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探路脫貧後協作

2020-12-23 10:54:06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51期

  

在寧夏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後,閩寧協作並未因貧困的終結而結束。閩寧兩省區正瞄準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國內國際雙迴圈發展機遇,向著全領域、廣覆蓋、多層次的深度協作推進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亮 林超

  

  24年前,福建省派出第1批援寧幹部工作隊。時任領隊張性魁回憶説,當時的工作重點是出錢出力打井打窖、改梯田、建校舍。

  當扶貧協作的“接力棒”傳遞到第11批援寧幹部工作隊領隊黃水木手中時,主要任務已經變為如何將福建先進的發展模式、發展理念應用到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

  24年彈指一揮間。福建和寧夏兩省區因扶貧結下緣分已逾24載。作為我國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的典范,閩寧協作在寧夏脫貧攻堅歷程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今年11月,隨著最後一個貧困縣西吉縣脫貧出列,寧夏中南部九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西海固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然而,閩寧協作並未因貧困的終結而結束,閩寧兩省區正瞄準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國內國際雙迴圈發展機遇,向著全領域、廣覆蓋、多層次的深度協作推進。

閩寧攜手共聚力,産業園區助脫貧。這是寧夏西吉工業園區內的寧夏吉強服飾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服裝(9月17日攝) 王鵬攝/本刊

  從打造扶貧産品到培育産業集群

  蘑菇、艾草、釀酒葡萄、塑膠花……在閩寧協作推動下,一個個扶貧産品在寧夏落地生根,撐起當地貧困家庭增收希望。據統計,目前福建在寧夏中南部9縣區和閩寧鎮援建、共建了10個閩寧産業園,85家閩籍企業和扶貧車間吸納4000余名勞動力。

  近期記者在寧夏多個已“摘帽”貧困縣採訪發現,隨著脫貧攻堅任務陸續完成,各地閩寧産業協作正提檔升級,從之前初級産業幫助群眾脫貧增收,逐步向延長産業鏈、打造産業集群、提升品牌效益轉變。

  肉牛養殖一直是西海固群眾脫貧主打産業,而多年來當地肉牛産業卻“只見牛不見肉”,品牌和附加值都非常低。2019年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三次聯席會議上,福建融僑集團簽約將投資10億元在固原市打造肉牛生態産業園。

  “農民育肥一頭牛利潤約2000元,而一頭牛經過屠宰和精細分割後,可以分出100多個品相,利潤達5000元。從收購農民飼草、肉牛,到深加工産品研發,我們將在當地培育一個肉牛全産業鏈。”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産業園負責人謝志強説,融僑集團已開始布局銷售渠道、銷售團隊。

  多位受訪者表示,地處西北,寧夏不少産業面臨著優質産品供給量相對較小、産品開發不夠、帶富能力較弱等問題,閩商在産業發展上已積累了一定經驗、渠道等,閩寧深化産業協作正帶動寧夏肉羊養殖、中藥材加工、馬鈴薯加工等産業鏈條的加速延伸。

  “第一次挂職的工作重點是‘兩不愁三保障’,這次來主要關注扶貧産業在‘後脫貧’時代的高品質發展。”兩次赴寧夏挂職的福建援寧幹部張延能説。

  從經濟幫扶到全面借鑒

  走進固原市政務服務中心大廳,33個無差別綜合受理窗口一字排開,市民無論辦什麼業務,任意選擇一個窗口都能受理,不用再“對號入座”。

  固原市審批服務管理局副局長邢慧璧介紹,他們將福建多地政務服務模式對比學習、消化,並分三批組織全體審批服務人員到漳州、廈門跟班體驗,最終博採眾長形成“163”模式,“1”是實行“一門、一窗、一網”通辦,實現申請辦理便民化。“6”是推行“六多合一”審批機制,實現審批流程高效化。“3”是實行三項保障機制,實現審批服務人性化。“無差別一窗受理正是‘163’模式的亮點之一,這一模式對固原市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是一次跨越式提升。”

  比政務服務模式更深層次的學習,是借鑒福建的發展理念和思路。固原市依托數十年生態建設成果,正在尋求實現“山綠民富”的最佳路徑。可是當地雖然看準了問題,擘畫了藍圖,但缺少實踐經驗。作為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生態文明建設水準位居全國前列的省份,福建再次向寧夏伸出援手。

  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一輩子都在和樹打交道。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因為水土流失嚴重、紅土裸露,被稱作“火焰山”,早在1991年蘭思仁就是長汀縣的消滅荒山指揮部總指揮。如今的長汀森林覆蓋率達79.8%,成為福建最綠縣份之一。

  2018年,蘭思仁接到了為固原生態建設、生態産業提供智力援助的新任務。他調研發現固原市降水量近10年來實現歷史性突破,提出了“固原正在從幹旱半幹旱地區向半幹旱半濕潤地區轉變”的論斷,並依據這一論斷規劃生態建設和生態産業。隨後,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科院和固原市簽訂協議,幫助制定實施了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個一”林草産業試驗示范工程,34名福建專家先後扎根進行指導。

  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張國防來到固原後發現一個怪現象,當地種了十多年的樹,有的不但沒有長高,反而矮了、枯了。憑借多年研究經驗,張國防告訴當地百姓,樹苗要用良種壯苗,樹根不僅要沾泥漿,還要用生根劑、有機肥、保水劑等。

  “種樹就是挖坑澆水,還需要專門請一個教授?”當地群眾一開始不以為然,不願意用有機肥。張國防雇了十來個人盯在現場手把手教,後來樹不僅種活了,而且比原來長得更好。大家這才明白,這個種樹教授不簡單。

  截至目前,固原“四個一”工程示范點達到120個,面積259.29萬畝。試驗引種的蘋果、梨、大果榛子等經果林,畝産值最低可達到9000元,相當于旱地小麥的25倍。

  “固原從荒山禿嶺到山清水秀,繼而尋求山綠民富,這一路徑和當年東山縣很像。”曾任漳州市東山縣委書記的黃水木説,脫貧後,我們要考慮做更多能支撐當地長遠發展的事情。

  攜手融入新發展格局

  隨著寧夏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寧夏對福建而言已不是簡單的扶貧對象,雙方面臨著如何進行産業升級、培育新增長點的難題,以及如何抓住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攜手融入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課題。

  首先,受訪專家認為,閩寧兩省區要做足準備,為産業轉移、市場要素迴圈大流通提供人才培育、資金援助和資訊平臺支援。以人才短缺為例,對不少“西進”企業家而言,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不高是一大挑戰。

  其次,從産業升級、培育新增長點來看,閩寧雙方的産業合作覆蓋領域仍然以農業初級加工為主,需進一步拓展新合作領域。

  黃水木説,脫貧以後,閩寧協作就要更加注重“提標擴面”。寧夏幹燥的氣候對發展大數據中心具有先天的成本優勢,寧夏的地理位置是企業布局西北的優中之選,寧夏正努力建設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也給福建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行業的企業帶來新機遇。

  再者,在攜手融入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方面,閩寧不僅要借助雙方發展勢差暢通內部小迴圈,更要優勢互補“1+1>2”,在更大的市場中有所作為。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曉斌建議,東西協作雙方要深刻把握國內外産業鏈、供應鏈重構的大趨勢,打通産業生産要素跨區域流動渠道,注重利用特色産業、成本優勢和規模效應增強競爭優勢,在實現協作對象內部小迴圈的同時,更深融入國內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