何戰勝各種執政考驗後,評論寫道:“所有的考驗歸結為一點,就是要經得起民心關的考驗。古今中外的歷史反復證明,無論是王朝更迭,還是政黨輪替,無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在新的歷史時期,就是如何讓老百姓生活得安心、放心、舒心。”

  評論以這樣一句話結尾:“中國共産黨人永遠會記住馬克思的一句話:‘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二)

  《瞭望》的一大特色是有思想、大主題的深度報道。為此,編輯記者注重盯住主題、深入學習、日積月累、厚積薄發。上述報道,就讓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的治國理政,成為十八大後《瞭望》編輯記者一直緊盯的報道主題,也就有了2017年2月下旬為迎接十九大推出的《“直挂雲帆”這五年——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政治經濟學》深度報道。

  在重大主題、重大事件、重大節點上推出精品力作,是《瞭望》的傳統。2017年迎來十九大召開。從十八大起已經過去五年,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究竟如何,自然成為海內外關注的一大焦點。這一長篇報道,正是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一中全會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向中國人民許下莊嚴承諾切入,從多方面梳理了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深謀遠慮治國理政戰略大抉擇大舉措大手筆,歸納了由此帶來的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解析了深刻的歷史與時代大背景大動因,明確指出,十八大以來的偉大實踐,讓“世界看到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這一報道體現的正是上述《瞭望》的特色。當確定了報道方向後,記者認真鑽研,深入採訪,每拿出一稿,我就閱改一遍並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意見,數易其稿後,時任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審定了稿件並擬定了大標題。稿件經《瞭望》微信公眾號推出後,包括新華社在內的63家機構微信公眾號轉發;新華社客戶端在頭條位置刊用,閱讀量超過800萬;新華網在頭條位置刊發,80多家知名網站轉載;新華社還用英文播發,《中國日報》頭版刊登,數家國外媒體刊載。

  (三)

  大主題的報道需要扭住不放,持續跟蹤,持續研究,持續深化,持續提高。2017年8月中旬《瞭望》又刊發了《永遠為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的深度報道。

  在此之前的2017年7月26日,中央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習總書記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再一次強調“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這一報道圍繞體現習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精神,以超萬字篇幅,梳理、剖析了十八大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這一根本邏輯內涵和思想體系的深化,其中,還用多種方式回憶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在群眾中間的生動細節。

  這篇稿件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等等,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的政治底色和政治品格,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和實踐的根本目標和行動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強調‘關鍵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

  稿件特別強調:“人間正道是滄桑。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着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儼然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沿着這一邏輯行進的中國,必然迎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燦爛光明。”

  這一長篇報道刊發後,在當時“迎接十九大”輿論場中引發積極反響和高度關注,新華社微信公眾號轉發後,閱讀量迅速達到10萬+,點讚過千,近150家互聯網媒體和新媒體APP在頭條位置全文轉發。

  (四)

  這一串回憶,讓我再一次感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治國理政信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宣傳報道永恒的主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已經步入新時代的中國跨進了新發展階段,這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新發展階段的大目標,明確了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國路徑。這些都凝聚和閃爍着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鬥的思想光芒。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

  如今,人民群眾對理性傳播、主流信息、深度閱讀、價值塑造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各地黨委政府則更加注重通過中央主要媒體“深入把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學習其他地方的有益經驗”,繼而做到“有所 啟發,有所思考,有所行動”。《瞭望》完全能夠以大主題、有思想、系統化的深度報道,擔當起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思想是決定行動的,沒有思想自覺,就沒有行動自覺,正確的思想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就會形成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勢不可擋的力量。碎片化的宣傳傳播,不足以滿足完整、準確、系統、全面理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需要。《瞭望》追求的是踐行習總書記對主流媒體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務新職責新要求,追求的是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職盡責”上發揮時政期刊主力軍的獨特作用,追求的是形成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相適應的新聞品格和新聞力量,完全可以在系統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大顯身手,展現大作為,幫助全社會學懂弄通做實,增強政治自覺和思想自覺。

  今年迎來建黨百年,相信《瞭望》一定會在深入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報道上出新出彩,用走在時代前列的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要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