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十調水,為京津冀解渴
➤從根本上改善該區域的水環境,緩解地下水超採,仍需加大區域外調水力度以及區域內水污染防治力度
➤今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的各項任務正細化落實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鞏志宏 黃江林
6月的團泊湖,水波粼粼,一望無際,成群的飛鳥在湖面嬉戲。“團泊湖以前蓄過黃河水,現在是長江水和灤河水,水質都相當不錯,濕地環境也因此大幅改善,今年途經的候鳥數量又創新高。”天津市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李艷寰説。
團泊湖濕地位於天津市靜海區,湖泊設計庫容約1.8億立方米,水域面積約51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濕地景觀和候鳥遷徙中轉站或目的地。此前,團泊湖曾因缺水,一度出現大面積乾涸。近年來,隨着京津冀水環境治理力度加大以及生態補水,水草豐茂的團泊湖又回來了。
京津冀水生態雖有改善,但仍難掩這一地區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程度最高、水污染程度較深地區的現狀。從已有實踐來看,合理調配水資源、加大水污染治理,是破解京津冀水困局的重要手段。
水資源短缺得以部分緩解
京津冀區域生活着上億人口,水資源短缺嚴重。數據顯示,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北京市、天津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0。
解決缺水、水生態損害的難題,方法之一就是從水資源豐富的地方調水。近年來,京津冀三地積極調用區域外水資源,用足用好南水北調中線水。據了解,南水進津後,天津成功構架出一橫一縱、引灤引江雙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天津市水務局水調中心副主任劉戰友介紹,自2016年起,天津逐步實現對海河、子牙河等中心城區重點河道的常態化補水,對七里海、大黃堡、團泊、北大港四大濕地及獨流減河等南部地區河道定期補水,年均實施生態補水10億立方米以上,進一步提高了河湖水系連通循環能力。
再生水系統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京津冀缺水的壓力。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説,北京已形成規模全球領先的再生水系統。2018年北京中心城區處理污水11.92億立方米,經處理後全部變為再生水,廣泛用於生態補水等。再生水的注入,使清河、壩河、涼水河、通惠河四大流域水質明顯改善,也使相應流域的地下水水位上升,形成北京市重要的地下水儲備。
污染是造成水資源無法使用,加劇水資源緊張局面的重要原因。隨着治污力度不斷加大,京津冀三地水質情況近年來有了明顯改善。從河流水質指標看,在北京,2019年,北京共監測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6條段,長2364.2公里,Ⅰ至Ⅲ類水質河長佔比增加到監測總長度的55.1%,劣Ⅴ類水質河長比上年減少11.5%;在河北,截至2019年上半年,河北省7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斷面比例達52.7%,同比升高6.8個百分點;在天津,2019年國考斷面水體優良比例達到50%,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首次降至5%,同比下降20個百分點。
水環境改善仍面臨挑戰
在水環境有了看得見好轉的同時,三地仍面臨一些難啃的硬骨頭,水生態恢復仍然壓力巨大。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同樣道理,如果河流上游有足夠的來水,污染物得以沖刷避免積存,也是凈化水質的一項措施。但由於京津冀水資源短缺的局面仍然嚴峻,各地為蓄養水源,修建了大量河道閘壩和橡膠壩,河流普遍呈冰糖葫蘆狀。
廊坊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巨振海認為,河流成為“分段水庫”不利於自凈。大清河下游天津市閘門一關,河水就向上游文安縣倒灌,增加了文安縣水質考核壓力。但天津市寶坻區水務局負責人認為,由於灌溉等需求,各地確有攔蓄水的必要性。儘管影響河水自凈,但這也是水資源不足情況下的無奈之舉。
此外,與治理難、易反彈的大氣污染防治類似,水污染治理也兼具長期性和艱巨性。
以天津為例,天津位於海河流域最下游,共有37條跨界河流,未列入國家考核的有23條。受考核指揮棒影響,這些未列入國家考核的河流,水質相對較差。
河流水質差,根源在岸上。岸上污染源解決不了,河流水質就難以達標。由於歷史原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産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污染基數大,調結構、治污染任務艱巨。有基層生態環境工作者向記者&&,近年來治理“散亂污”,排污問題有了明顯好轉,但仍有一些污染企業晝伏夜出偷排直排,甚至向農村轉移。處於執法監管第一線的縣、鄉兩級環境執法、監測力量比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管效果。
另外,京津冀三地還共同面臨着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當前,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和生活垃圾處理等工作正在各地有序推進,但由於歷史欠賬較多,治理工作仍需時間消化。
以地跨京津冀的潮白河為例。廊坊市生態環境局香河縣分局負責人介紹,潮白河香河段2018年承接上游來水約8.7億立方米,由於其中包含污水處理廠尾水及農村未處理污水,入境水質並不穩定,個別月份水質較差。

天鵝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棲息(2019年12月3日攝) 李然攝/本刊
統籌水資源分配強化水環境保護
短期來看,緩解京津冀水資源短缺,需要加大調水以及治污力度。
“從根本上改善京津冀的水環境,緩解地下水超採,仍需加大區域外調水力度以及區域內水污染防治力度。”天津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負責人趙文喜強調。
除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2019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進行了應急試通水,檢驗了引江東線向天津市輸水線路的實際運行狀況,為今後實現向天津市穩定輸水奠定了基礎。
在解決水資源短缺、河流“湖庫化”等問題方面,巨振海等專家建議,建立上下游水資源分配協調機制,統籌考慮上下游生産、生活和生態用水,保證重要河湖生態用水需求,重建區域水系結構,調節閘壩保障最基本的河水流動,以此來增強河流自凈能力。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今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的各項任務將細化落實,例如在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管理、渤海陸源污染治理等方面將加大力度。
跨區域進行河流水污染治理,同樣離不開上下游協調機制。2014年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簽署了《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確定了每年開展聯合環境隱患排查、水污染突發事件聯合演練等要求。2019年7月,2019~2020年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會議召開,提出將重點針對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大石河、小清河及北排河、潮河交界區域水污染問題,以跨省(市)斷面為界,分段排查,共享數據信息,共享執法成果。
有專家建議,可以在聯防聯控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海河流域上下游省市的規劃標準和執法監管形成統一,兼顧上下游意見,持續優化跨界河流考核機制,構建流域同治共管的治理機制。
此外,記者調研了解到,不少地方&&在建設水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方面存在資金短缺情況。據國家發改委消息,目前國家已下達35億元中央投資,支持全國25個省(區、市)的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建設,重點支持黃河流域、白洋淀等16個流域。地方投資也將向符合條件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項目傾斜。儘管如此,地方資金投入仍是捉襟見肘。有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制定政策、設置引導基金等方式,撬動社會和民間資本投入,共同發力水環境治理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