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萬計“三無”船考驗禁漁

2021-01-18 10:26:42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3期

 

2020年12月31日,執法船隊在重慶江北嘴執法船舶碼頭整裝待發 唐奕攝/本刊

經過逐船逐戶建檔立卡,沿江10省(市)共核定退捕漁船11.1萬艘、漁民23.1萬人,目前漁船漁民退捕基本完成

“三無”船有的是交通船,有的是農用船,到底歸哪個部門管不明確,“這是個燙手山芋,大家都能管,最後都不管,給禁漁工作留下隱患”

長江休漁十年,實際上就是修復長江生態,讓魚多、水也好,為子孫後代謀福利。既要打好眼下的攻堅戰,還要持續深入打好持久戰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賢 韓振 董雪

  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正式開啟“一江兩湖七河”10年禁捕周期。2020年以來,通過動真碰硬、強力推進,長江禁漁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涉及禁漁的14省市,成規模的非法捕撈行為基本絕跡,11.1萬艘漁船、23.1萬漁民退捕上岸,長江實現“人退魚進”歷史性巨變。

  近日,本刊記者在湖北、重慶、安徽等地調研發現,長江十年禁漁開局良好,但沿江地區還有不少涉漁“三無”船舶,仍有不法分子頂風作案偷捕,部分年齡偏大的漁民面臨就業難,成為“十年禁漁”開局必須邁過的三道坎。

  受訪基層幹部指出,“十年禁漁”大計,最難在漁民,必須做實做細漁民轉産轉業工作,分類施策切忌一刀切;同時加強監測監管,嚴打非法捕撈行為。

  漁民告別“水上漂”

  轉産就業待提質

  在安徽蕪湖長江三橋附近的漁政碼頭,被執法部門沒收的10多艘小漁船和大量網具擺在岸邊,成為一個警示曝光臺。44歲的漁民齊立正在碼頭邊值勤,這位祖孫三代打魚為生的資深漁民而今成了“護魚員”。

  “我每月能拿4000多元,雖然收入比以前少了,但也夠生活了。常年在江裏的人對長江都很有感情,以前是索取,現在是呵護,感覺完全不一樣。”齊立説,“我們每天巡邏,江裏偷捕的很少了,偶爾有人放幾個地籠;看著江裏的魚明顯變多,心裏很舒坦。”

  為扭轉長江生物多樣性急劇惡化的嚴峻形勢,2003年以來長江分區域分時段實施禁漁,2020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2020年12月15日,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表示,經過逐船逐戶建檔立卡,沿江10省(市)共核定退捕漁船11.1萬艘、漁民23.1萬人,提前完成2020年退捕任務。剩余1599艘、3072人將按計劃于2021年底前完成退捕。

  “退捕還魚”的關鍵在漁民,難度也在漁民。逐水草而居,在江河湖泊捕魚是長江漁民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如今告別“水上漂”生活,退回到岸上重新出發,這是一次生産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巨變。

  為了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有出路”,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對漁民安置保障問題十分重視。《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了解到,截至2020年12月4日,中央、地方各級財政已安排206.63億元,實際支出148.53億元;截至2020年12月11日,各地累計落實社會保障21.8萬人,幫助16.5萬人實現轉産就業。

  退捕漁民以靈活就業、務農為主。記者走訪發現,長江退捕漁民普遍年齡較大、學歷低、就業技能單一,漁民特別是五六十歲的漁民存在就業穩定性差、就業和生活水準偏低的現實困難,面臨就業渠道少、收入低等問題。截至2020年10月中旬,湖北省退捕漁民自主創業或靈活就業的佔52.95%,務農的佔23%,在企業或單位就業的佔17.54%。

  “上岸後大多零零散散打點零工,賺不了多少錢,目前來看,收入只夠過過日子。”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鎮漁民周良説。

  非法捕撈基本遏制

  “三無”船舶監管存難

  通過大力推動長江漁民退捕上岸,重拳出擊持續強力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公安部長江航運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説,“成規模的非法捕撈已基本絕跡,只有零星散發案件”,有力遏制了非法捕撈多發態勢。

  但在利益驅使下,仍有不法分子鋌而走險頂風作案。記者採訪了解到,盤踞在長江幹流重慶江津至巴南段、以陳某為首的非法捕撈犯罪團夥使用電魚機、三層網等禁用漁具,非法捕撈漁獲物銷售給魚販和多家餐館。經查,犯罪團夥2個月非法捕撈近20次,捕獲漁獲物1000余公斤,非法獲利20余萬元。近日,重慶市榮昌區公安分局成功摧毀了這一非法捕撈犯罪團夥。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6月底至12月中旬,沿江執法機構累計查處非法捕撈案件7160起,查獲涉案人員7999人。

  長江非法捕撈久打不絕,除了利益驅使、漁具漁獲物銷售環節未完全堵住之外,數以萬計的“三無”船舶(一般指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的船舶)遊離于監管之外也是重要原因。2020年以來,沿江各省市持續開展“三無”船舶清理整治。2020年6月底至12月中旬,沿江執法機構累計清理取締“三無”船舶3.2萬艘。

  記者跟隨國務院督查組督查發現,湖北、湖南等省份的“三無”船舶均在2萬艘以上;貴州省長江流域共有15000多艘農村自用船,大多是庫區農民用于生産生活的船只。記者在沿江鄉村走訪發現,有自用船停放在村民的房前屋後,有村民説:“現在不讓捕魚了,船不能停在水裏,要用的時候再抬下去。”

  多位沿江基層幹部表示,“三無”船有的是交通船,有的是農用船,到底歸哪個部門管不明確,目前對“三無”船舶沒收處置等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不完善。“這是個燙手山芋,大家都能管,最後都不管,給禁漁工作留下隱患。”

  齊抓共管修復生態

  分類施策忌一刀切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説,長江“休漁十年”,實際上就是修復長江生態,讓魚多、水也好,為子孫後代謀福利。多位受訪基層幹部指出,既要打好眼下的攻堅戰,還要持續深入打好持久戰。

  加強指導把禁漁工作做實做細,分類施策切忌一刀切。曹文宣表示,漁民轉産轉業是一項牽扯面廣、情況復雜、難度較大的係統工程,要從實際出發,合理選擇安置方式,多渠道支援漁民轉産轉業。重慶市萬州區人社局幹部任曉君説,漁民安置保障工作必須做實做細,根據不同情況分類施策,以縣鄉甚至村為單位,採取直接補貼、保障房建設、訂單式培訓、納入社會保障等不同形式的政策組合拳。可比照失地農民,讓漁民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補貼。

  常態化高壓嚴打非法捕撈行為,嚴格規范長江垂釣、科研捕撈等其他涉漁活動。多位基層幹部建議,持續鞏固前期清理整治成果,繼續保持禁捕高壓態勢,加強漁政、公安、海警、海事、市場監管等部門的聯勤聯動,形成共管江段、共管水域、跨市跨省水域等聯合巡查執法機制,鐵腕打擊非法捕撈。

  加強科學研究和監測,盡快恢復長江水生係統生境,及時開展種群重建實驗。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飛説,加強長江水域生態環境監測,科學評估禁漁效果。全面禁漁後長江魚類資源保護應當以自然恢復為主,但對珍稀物種應採取適當的人工措施,開展種群重建實驗,促進種群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