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教育埋下一顆變革的種子,會不會是意外之喜?

2020-08-26 09:46:03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34期

 

  如何推動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融合發展?

  如何優化協調德智體美勞?

  如何實現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良性互動?

  文 | 狄濤

 

  盼望已久的全面複學消息終於傳來——8月20日,教育部明確“全面恢復教育教學秩序”。這是教育經歷疫情淬煉以來第一次全面重啟。

  面對新學期新起點,若能以疫情為鏡瞄準“病灶”發力,謀劃教育升級之路,或能成就更加開放、更有質量的學校教育。

3月10日,成都市鹽道街小學老師黃晶晶在為四川全省一年級的學生錄製《道德與法治》課   劉坤攝/本刊

  疫情埋下變革的種子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生前曾有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很多領域,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卻小得令人吃驚?這不僅是對技術,更是對教育,特別是對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實踐的考問。

  顯然,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産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實施有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疫情期間的教育,讓我們看到了這種變革的曙光。

  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讓課堂教學從“面對面”變成“屏對屏”,更讓知識的獲取方式、傳輸方式,還有教與學的關係發生明顯變化,一項規模龐大的教育實驗由此展開。

  有觀點認為,這個實驗意味着我國可能正在經歷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師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培訓工程。工程影響之深遠難以估量。

  學生返校後,這一變化未必持續,但大部分老師或因這次“觸網”體驗,消除了對新技術的恐懼和排斥,催生更多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老師會把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各自優勢更加靈活地結合起來,實現教學效果的優質升級。

  從這個意義上,疫情中的停課不停學,為教育埋下了變革的種子。富有遠見的學校管理者要抓住這個機遇,適時給種子澆水施肥,靜待它發芽、開花,結出碩果。

  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如何融合

  疫情之下,校外培訓與學校教育呈現出各方樂見又難得一見的和諧。

  延期開學決定發布後,一些校外培訓機構迅速推出線上課程,有的向學校伸出橄欖枝、主動開放技術&&爭取合作雙贏。學校網課上線後,不少家長反饋,孩子可以在學校課程和校外培訓課程之間自如切換,相比過去在學校和培訓機構之間奔波節省了不少時間,也減輕了學習負擔。這不禁引人重新思考校外培訓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近年因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被列入專項整治。專項整治對建立規範有序的校外培訓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未徹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學生負擔過重問題。

  在部分家長看來,那些擁有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培訓機構,其實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剛需。對於這部分家長,校外的剛需與學校教育剛性的時間安排和學業任務疊加,才是導致學生負擔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這也提醒我們在處理校外培訓和學校教育的關係上,不僅要規範校外培訓,還要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讓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融合發展。疫情期間二者的和諧互動為未來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一方面,學校教育要從校外培訓中汲取科學合理的養分,以寬廣的胸懷和奮進的姿態鞏固主陣地。另一方面,一些優秀的校外培訓內容和先進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合作方式進入學校教育體系,增強學校教育活力,同時減少學生家庭在校外培訓上的投入和負擔。

  重新定位體育

  抗疫實踐證明,戰勝疫情最有效的藥是健康的體魄。健康的體魄相當於“1”,沒有這個“1”,其他追求無從談起。

  體育是一種將體質意志和精神教育有機融合的教育手段,對塑造健康的人格意義非凡。然而,由於認識差異,各地各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學校的體育課甚至經常被文化課擠佔。

  近年,我國就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採取不少措施,貫徹“每天鍛煉一小時”,強化“健康第一”理念,但效果還不夠理想,根源在於錯位的辦學政績觀。

  疫情倒逼我們重新思考體育和全面育人的關係。社會層面其實不乏對學校體育的質疑之聲,其主要考慮是,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假如在學生步入大學前,就一個個成為“小胖墩”“小眼鏡”,顯然不符合對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要求。

  未來要促進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亟待學校從更高層次認識並定位體育,以體育為本,促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推進,這就需要學校在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做出系統性重構,而不是簡單的課時調整,這無疑是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

  把家事國事天下事有機納入教學

  疫情期間出現了一個熱詞:“在經歷中學習”。

  我們看到,學生會主動了解傳染病防治知識和方法,積極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還在感受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跡中,思考如何承擔個人的社會責任;還有學生在見證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領悟到,戰勝疾病最終要靠科學,有效防治必須有法治和誠信的基礎……這些學校教育希望達成又很難呈現的理念認知,在疫情這一社會大課堂得到良好呈現。

  這不禁引人重新思考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關係。學校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教學內容體系化,有助於學生建立系統知識結構,但封閉的體系也會削弱教育的有效性。社會大課堂能有效彌補這一不足,但實踐中學校小課堂缺乏與社會大課堂的互動。

  這些年我們在促進二者互動上下了很多功夫,但問題亦不少。一些老師仍然只關注教材體系,不關心&&社會,課堂上習慣用空洞的説教育人,鮮少解答學生的現實困惑。這種情況在自然科學領域表現為單純給學生傳授課本知識,鮮少&&生活問題,更缺乏用課本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結果導致學生所學非所用,學校所教脫節於現實。

  未來學校若能實現社會大課堂和學校小課堂的良性互動,就能在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教育方面事半功倍。為此需繼續加大機制創新,把家事國事天下事有機納入教育教學,把生産生活的生動實踐轉化為鮮活課堂,讓教與學能更多基於現實場景發生,所學能所用。

  疫情促使人更清醒地思考一些問題。如果這些教育思考將來能轉化為一些行動,促成學校改變,迎來我們期盼中的系統升級,則不得不説是源自這場疫情的意外之喜。(作者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