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現實中的拆彈專家,和電影裏面不一樣

2021-01-13 08:45:12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2期

 

我不是英雄

拆彈,是一道可能以犧牲為答案的題目

“設置炸彈的人不會告訴你炸彈還有多久爆炸,也不會用紅藍線進行區分,這不是遊戲。”

排爆不像電影裏那樣酷炫,面對生死一線的決斷,必須有敢于挑戰的勇氣和冷靜處置的能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步雲 實習生 程雨婷

  一個人走向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一個以他為圓心、半徑50米的排爆圈,一聲聲沉重又清晰的呼吸……這是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隊“80後”拆彈專家邱敬華對孤獨感的刻畫,也是他十多年從警生涯最熟悉的場景。

  排爆手不搞英雄主義

  邱敬華説,拆彈不像電影裏那樣,炸彈上總會綁著一個倒計時表。“設置炸彈的人不會告訴你炸彈還有多久爆炸,也不會用紅藍線區分,這不是考驗排爆警察的遊戲,他就是為引起爆炸。”

  邱敬華告訴記者,現實中的排爆隊伍是一個係統,行動中上陣的主排手通常只有一個,但離不開相互配合的團隊。

  上陣前,重達70斤左右的排爆服需要隊友幫忙穿上;出發後,主排手會和隊友保持語音聯絡,溝通炸彈的排查狀況和處理方式;炸彈最終是現場處置還是轉移銷毀,也需要大家共同決定。而主排手要做的,就是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按部就班地依據程式細致處置。

  為了讓進入排爆圈的主排手不分神,隊友們不會頻繁使用語音。“決定如何處置後就盡量不用對講機溝通了,總不能一邊拆彈一邊聊天吧?”邱敬華笑著説。

  一個人穿上厚重的排爆服走向炸彈時,行動會受限,視線會受阻,半徑50米的圓圈內,只有排爆手和炸彈之間的對決。一個合格的排爆手,必須能消化壓力與孤獨感。在邱敬華眼中,這是每個排爆手的必備素質。

  “面對炸彈,肯定害怕,看多了就更怕,因為一旦處理不當將會造成嚴重後果。”邱敬華説,2008年的深圳四連環爆炸案中的第二起爆炸,給他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那年4月,犯罪嫌疑人在一個月內實施了四起爆炸。在第二次爆炸發生前,嫌疑人把黑色塑膠袋留在了某餐館裏,餐館保安很警覺,立刻把塑膠袋扔到店門口的綠化帶並報警。

  淩晨1點多,排爆隊伍到達現場,首先需要確定炸彈的具體位置。因為天黑無法看清,邱敬華的同事先穿上防爆服去綠化帶裏探查,而他負責遙控防爆機器人夾取可疑物。通過攝像頭,他們發現塑膠袋裝有一個液體瓶和一個奶粉罐,經X光機掃描判定裏面是助燃液體,而炸彈可能就藏在奶粉罐中。

  “就在我剛要夾取奶粉罐時,爆炸發生了。”邱敬華説,整個人瞬間懵掉,只看到螢幕全部黑屏。隊友們則目睹了整個過程——500斤重的機器人被炸到後退幾米,正面的機械臂被擊毀,石頭和碎片呼嘯而過,爆炸煙雲升起有三四層樓高。

  震驚中,邱敬華以為是自己觸碰到炸彈而引發爆炸,後來經復原才知道,奶粉罐裏藏有定時裝置。“幸好當時去探查的隊友已經走開,也幸好自己是通過操作機器人進行夾取。”他説,從那以後,排爆前都會拉起比安全警戒范圍更大的排爆圈,就是擔心在拆除過程中發生爆炸。

  拆彈,是一道可能以犧牲為答案的題目,答錯一步,付出的代價都很沉重。邱敬華説,排爆手不是超級英雄,也是活生生的人,都會害怕,但也因此會更加謹慎地對待每一次任務。

  假炸彈 真拆除

  自2005年入行以來,邱敬華拆彈經歷豐富,算是排爆手中的“元老”。但並非每顆炸彈都會讓人震耳欲聾,也有沉默的“啞彈”。入行三年後,他首次作為主排手進行拆彈,就遇到一顆假炸彈。

  當時正值傍晚,深圳大街上人頭攢動,那顆炸彈被安置在鬧市區的一個出租屋門口,表面捆了十幾條電線。他和隊友趕到後,對現場做了距離足夠的封控,但是封控區外的群眾依舊不少。

  邱敬華説,自己在群眾的注視下走向炸彈,壓力非常大,“生怕剪錯哪根線,後果不堪設想。”

  在排爆前,他在前輩幫助下做了程式分析,知道炸彈可能不具備爆炸能力,但還是克制不住內心的忐忑。在拆彈過程中,他一點點排除雜念,成功完成了拆除,並最終認定這是一個假炸彈。

  還有一次與假炸彈的“邂逅”,發生在地鐵站。當發現站內有人攜帶“冒煙的可疑物體”後,地鐵安全工作人員緊急報警。邱敬華和隊友迅速趕往現場,同時遠端指導地鐵方面進行初步驗證,經過重量、材質等方面的判斷,初步否定了是炸彈的可能。後來打開排查才確認,冒煙裝置是一大塊鋰電池。

  “不管炸彈是真是假,我們都得當真的去拆。”邱敬華説,他們不會因為事先判斷是假炸彈而不去排除。“高、中、低風險的爆炸裝置只存在于理論中,實際操作中沒有100%分解確認之前的,都必須按照真的來處置。”

  “排爆手在現場最希望的就是什麼聲音都聽不到,靜悄悄的就代表沒事,也就是最好的事。”邱敬華説。

  不回頭地走下去

  從深圳警官學校畢業進入特警支隊後,邱敬華做出了與大多數年輕警察不同的選擇——沒去反恐、反劫持部門,而是經過雙選進入排爆安檢部門。

  這份有挑戰又“燒腦”的工作,注定要與從高中開始就偏好理科、喜歡搗鼓機械的他相遇。邱敬華一頭扎進了炸彈知識的海洋。

  當時,國內幾乎沒有學校係統教授拆彈專業知識,單位聘請了一位從西北反恐一線退休的教授為排爆手培訓,但沒有教科書,也沒有實驗。

  邱敬華主動向前輩討教排爆知識,在網絡上下載國內外排爆案例視頻,利用業余時間到圖書館查閱化工領域的資料。

  經反覆琢磨,他很快就可以自己動手制作炸彈並熟練操控排爆機器人。“老師教的各種炸藥的特性、制作復雜炸彈裝置的方法以及涉爆現場的標準流程,是最真實的經驗,但還要自己去實踐。”

  走出教室,當初的少年熱情與勇氣,逐漸轉變為擔當與堅守。在真實的排爆場中歷練,讓邱敬華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這份職業:不像電影裏那樣酷炫,要時刻面對深藏的危險、生死一線的決斷,必須有敢于挑戰的勇氣和冷靜處置的能力。

  “拆彈沒有回頭路,每一步都沒有機會重來一次。”他説,“這一行也一樣,既然選擇了排爆,那就不回頭地走下去。”

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隊安檢排爆大隊正在做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