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轉化,看江西高校怎麼做

2020-08-05 10:06:10 來源: 瞭望 2020年第31期

 

江西創新政策供給,着力破解高校科研滯後於市場需求的難題,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梗阻

鏈起“學研+産”的鏈條,統籌考慮科研、小試、中試、量産等,有利於科技成果與實體産業無縫對接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興文 余賢紅

 

  在抗擊疫情關鍵時刻,一款由華東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湯文亮教授科研團隊研發的“營運人員車輛疫情防控綜合管理系統”快速上線。上線以來,接入系統的客運、危險貨運車輛總數近2.7萬輛,保障了防疫和生産生活物資正常流轉,為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産需求提供了決策支持。

  “這種市場敏感性是長期訓練出來的。”湯文亮説,早在三年前,學校就與企業組建智慧交通聯合研究院,通過與企業合作更好感知市場。近三年來,華東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累計完成企業課題100余項。

  近年,江西着力破解高校科研滯後於市場需求的難題,創新政策供給,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梗阻,目前已有江西師範大學汽油抗爆劑、江西農業大學雙季超級稻新品種、江西理工大學稀土和鎢、東華理工大學核輻射探測關鍵技術等400多項科技成果成功在省內轉化和産業化,為江西有色金屬、電子信息、航空等産業注入了新動能。

在2019 世界VR 産業大會上,華東交通大學軌道車輛VR/AR研究室科研人員

指導觀者體驗自主研發的桌面式高速動車組轉向架教學考核系統

  科研跟着市場走

  産學研脫節問題,往往與高校的應用類科研項目沒有以市場需要為目標,而是論文、職稱主導有關,導致科研産生很多市場不需要的成果,乃至形成申報課題—論文發表—項目結題—下一輪課題申請的運行模式。

  為了讓更多高校科研人員緊跟市場風向,産出市場真正需要的科研成果,江西近年持續開展“千名博士教授進千企”專項行動,推動科技人員走出高校、實驗室,在全省高校選派1000名博士、教授,深入1000家企業開展信息諮詢、技術改造等服務。

  在與企業的接觸中,南昌航空大學“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與資源循環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從工業污染物中回收金屬新工藝,獲得2017年度江西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並且整套技術推廣到冶煉鎢渣、含銅蝕刻廢液的金屬選擇性回收後,為相關企業新增産值5億元。

  “以前是先有科研成果,再考慮怎樣推向市場。現在是先看市場要什麼,再確定選題。我們就是發現了工業廢棄物中的金屬回收是企業反映較多的共性難題,然後再進行的攻關。”南昌航空大學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建平説。

  江西理工大學3年來已有百名博士、教授走進企業。鷹潭市銅加工企業密集,學校選派科技人員深入企業,篩選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攻關,2019年有8項銅加工專利技術在當地轉化。

  除鼓勵博士教授入企調研外,江西還按國際合作創新研究院模式,試點探索從高校選派科技人員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從企業選派研發人員到高校相關學院和研發中心挂職鍛煉,延伸高校科研人員感知市場的觸角。

  今年,為應對疫情影響,江西省開展“百校行”活動,組織全省103所普通高校與104個開發區結對,推動1000個項目助力企業發展,動員5000名以上科技人員服務中小微企業。

  成果圍着産業轉

  推動高校科技成果最終落地,需要將科技成果與實體産業無縫對接,方式之一是鏈起“學研+産”鏈條,統籌考慮科研、小試、中試、量産等問題。

  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楊輝告訴記者,他負責的稀有金屬冶金全流程一體化控制協同創新中心,圍繞稀土萃取生産智能化進行技術攻關,並且與企業合作解決項目中遇到的産業化難題。項目在企業實施後稀土回收率提高了1%,生産成本降低了5%。目前,江西設立的42個校企協同創新中心,已攻克上百項行業關鍵技術。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於地方産業,離不開校地合作。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學副校長江風益團隊矢志19年研發的硅基藍光LED(發光二極管)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日美之後第三個掌握藍光LED自主知識産權的國家,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圍繞這一技術,南昌大學和南昌市開展校地合作,在江風益所在的實驗室成立高新技術企業,實驗室和企業“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比較關鍵的中試問題。如今,南昌已形成原材料、芯片、封裝、應用的LED全産業鏈,産業規模超200億元。

  推動科技成果最終落地,還離不開金融支持。江西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科貸通”貸款、扶持資金等多元投融資機制。2019年江西“科貸通”已累計為366家科技型企業貸款10億多元,支持企業和經費較上年分別增長216%和316%。

  另據了解,南昌經開區向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陳煥文團隊投資49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該團隊研發的質譜儀項目産業化,目前新成立的公司已進行專利權人變更和人員招聘。

  此外,江西還在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等四個方面給予一定財政補貼,培育和發展江西省網上常設技術市場,激發創新主體從事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019年,江西省技術市場共登記各類技術合同2799項,技術交易額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2.13億元。

  體制機制奔着活力改

  圍繞江西産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的需要,促進高校科技成果更多落地江西,江西省積極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做文章,着力將高校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生産力。

  2019年,江西省&&《關於進一步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落地江西的實施意見》,致力於暢通産學研鏈條,提升高校人才、學科、科研、轉化四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江西一位高校科研人員説,這相當於從省級政府層面&&政策讓高校科技人員吃下定心丸,而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意見》允許高校科研人員從成果轉化中獲得回報,這無疑會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熱情。

  在高校自己的探索中,華東交通大學率先在全省實行年薪制,該校黨委書記萬明認為,年薪制能激勵高層次人才靜心治學、産出高水平成果,目前華東交通大學年薪制人員達到83人。

  為避免科研人員因政策掣肘,將成果在省外落地,“墻內開花墻外香”,江西還&&一系列盡職免責的制度安排。例如明確高校領導在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價中因科技成果轉化後續價值變化産生的決策責任;高校以作價投資方式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發生的投資損失,經審計確認後,不納入對高校資産保值增值考核範圍。這些規定有利於打消一些高校領導在成果轉化中的顧慮。

  此外,江西還把科技成果轉化納入高校評價和考核體系。對成果轉化貢獻突出的高校,在招生計劃、科研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在職稱評聘中,將技術應用、成果轉化、有效專利和論文一併作為評聘的重要條件。

  江西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洪三國認為,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評價考核,有助於進一步在制度上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動力,推動高校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