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守着金山銀山過窮日子!南平趟出一條新路
➤第一道梁是回答好三個戰略問題
➤第二道梁是用産業規律推動生態建設,用生態理念發展産業,實現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
➤第三道梁是健全體制機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孟昭麗 張華迎 王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如何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大有學問。
地處福建北部的南平市,有“中國竹鄉”“閩江之源”美譽,森林覆蓋率達78.85%,是全球同緯度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最好的地區之一,“綠水青山”優勢可謂得天獨厚,可因地處三省交界山區,也存在人少錢缺産業弱的發展劣勢。
近年,南平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翻越了“兩山”路上的“三道梁”,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了新實踐,為生態富集、發展滯後地區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帶來新期盼。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余坊濕地公園景觀步道(5月29日攝) 林善傳攝/本刊
先謀後動行穩致遠
“兩山”路上的第一道梁是回答好三個戰略問題。
一是弄明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在哪。南平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林水財解釋説,這三條線不是一劃了之,還有許多自加壓力的治理動作。比如,南平市不僅按“應劃盡劃、保護第一”的標準,將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飲用水水源地等作為優先保護區,還加大對自然資源的治理。武夷山曾因過度種植茶葉山體被破壞,近年通過退茶還林,已整治違規茶山9.29萬畝,充分保護了武夷山自然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是如何擺脫“守着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的困境。“這關鍵在於選準做優與生態資源相得益彰的産業,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環。”南平市委書記袁毅説。記者了解到,南平市近年把現代農業、旅游、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確定為與生態資源相得益彰的7大綠色産業,為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奠定了基礎。
三是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提升治理效能。南平市委改革辦常務副主任葉智華告訴記者,南平市結合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及時總結、提煉基層破解體制性障礙的成功實踐,還將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固化為制度、轉化為法律,近三年頒佈了南平市河岸生態地保護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城市綠地管理辦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規,進一步推動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
“兩山”路上的第二道梁是用産業規律推動生態建設,用生態理念發展産業,實現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
南平市通過“水美經濟”“生態銀行”“武夷品牌”三大創新探索,成功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
“水美經濟”為“兩山”轉化挖潛,讓生態産品效用擴大。記者了解到,南平市有大小河流700多條,但多年來水資源利用僅停留在小水電開發。2016年,南平市啟動“水美經濟”建設,將水流域治理與生態保護、産業發展、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相融合,努力實現因水而美、因水而富,目前已培育150多個水緣産業項目,總投資達400多億元。
順昌縣圍繞洋口電站截留形成的湖面建成水美城市長廊,它集防洪、觀景、旅游為一體,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還讓土地價值攀升。“幾年前,新城片區土地起拍價每畝80萬元鮮有人問津。但水美城市項目啟動後,‘生地’迅速變為‘熟地’。”順昌縣雙溪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詹美美説,去年順昌新城土地出讓金高達506.7萬元/畝,與2018年初相比,平均每畝上漲235萬元。
“生態銀行”建設,為“兩山”轉化搭&,讓生態産品潛力變現。南平市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集中式輸出”模式,搭建起一個資源變資産、資本的轉化平台,通過對分散的資源整合提升,引入資本導入項目,促進生態産品增值變現,實現了“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
順昌縣國有林場場長趙剛源説,順昌擁有林地250萬畝,通過“生態銀行”平台,零散化的森林資源得到整合、保護和提升,目前平台已收儲6.36萬畝林地,為林農解決近6.45億元資金需求。“沒想到,原本還要好多年後才有收益的林子,現在就有了收入。”2018年12月,順昌林農夏六華將自家的9畝杉木幼林存入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如今不僅每個月能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託管期滿後,根據山場林木價值,還能再拿到除預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純收入。目前“生態銀行”模式已推廣至南平市10個縣(市、區),越來越多自然資源加速變成優質資産。
“武夷品牌”建設,為“兩山”轉化賦能,讓生態産品內涵增值。南平市有很多特色優質産品,但缺少有影響力的品牌,面臨“酒香還怕巷子深”的窘境。2018年起,南平市立足武夷山“雙世遺”品牌優勢,按照“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公用品牌、統一宣傳營銷”要求,由政府統一授權使用公用品牌“武夷山水”,讓優質産品“有身份”“有身價”。兩年來,“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已連續名列“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前3位,目前已有33家企業獲得授權,溢價增值效益明顯。據浦城縣農業農村局統計,自從2018年浦城大米入選“武夷山水”品牌以來,浦城“武夷山水”優質稻米售價已達10元/千克,比一般大米售價高出150%,帶動1.2萬多戶農民增收。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兩山”路上的第三道梁是健全體制機制。
首先是跨區域生態保護治理機制。多位基層幹部反映,上下游跨地區“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體系目前仍不健全。南平市財政局局長陳超説,以閩江為例,下游對上游的生態補償資金僅3億元,每個縣(市、區)只能分到3000萬元左右,實在太少。南平市自然資源局局長王衝建議,在財政補償難的情況下,可由經濟活動補償來替代現金補償,探索由省一級或國家一級統籌推進的多元化補償機制。比如,閩江下游地區可通過向南平市購買農産品、市民赴武夷山旅游等方式,讓南平市山水産生更多價值,更有動力去保護山水,促進閩江上下游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其次是鼓勵制度創新的政策支持。目前,自然資源定價、評估等方面制度不健全,交易規則、平台建設仍需進一步探索推動。順昌縣一位幹部反映,當地開發APP進行單株碳匯交易時,被老百姓誤認為是非法集資。南平市水利部門也反映,從以水為安到因水而美,南平市在探索將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時發現,上級水利部門並沒有此方面的項目支持。他們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可針對基層探索的“生態+”&&相應鼓勵措施,針對生態産品端的創新事物推出一些具體規範,讓新生事物得到部門和百姓認可。
最後是全方位生態建設的體系保障。目前,各地在環保設施等方面的資金缺口較大,在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方面缺乏相應的財稅、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基層幹部建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産業指導目錄,將生態環保領域的重大産業項目向生態資源優勢獨特地區傾斜,採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産業轉移、共建園區等方式,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真正實現生態“高顏值”和發展“高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