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人的脫貧密碼
➤深加工和品牌農業戰略,讓西海固人找到“脫貧密碼”
➤農村變景區、農戶變導游、民房變客房,彭陽縣鄉村旅游業、休閒農業發展在西海固地區頗具代表性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靳赫
“3公斤裝的雜糧禮盒準備200個,上海客戶急要,速度要快。”寧夏興鮮雜糧種植加工基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旭生業務繁忙,一會兒工夫打了好幾通電話。
“穀子、燕麥、蕎麥,這些以前是西海固群眾的糊口糧,現在卻成了高檔食品,剛説的雜糧禮盒,一盒能賣128元。”挂掉電話,王旭生笑着對記者説,附加值的大幅提高離不開深加工和品牌的力量。
近年,隨着現代農業發展,西海固人找到了“脫貧密碼”,大山之間崛起一個個特色優勢産業,深加工和品牌農業戰略的實施更是讓農産品附加值成倍提升,成為西海固地區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據了解,除了雜糧産業,馬鈴薯、灘羊、肉牛、瓜菜、艾草等多種特色産業也得益於此,邁入提檔升級的發展快車道。
寧夏農業農村部門和西海固部分縣區政府還通過打造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為産業加快發展加油添力。
吳忠市紅寺堡區位於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産區。這一産區是業界公認的全球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産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之一。然而,葡萄酒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還得面對進口葡萄酒的衝擊。為更好促進産業發展,紅寺堡區先後培育出千紅裕、戈蕊紅、中賀等40多個葡萄酒品牌,今年起又鼓勵酒莊企業形成聯盟,註冊産區公用品牌“紅漠”,以加強對産品品質、價格等的整體把控,形成酒莊企業抱團打品牌的發展模式。“今年6月中旬,以‘紅漠’為品牌的葡萄酒正式上市,短時間內品牌效應就顯現出來,銷售量增長很快。”紅寺堡區紅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青山説。
品牌引領下,快速發展的葡萄酒産業成為紅寺堡區促農增收的支柱産業之一。據統計,目前紅寺堡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超10萬畝,年産成品酒近800萬瓶,産值近4億元,每年當地群眾務工總量達56萬人次,群眾務工總收入近5600萬元。
生態持續改善也給當地産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過去,滿目蒼黃曾是西海固的生態底色,由於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以前農民不得不將山坡墾成農田,這讓土壤愈發貧瘠,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産業發展無從談起。
近年,貧困人口易地搬遷、天然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得益於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西海固的樣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西海固鄉村旅游業也迎來發展契機。
不少游客驚喜地發現,在六盤山區還有一道寬20余米的瀑布。這道茹河流經此地形成的瀑布位於固原市彭陽縣城陽鄉楊坪村,掩映於青山綠水間。近些年,隨着彭陽縣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來此游玩的游客明顯增多。村民安海燕看準商機,在附近開起農家樂。“人多了生意不用愁,去年毛收入達到130多萬元。”安海燕説。
據統計,去年彭陽縣共吸引游客6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4億元,山花、梯田、瀑布等成為招牌旅游元素。農村變景區、農戶變導游、民房變客房,彭陽縣鄉村旅游業、休閒農業發展在西海固地區頗具代表性,這些産業不僅成為西海固地區的朝陽産業,還帶動鄉村不少關聯産業發展,形成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良好態勢。
在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當地合作社依託山地梯田風貌,打造起國家3A級旅游景區,帶動200多戶村民入股發展鄉村旅游業。隨着游客越來越多,村裏的種植、林下養殖、農産品加工、休閒農業等産業也隨之興旺起來,並呈現出融合發展之勢。
“有了餐飲業態,‘林下雞’變成了‘餐桌雞’,效益翻了幾倍,農作物加工後也做成禮品賣給游客,採摘、農事體驗等又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産業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了。”西吉縣心雨林下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焦建鵬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