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疾病本來可以預防……” ——七問熱衷健康科普的臨床大咖

➤一些高危行業、服務行業應全員培訓掌握基本急救技能
➤包括猝死在內的急症70%發生在家庭,建議每個家庭至少有1到2人學會基本急救技能
➤單靠醫生個人做健康科普很難做大,要有學科團隊做科普品牌、搞科普創作,也要聯合醫藥企業共同耕耘,更要同媒體深度合作,不能只是醫院醫生“單兵種作戰”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斌 林苗苗
受訪專家
賈大成 北京急救中心資深急救專家。2009年退休後,賈大成大力推廣急救科普,在新浪微博擁有290萬粉絲,被譽為“中國急救科普第一人”。
繆中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中心主任。曾撰寫《熊貓醫生和二師兄漫畫醫學》等多個系列科普作品,並創立漫畫醫學科普微信公眾號“小大夫漫畫”。
支修益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肺癌中心主任、胸外科首席專家。堅持肺癌防治科普宣傳和控煙近30年。
張曉東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VIP病區主任、主任醫師。新浪微博大V“東大夫”,微博粉絲近60萬。
高雅軍 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乳腺病防治中心主任醫師。從事健康科普12年,在好大夫在線平台網上問診11年,總訪問量208萬。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再度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健康的可貴、健康素養的可貴。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近多位從事健康科普的臨床大咖,傾聽他們原汁原味、樸實無華的心聲。
“如果不提高老百姓的醫學健康素養,我們的病人會越來越多”
《瞭望》:是什麼原因促使你走上健康知識普及的道路?
賈大成:1983年,我調入北京急救中心(原北京市急救站)工作,每天都會見到各種急症因等不及救護車迅速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一些猝死患者和因意外傷害死亡的患者,總是使我心情沉重。大約1986年,北京化工二廠找到我們,説一旦出了事,往往等你們到了也晚了,想請我們給一線工人講講救護車到來之前能做些什麼。這個想法和我不謀而合,從此開始堅持不懈的急救科普。
繆中榮:作為臨床一線醫生,每天都接觸患者及家屬,時時刻刻感受到大眾對醫學知識的無知或欠缺,很多患者因為來得太晚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很多疾病本來可以預防但由於無知釀成悲劇,所有這些問題每天都困擾着我們,如果不提高老百姓的醫學健康素養,我們的病人會越來越多,也還會有太多太多的悲劇發生。
支修益:臨床工作中經常看到許多患者和家屬對肺癌防治知識,包括肺癌外科手術、抗腫瘤藥物治療和射頻消融治療的適應症、療效評估、毒副反應等不是很了解,醫生不得不花很長時間介紹,對不同患者和家屬反復重復同樣的問題和回答。我就想,為什麼不能把百姓共同關心的健康話題、患者和家屬就醫中肯定要遇到的問題等,利用健康大課堂、報紙雜誌的健康欄目和廣播電視的健康節目等,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告訴大家?這促使我走上健康知識普及的道路,一路走來,已近30年。
張曉東:無意間發現網絡充斥大量偽科學,實在看不下去,於是做起了健康科普。
高雅軍:走上健康知識普及的道路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我是一個做了20多年手術的乳腺外科醫生。雖然常常被稱作乳腺專家,但在16年前,我自己寶寶降生後卻遇到很多喂養困難,母嬰分離、乳頭混淆、被質疑奶量、乳腺炎一樣沒躲過,三個月就“被沒奶”,不得不靠配方奶喂養,現在兒子胃腸道功能特別敏感,和沒有純母乳喂養有一定關係。
第二,我所在的海淀區婦幼保健院分娩量非常大,每天都有哺乳期乳房出問題的媽媽就診,我自己母乳喂養沒成功,怎麼指導絡繹不絕來求診的哺乳媽媽們呢?所以我每天挑燈夜戰查閱國外母乳喂養資料,推開了一扇讓我眼前一亮的大門——原來人類泌乳這門科學我欠缺太多,和母乳喂養率高的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多要完善、要改變。而我這個醫生媽媽母乳喂養都這麼難,老百姓就更找不到途徑了。我也由此走上科普醫學知識之路,幫助了不計其數的哺乳媽媽,其中不乏慕名而來的三甲醫院的醫生護士,因為她們醫院的乳腺科也是以治療乳腺癌為主,母乳喂養也是短板。
《瞭望》:從事健康知識普及有哪些酸甜苦辣?
賈大成:嘗盡了苦辣酸甜,但還是甜最多。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們主動上門找到一些單位進行急救培訓,卻往往被“我們沒有時間,不能影響我們工作”為由拒之門外。那時條件極差,我們每次推着自行車,帶着裝有“模擬人”的大箱子、幻燈機、自己繪畫的圖表步行到各單位舉辦講座、培訓,很多時候都是白天講6到8小時課後,晚上接着上12小時夜班,次日繼續講6到8小時課,曾多次連續38小時不睡覺。
1987年,我給北京市公安局領導寫了封信,講明警察學習急救的重要性。第二天就得到回應,從此開始對北京警方的急救培訓。時間不長,當時的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教育訓練處齊處長給我打電話:“賈大夫,給您道喜。我們有個刑警剛跟您學完急救兩天,在執行任務時,救活了一個心跳驟停的老太太,《首都公安報》做了報道。”這是我教會急救的人第一次救活心臟驟停患者,真比我自己救活了患者還高興。
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這些事例鼓舞我始終堅持急救科普,也讓那些在網上質疑我、説風涼話,甚至謾罵的聲音隨風去了。
繆中榮:苦樂參半吧。欣慰的是努力得到太多回報,比如經常遇到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告訴我説看了我做的科普獲益匪淺,或是已經把我做的科普發到家庭群,更有一些患者看到科普主動就診接受治療。當然有時候也會讓人感覺心酸,就是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我們做科普的力量還是太小,有點蚍蜉撼樹的感覺。
支修益:醫生有責任幫助政府和社會揭露流言、粉碎謠言,傳播健康正能量。患者掌握科普信息後再同醫生溝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醫生也要學會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傳播健康知識,這樣才容易達到知、信、行的效果。比如,我一開始説“五氣”提醒百姓有效預防肺癌,包括室外的大氣污染、室內煙草煙氣污染、廚房油煙氣污染、房屋裝修裝飾材料導致的VOCs空氣污染,以及長時間總愛生悶氣導致的心理污染。後來我又把“五氣”概括為“三霾”,即室外的霧霾、室內的煙霾和內心的陰霾。“三霾五氣”我已提了5年以上時間,它不只讓百姓容易記住,也容易在人群中傳播,許多煙民家屬聽了講座就會積極主動勸煙民戒煙,許多媒體和基層醫生也都用“三霾五氣”的説法傳播肺癌防治科普知識。
通過科普宣傳,我們也傳遞了肺癌診斷治療領域的新藥物、新技術、新方法。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排查新冠肺炎必須要做胸部CT,由此發現一些肺部小結節,早期肺癌患者通過早檢查、早發現、早診斷,可借助微創外科手術大大降低肺癌死亡率。
“百姓對健康的了解比幾年前有了很大進步,但距我們的期望還差得很遠”
《瞭望》:健康中國行動&&後,健康傳播的環境有無變化?
賈大成:健康中國行動&&後,從事健康知識普及或者説健康傳播的環境有了顯著變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跟我的&&更多了,尤其要求拍視頻的更多了,邀請講課、培訓的單位也更多了,在網絡上關注健康的網友也更多了。
繆中榮:我覺得變化不夠大,自娛自樂、開會評獎的還太多,老百姓受益的還是少。
《瞭望》:就專業領域而言,你對公眾健康走向有怎樣的判斷?
賈大成:在所有健康知識普及中,人們最關注的是保健和急救。保健,是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避免或減少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病;急救,可以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對策。健康中國作為重要國策,必將對國人的健康長壽起到重要作用,也必將節省大量醫藥費用,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張曉東:百姓對健康的了解比幾年前有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年輕人更能接受科學的健康觀念,但距我們的期望還差得很遠。個別不良媒體為了經濟利益還在傳播偽科學誤導百姓,希望加大打擊力度,營造良好環境,靠醫生個體扭轉全社會不健康的觀念很難。
高雅軍:我所從事的母乳喂養領域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前景非常廣闊。我相信自然孕育、母乳喂養會回歸其應有位置,而不只是在母乳喂養周才被熱炒。當然這也需要基層醫護人員的支持、擔當,需要更多家庭共同維護,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支持。
“健康知識普及所處的位置還比較低”
《瞭望》:在健康中國建設中,健康知識普及究竟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
張曉東:健康知識的普及在中國可以説剛剛起步。例如倡導全民健身理念、杜絕大吃大喝、杜絕吸煙嗜酒、重視早癌篩查等,我們可以説才開了個頭。
繆中榮:還是要把健康知識普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為多一次科普,少一個悲劇。特別是要大力改善目前的科普環境,把國家在科普方面的經費用在刀刃上,少一些運動、開會、評獎。
高雅軍:總的來説,健康知識普及所處的位置還比較低。比如,醫務人員還是普遍熱衷學習學科新進展、了解新藥新技術,當然也因為工作繁忙無暇從事科普。
我感覺,我們還是缺少真正善於做科普的醫學專家,未來要在青年醫師中培養一批醫學科普高手。
《瞭望》:你覺得現在“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實施得如何?有哪些建議?
賈大成:“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應對和解決人群健康問題的核心策略。希望基層單位的領導充分重視,提高健康意識,更要落實到具體行動。
建議:第一,健康知識的普及應該法制化、制度化。比如,一些高危行業、服務行業應該把急救技能列為職業技能,並作為單位領導的政績考核指標。比如所有警察、保安、駕駛員、電工、游泳救生員應全員培訓,掌握一些基本急救技能。民航、鐵路、地鐵、公交都應全員或按人數的百分比接受急救培訓。駕校應設置急救培訓課,所有持有駕照的人都應接受急救培訓。而且每1到2年應復訓一次。
第二,包括猝死在內的急症70%發生在家庭,建議每個家庭至少有1到2人學會一些基本急救技能,社區應按居住人口分佈情況配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機場、火車站、地鐵、商業街區、體育場館等人群密集場所都應配備AED。私家車、公車、公交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都應配備急救包。
第三,各級各類學校應把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列為必修課,不同年齡學習不同內容,每年復訓一次。
繆中榮:我的建議是將健康科普與醫生個人考核挂鉤。
支修益:希望有關部門在鼓勵醫生做健康科普方面&&激勵政策,把醫生參與科普納入科室績效考核、晉陞職稱的考核體系。
就個人經驗而言,我認為科普創作和健康傳播要緊密結合臨床實踐和百姓需求。現在更強調學科團隊來做科普品牌、科普創作,而不僅僅靠個人,單靠個人做健康科普,怎麼做也做不大。當然,做健康科普不僅要有臨床醫生和專家團隊,還要聯合醫藥公司、醫療器械公司,更要同媒體深度合作,不能只是醫院醫生“單兵種作戰”。
《瞭望》:疫情告訴了人們什麼?
繆中榮:尊重科學,尊重生命,大力普及健康知識。
張曉東:這場疫情暴露出我國在衞生健康管理方面還有待加強,國家層面要加大管理力度,就百姓而言,也要形成講衞生、勤洗手等基本衞生習慣,將公共場合打噴嚏不掩口鼻、隨地吐痰等惡習徹底改變,只有做到這些,全民健康意識才能真正上一個&階。
高雅軍:疫情期間,很多人的認知都改變了。希望人們放下心裏的疙瘩,看淡生老病死,活在當下,珍惜家人、朋友、同事,輕鬆愉快地生活在中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