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地、迎新業,新疆搬遷群眾日子變了

2020-09-24 10:50:56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38期

 

“我一天就經手了50件衣服。”古麗尼沙在就業的第一個月拿到了1400元工資

“通過實現就業,搬遷農牧民有事做、有收入,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貧困農牧民的注意力正逐漸轉移到發展上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關俏俏 胡虎虎 李志浩

 

  就業是讓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之一。

  至2019年底,新疆陸續將40146戶、16.94萬建檔立卡貧困農牧民搬出高原深山和沙漠腹地,住進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的安全住房。

  隨着新疆明確以就業為導向、以南疆為重點,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和扶貧産業,尤其加大對南疆四地州紡織服裝業帶動就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多的工廠、車間開在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門口,越來越多深山牧民、農民變身城鎮居民、工人。

  目前,新疆已確保所有搬遷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從下田到上班,就業渠道增多不僅使貧困群眾的錢袋子鼓了,“志智雙扶”也正提升着內生動力。

上圖:搬遷前,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大同鄉牧民都熱·加爾曼在山谷裏放牧(2018年11月16日攝);

下圖:在塔縣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農貿市場,都熱·加爾曼在新開辦的商店內擺放準備售賣的西瓜(2020年6月24日攝)

胡虎虎攝/本刊

  牧民創業生計變了

  “都熱·加爾曼家經營着兩家商店,還有五張檯球桌。”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類似這樣關於“老闆都熱”的信息,婦孺皆知。

  在2018年11月,都熱一家告別世代居住的山溝,將牛羊託管代牧後,在緊鄰縣城的安置點找到了新生計,他和兒子有了自己的商店。

  塔提庫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住着來自各鄉的3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整個安置點現有居民1445人,普通勞動力751人,已有740人實現就業,包括公益性崗位、政府購買服務、轉移勞動力就業等。其中,有33人是在政府支持下,通過不同形式自主創業。

  都熱自己主要售賣水果蔬菜、肉類,小兒子努爾卡熱木在旁邊的門面主營百貨。為差異化競爭,都熱父子開動腦筋,從300多公里外的喀什市運來了兩台冰箱、五張檯球桌。“冰箱分別用來保鮮蔬菜、肉類;檯球桌供大家有償消遣。”這是都熱父子的競爭策略。

  前不久,趁着去喀什進貨,都熱家還新買了沙發、地板,準備把安置房再裝修一番。對世代放牧的都熱一家來説,能夠住進寬敞明亮的房子、過上便利富足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止都熱一家。為了統籌處理好搬遷安置與後續發展、穩定脫貧的關係,新疆安排資金大力發展後續産業,各縣市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落地。

  例如在南疆喀什,借助“一帶一路”開發建設機遇以及對口援疆項目,當地各縣市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落地,扶持面向鄉村的“衛星工廠”和面向千家萬戶的“家庭工廠”,為貧困人口在家門口提供低門檻就業崗位。在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葉城縣阿克塔什安置區,當地引進的7家工廠提供了超過4000個崗位,能夠滿足每戶至少一人實現穩定就業。

  記者走訪幾個安置點發現,隨着配套項目的建成和完善,貧困戶有了自主創業就業平台。都熱家的店舖,就設在安置點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立足公益性,旨在就地就近解決部分搬遷戶就業,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免交店舖租金、三萬元無息貸款的優惠政策,為都熱實現經商夢想提供了最有力支持。

  都熱和牧民們最看重的牧場和土地,也迎來了新變化。塔提庫力集中安置點建設了358座100平方米標準化棚圈,新改造的耕地按人頭分配到戶,1.8萬畝人工噴灌草場正在茁壯生長。

  搬遷女性迎來就業新生活

  在巴楚縣,古麗尼沙·克熱木也從沙漠邊搬出,來到了縣城的安置點幸福園社區。

  “我以前一直很希望有自己的耕地。”在土地邊生活了35年的古麗尼沙,卻從沒給自己種過一天地。原因很簡單,全鎮人多,而耕地實在太少。

  因為沒有土地,秋天到別人田裏打工撿棉花,成為她和丈夫一年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撿棉花弄得身上臟,也太累。我女兒説,她就是看到我和她爸撿棉花辛苦,才立志要去內地讀書的。”

  自從搬遷,古麗尼沙這些苦澀回憶便永遠留在了老家。2017年7月,她來到安置點配套建設的服裝廠,成為115名服裝女工中的一員。隨着一筆筆訂單來到工廠,“我一天就經手了50件衣服。”古麗尼沙在就業的第一個月拿到了1400元工資。

  接受採訪時,古麗尼沙戴着金耳環,涂着口紅,髮型時髦,穿着潔凈的白毛衣。她告訴記者,因為沒錢,以前不捨得打扮自己,衣服都是二三十元的。成為産業工人後,她每月收入穩定在千元以上,曾經有些“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也承擔起了更多的家庭責任。

  在阿克塔什安置區,熱孜萬古麗經過培訓後在離家不遠的一家紡織工廠上了班,每月的收入在1500元到2000元之間。像熱孜萬古麗一樣,阿克塔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還有350多名婦女經過上崗培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同樣實現穩定就業的還有澤普縣桐安鄉的貧困戶比比江·帶爾偉西。“自從搬下山,我就知道不能只靠政府給低保,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過想要的生活。”比比江·帶爾偉西説,現在她已經是桐安鄉紡織企業的正式職工了。

  桐安鄉紡織企業負責人謝國宏説,目前企業為當地貧困戶提供了80個就業崗位,招的基本都是女工,預計人均月收入能超過2000元。

  在新疆,越來越多的扶貧搬遷女性通過就業,實現了從家庭主婦或收入很少的務農到産業工人的轉變,徹底告別了過去“圍着孩子和鍋&轉,花錢要伸手問丈夫要”的日子,家庭地位獲得提高。

  告別“無奈的散漫”

  曾經長期無地可種、無活可幹的客觀因素,也造就了部分農牧民懶散的習慣,被稱為“無奈的散漫”。古麗尼沙坦言,身邊很多人打工撿棉花時,“一天撿,兩天休息。”

  在完成“搬得出、穩得住”後,新疆各地正全力激發當地農牧民內生動力,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提升勞動者技能。南疆的勞動力普遍學歷、技能水平不高,尤其需要政府和企業培訓。

  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讓越來越多搬遷群眾掌握了新技能,更開闊了眼界。古麗尼沙所在的企業對她們進行了三個月培訓,一開始,古麗尼沙練習剪布料,但經常剪壞。“公司説剪壞了也沒關係。”帶薪培訓的背後,是當地政府對員工培訓的大量補貼。

  “經過廚師、泥瓦工、糕點製作等技能培訓,越來越多群眾實現就業,搬遷農牧民有事做、有收入,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貧困農牧民的注意力正逐漸轉移到發展上來。”桐安鄉黨委書記王守輝説。

  為進一步擴大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政策覆蓋面,新疆還印發了《關於做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培訓補貼政策基本覆蓋城鄉全體技能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工作各階段和成長成才全過程。其中對有組織轉移就業培訓做出了獎補規定。對貧困勞動力等群體,在培訓期間還給予生活費補貼。該政策將延續至明年底。

  “山裏沒什麼就業機會,也賺不到什麼錢。現在我們不僅住進了新房,還有了穩定收入。”在扶貧車間就業的阿依其娜·吐熱克感慨,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已經實現,接下來,要向致富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