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學煥發新光彩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潘瑩 孫哲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充滿詩意的新疆在李白、岑參等人的詩作中登上唐代邊塞詩的舞&,引發無數文人志士對邊疆熱土的熱情謳歌。
時光流轉,這份根植文化沃土的詩意,在新疆大地蓬勃生長、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文壇獨具風格的鮮明標識。新疆文學題材廣泛涉及民族團結、屯墾戍邊和對口援疆等,以文藝精品創作服務於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力量。
專業人士認為,壯美的自然景觀、多元的文化底蘊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給文學創作者提供了無窮的精神動力,也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與獨特的敘述方式,造就“天山文學”獨特的美學風格。
“新疆的文學就是融合的産物,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造就了新疆文學的多姿多彩,也為新疆文學的可持續發展賦能助力。”《小説選刊》副主編王幹説,近年,新疆文學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融合歷史意蘊、地理景觀、文化記憶和生態意識等,對新疆傳統文學既有繼承,又有創新。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鄒讚説,新時代新疆文學在美學風格上體現了守正創新,既延續了“新邊塞詩”奠定的廣闊深遠、奇駿豪放的陽剛蒼勁之美,又在全方位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中,顯現出鮮明的融合之美,形成一種凸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融合型”美學風格,體現出“多元一體”“美美與共”的“共同體”美學。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也得到越來越多作家的關注。進入新時代,兵團作家群體筆耕不輟,他們的創作既自覺融入當代新疆多民族文學整體圖景,也反映兵團社會歷史變遷和幾代兵團人命運故事,為弘揚和傳播兵團精神、鑄牢兵團屯墾戍邊文化認同提供重要參照。首屆天山文學獎獲獎作品《阿娜河畔》即關注兵團屯墾戍邊,以“百川歸海式結構”書寫兩代農墾人的命運故事,謳歌邊疆建設者不畏艱險、勇毅拼搏的奉獻精神。
維吾爾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説,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新疆各民族團結奮鬥建設家園的歷程,為文學創作提供眾多素材,有太多美好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以書寫。通過文學藝術呈現各族群眾手拉手建設美好家園的動人故事,為讀者提供滋養心靈的精神食糧,是文學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
作家鄒弋舟對“新疆文學力量的崛起”感觸深刻。他説,劉亮程曾獲得茅盾文學獎,肉孜·古力巴依、艾布、玉蘇甫·艾沙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以及首屆天山文學獎獲獎的周濤、董立勃、李娟等,從這些新疆作家身上體現出代際傳承的特點,他們閃亮的文學表現,有一種新疆力量撲面而來的感受。“他們的文學成績不是孤立的,是由文壇對近些年新疆文學力量的整體性感受構成的。”
新疆文學的獎項,也越來越吸引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目光。2024年10月,新疆設立文學領域最高獎天山文學獎,並面向海內外廣泛徵集新疆題材文學精品。消息發出後短短一個多月,共有18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向天山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報送作品。
新疆文學散發的光芒也早已跨越專業的文學圈,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以《我的阿勒泰》等為代表的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讓跟着新疆文學去旅行成為社會生活新潮流。
鄒弋舟認為,當前新疆文學儼然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上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疆實踐提供文學佐證。同時,新疆多民族文學蓬勃發力,也進一步增進着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滋養着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根植於新疆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