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養老能解決疫情帶來的養老難題嗎?
➤不同於傳統養老服務,智慧養老具有服務容量大、能力強、方式新、質量高的優勢
➤智慧養老面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資源整合壁壘多、標準規範亟待明確、需求供給不精準四大難題
文 | 孔偉
步入信息技術時代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加劇。如何積極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在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做好準備,最大限度降低老齡問題集中爆發的風險系數,一直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密切關注並努力探索的重要議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同時強調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以及發展養老服務等,這為加快推進傳統養老服務模式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服務提供了強大助力和重要契機。

6月2日,石家莊橋西區振頭街道普愛嵌入式照護中心,老人在做康復訓練 陳其保攝/本刊
智慧養老四大優勢
智慧養老服務將運營商、服務商、個人、家庭、醫療服務機構等有效連接起來,圍繞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醫、娛等需求,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社會化養老服務。與傳統養老服務模式相比較,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具有四大優勢:
服務容量大。智慧養老可以同時滿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其服務內容涵蓋範圍廣,有利於社會多主體參與、整合養老服務資源、擴大養老服務産品供給,實現養老服務供需平衡。
服務能力強。智慧養老通過跨終端的數據互聯及同步,可以實現老人與子女、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的實時信息交互,對老人的身體狀態、安全情況和日常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和預後。如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智慧養老服務系統可以通過睡眠床墊、動脈硬化檢測儀、骨密度檢測儀、心電儀等適老化健康設備為老人進行健康測量,數據將上傳&&形成健康檔案,一旦發現老人健康異常,&&就會接到警報,並將警報同步發送至定點醫院和老人指定的子女或親屬,讓老人及時得到治療或預防。
服務方式新。對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説,不論是疫情之下,還是後疫情時代,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更加聚焦在生活配送、醫養結合、精神慰藉等方面。在智能養老服務體系框架下,當老人在家中需要送餐、保潔、保健、護理、康復等服務時,只需在手機APP上下單,就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上門服務。還有,此次疫情期間有些老年人出現孤獨、抑鬱等症狀,原因就在於與外界、與子女等的信息出現中斷和隔離。社會化養老服務智能升級後,老人可通過互聯網、視頻等與子女、與社會保持密切&&和及時溝通,從而消除孤獨感,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服務質量高。疫情期間,養老服務機構的經營狀況可以説是“幾家歡喜幾家憂”。傳統養老機構受到衝擊,而一些配備了智慧養老服務系統的機構,則“安然無恙”,在服務人員短缺的情況下,不僅有效保證了運營效率和服務效率,也讓許多老人體驗到了“互聯網+”養老的優質服務。例如,北大燕園養老社區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為老年人提供線上問診、遠程醫療等服務,啟動了雲課堂、雲健身、雲閃送等,有效滿足了社區封閉管理下老年人的各項需求,確保了新冠病毒零感染,得到老人及家屬的高度認可與肯定。
智慧養老四大困境
自2015年以來,國家和相關部委明確提出要依託現有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搭建養老信息服務網絡&&,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經過6年多的探索,各地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智慧養老服務還處於起步階段,甚至理念普及階段,諸多基礎性問題亟待解決。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調研發現,由於智慧養老設施和軟體開發均需要大量經費,投入成本大,回收周期長,截至目前,各地“互聯網+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形成系統化、統一化、規模化,全國更沒有一個統一的信息&&。不僅如此,各地已建有的數據&&設施配備標準不一、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相互之間無法互聯互通,彼此成為信息孤島,甚至有的技術手段落後,數據的採集、分析不能自動生成,需要人工錄入的辦法填表格、導數據,大大降低了&&應有的價值。
資源整合壁壘多。由於各部門之間存在行業壁壘,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各行幹各行、服務類型重疊的現象比較突出,導致已有的養老服務信息&&存在數據總量規模小、數據信息碎片化、現有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困難、系統功能零散等問題,難以實現規模化運營。此外,開發商往往側重於線上軟體系統開發,忽略了線下服務建設,線上線下服務資源的支撐、整合、互動不足,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服務供給還存在一定距離。
標準規範亟待明確。一方面,對老年人的信息和數據缺乏數據立法或規範,如哪些數據信息屬於個人隱私、哪些允許社會共享等標準問題,尚無明確界定;另一方面,智慧養老産品缺乏行業標準。
需求供給不精準。一是需求釋放遭遇制約。健康需求是老年人的第一大需求,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將健康管理服務納入醫保範圍,健康投資支出與醫療費用降低還沒有建立明確的挂鉤機制,嚴重制約了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的釋放和轉化。二是供需錯位。從事智慧養老的企業對老年人的真正需求缺乏細緻了解,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得不到老年人青睞。如可穿戴設備等一些智慧養老産品,從年輕人的角度看設計得很好,但老年人並不喜歡,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使用能力。
搭乘新基建快車發展智慧養老服務
打造全國和區域一體化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不僅有利於為老年人提供精準服務,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增加老年人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而且對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國家和地方在此次“兩新一重”建設中,可將智能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其中,制定&&專門的扶持政策,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通過産學研的方式,進行跨行業、多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推進智慧養老技術的研發創新,促進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硬體等産品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深度應用和融合,促進傳統養老服務模式加快升級迭代,提升新基建與老齡社會的配適程度,為我國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做好基礎性準備。
加強頂層設計,消除制度障礙。研究制定智慧養老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加強相關行業之間的有效協調和對接,加快建立統一的公共服務數據合作&&,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業務的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島,促進資源整合優化。
培育壯大智慧養老産業。建議政府加大相關扶持力度,如設立智慧養老産業發展引導專項基金等,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或民間資本進入智慧養老領域,用以獎代補、先建後補、PPP合作、稅收減免、信貸優惠等形式給予補貼支持。探索建立老年健康管理先行試驗區,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將健康管理費用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釋放老年人消費需求。探索建立使用者付費制度,構建政府、社會和家庭共擔機制,促進智慧養老産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老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