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鋼:棄鋼去鐵造衛星-瞭望周刊社

濟鋼:棄鋼去鐵造衛星

2024-09-09 15:49:43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7期

  

➤濟鋼把空天信息作為主導産業,將發展動力從“地下”轉到“天上”,實現“用濟鋼生産的火箭,發射濟鋼自己的衛星”,開啟逐夢“星辰大海”之旅

➤“一味在傳統産業中尋找主業,很可能成為又一次淘汰的開始。企業要長久生存,就必須錨定戰略性新興産業。”

➤從前的濟鋼,發展動力來源於深埋地下千米的鐵礦石,如今發力點騰空至萬里蒼穹,在此“沉睡”7年的高爐,見證着重換筋骨的濟鋼蓄勢騰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守勇 陳國峰

  

  7年前,濟鋼集團有限公司熄滅爐火,安全退出千萬噸産能,開始尋求轉型之路。

  7年來,濟鋼集團平穩分流安置近2萬名職工,錨定綠色低碳目標大膽“切換賽道”,重返中國企業500強,實現從“一鋼獨大”到“無鋼勝有鋼”的涅槃重生。

  如今,濟鋼把空天信息作為主導産業,將發展動力從“地”到“天”,計劃“用濟鋼生産的火箭,發射濟鋼自己的衛星”,開啟逐夢“星辰大海”之旅,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近千萬噸鋼鐵産能平穩關停

  始建於1958年的濟鋼,是新中國第一批地方骨幹鋼鐵企業,巔峰時期鋼鐵年産能超過1200萬噸,位居中國十大鋼企行列。2017年,為落實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山東省鋼鐵産業優化布局轉型升級要求,濟鋼走到了産能出清、另謀出路的十字路口。

  紅火時有多輝煌,關停就有多不捨,轉型就有多艱難。鋼鐵産線流程長、工序多,特別是涉及高溫液態的鐵水鋼水,還有水、電、風、氣等能源介質,對安全有着極高要求,千萬噸級鋼鐵企業整體關停主業,當時國內沒有先例。

  “當時,濟鋼要在短時間內安全有序關停650萬噸鋼鐵産能,平穩分流近2萬名職工,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必須從最壞處着眼,從最難處着手,做最充分準備。”濟鋼集團原董事長薄濤説。

  為此,濟鋼建立“全流程確認、全方位互保”工作機制,統籌謀劃,先後召開35次協調會,制定135個安全預案,開展22次安全停産桌面演練,從源頭梳理風險點。

  棘手的不光是設備,還有人心。“停産會不會導致人心不穩,出安全事故?職工出路沒有着落,誰來組織班組工作?”濟鋼集團董事長苗剛説,關鍵時刻基層黨組織站好了最後一班崗。

  停産前,濟鋼年營業收入達300多億元,鋼鐵業務佔90%以上,産線關停當月進賬僅4億元。

  為確保安全穩妥分流職工,濟鋼各級黨員幹部深入一線,在反復溝通中解疑釋惑,尋求“最大公約數”。濟鋼為職工設計自主創業、內部退養、再就業等14條安置渠道,近2萬名職工自主選擇安置方式,濟鋼本身重新吸納4000餘人。

  依靠黨組織力量和黨員先鋒作用,短短33天,濟鋼創造了國內鋼鐵行業關停規模最大、安置人數最多、安置期最短紀錄,全程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産事故,未對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59年間,濟鋼累計生産鐵1.55億噸、鋼1.55億噸、鋼材1.37億噸……一串串數字,定格在2017年7月8日,隨着煉鐵廠3號1750立方米高爐安全停爐,濟鋼鋼鐵生産線全線關停。

濟鋼冶金研究院公司實驗室技術人員在分析數據(2024 年 4 月攝)薄寧攝

  駛上空天信息産業快車道

  鋼鐵産能全部退出後,濟鋼存續的産業“小、弱、散”,部分子分公司技術開發、市場開拓、資質拓展力度不夠,市場競爭力弱、發展後勁不足。

  在無鋼、無主業的條件下,如何盤活存續産業“活下來”、培育新的主業“好起來”,是擺在濟鋼面前的重大課題。

  2017年7月,停産初期,濟鋼即確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存續産業,多元主打、培育發展新興産業”的“兩步走”戰略,規劃“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産業園”布局。根據發展態勢,濟鋼不斷調整非鋼産業發展路徑,迅速走上正軌,在“轉場”過程中贏得“轉機”。

  “不煉鋼照樣可以‘吃鋼飯’。”苗剛説,鋼鐵生産主業沒了,但長期積累的上下游資源和渠道還在,仍然可以給其他煉鋼企業提供關聯性服務,如供應煤、鐵礦石、合金等。

  於是,濟鋼迅速列出周邊設備推廣、金屬深加工、汽車拆解、物流運作、文創項目開發、建築垃圾回收再利用等“十大優勢項目清單”,不斷試水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型産業,最大限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業優勢。

  原本依託鋼鐵主業生存的業務板塊,開始直面市場。濟鋼冶金研究院公司根據下游需求進行産品研發,在標準樣品的研發、能力驗證、材料檢測服務、生態環境檢測、計量校準等方面迅速打開市場,現已成為國內標準樣品行業領軍企業。

  2018年,濟鋼營收達到147億元,接近主業關停前的50%。2020年,營業收入達293億元,實現利潤4.4億元,基本恢復至停産前水平,“3年再造一個新濟鋼”目標如期完成。

  快速恢復元氣的濟鋼,涉足産業雖“百花齊放”卻沒有“第一主業”。“一味在傳統産業中尋找主業,很可能成為又一次淘汰的開始。企業要長久生存,就必須錨定戰略性新興産業。”苗剛説。

  機遇出現在2019年,山東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就推進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簽署合作協議,濟鋼與中國科學院就空天信息産業合作進行多輪洽談,大膽實施“嫁接式跨界整合”。

  雙方合作成立山東濟鋼空天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將中國科學院的空天信息技術産業化,成功研發出空間行波管、衛星遙感應用服務等一系列高技術産品。濟鋼正式邁入空天信息産業,並將其確定為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第一主業”,逐夢星辰大海的“引擎”就此被點燃。

  看似毫不相干的跨界背後,濟鋼做足了準備。濟鋼相關負責人&&,一項技術從實驗室到産業化要走很長的路,濟鋼構建起以實效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以企業為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牽頭建設高效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打通産業應用“最後一公里”。

  從科研成果轉化入手切入新産業賽道,讓濟鋼駛上空天信息産業快車道。濟鋼整合各類要素資源,引進高層次人才,挖掘內部潛力,部分留崗員工實現了空天信息領域的角色轉換。一名原來從事選礦工作的員工,經過系統培訓和自主學習,轉崗到空天信息産業科技質量相關工作,他不禁感慨崗位轉變“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向宏觀大勢要出路,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向科技創新要動能。經過幾年摸索,濟鋼已確立以空天信息、高端裝備及新材料製造、産業服務為龍頭的新産業體系。2022年,濟鋼營收達到447億元,重返中國企業500強,今年營收目標為衝刺600億元。

  “無鋼”勝“有鋼”

  在濟鋼老廠區,開採鐵礦形成的長約30公里的地下巷道上方,如今建成了空間行波管自動化裝配試驗線。空間行波管是衛星、飛船等空間飛行器的核心部件,用於放大微波功率,長期以來國內只能依靠手工裝配。

  2019年11月,濟鋼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手打造國內首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空間行波管關鍵工序自動化裝配試驗線,實現行波管穩定批量生産。

  空天信息作為濟鋼第一主業,目前收入佔比並不高,但集團每年新增投入的90%卻投放於此,累計投入近30億元。濟鋼集團副總經理徐強説,空天信息産業技術門檻高、前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但同時回報率高、生命周期長、不可替代性強,濟鋼已經實現從0到1的突破,從1再到N只是時間問題,需要定力和耐心。

  近年來,在衛星總裝、火箭製造、低空經濟等領域,濟鋼先後參股孵化了13家子公司,一躍成為濟南市空天信息産業“鏈主”企業,吸引眾多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濟南。沿着“星箭一體化”路線,未來可實現“濟南箭發射濟南星”。

  衛星領域,濟鋼圍繞衛星設計、製造、發射、星座運維進行全産業鏈布局,計劃建設衛星總裝生産製造基地,將具備年産100顆500公斤級衛星的能力。濟鋼空天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強説:“這意味着在不久的將來,濟鋼的廠房裏將看到濟鋼自己製造的衛星。”

  火箭領域,濟鋼吸引火箭頭部企業落戶濟南,聯合打造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測試基地,力爭實現可回收式火箭研發、製造及配套項目落地,推動火箭發動機製造、整箭總裝等産業快速發展。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衛星製造能力和火箭運力都存在很大缺口,星等箭成為常態。徐強認為,這些項目市場容量大,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低空領域,濟鋼超前布局,完成低空監視網系統研發,獲得平陰榆山通用機場運營權,擬落地引進航空工業通用飛機北方交付中心和AG50飛機總裝線。此外,濟鋼布局無人機裝備製造,研發的森林消防無人機(有效載重100~220kg)獲得應急部門認可,並已取得訂單。

  布局新産業,創新成色足。近年來,濟鋼年均研發投入超過2.5億元,目前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家、省瞪羚企業3家、省科技領軍企業1家、省市級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高新技術企業11家。

  持續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讓濟鋼從“碳排放型”企業變為“碳消納型”企業。轉型前,濟鋼年排放主要污染物3.1萬噸,年碳排放約2000萬噸,目前兩項指標分別不足轉型前的2%和1/7。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建築廢棄物處置等節能環保型産業更是“納故吐新”,將廢棄資源重新利用,減少了污染物的産生。

  破舊更立新,“無鋼”勝“有鋼”。“轉型帶來一個大變化,濟鋼每年都要購買鋼鐵了。”濟鋼集團黨委副書記王景洲説,以黨的領導確保企業發展正確方向,牢牢抓住省市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機遇,強化戰略性前瞻布局,打造出支撐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力量,是濟鋼轉型成功之本。

  走進濟鋼老廠區,一座近百米高的3200立方米高爐默默聳立,從它腳下經過之人無不駐足仰視。從前的濟鋼,發展動力來源於深埋地下千米的鐵礦石,如今發力點騰空至萬里蒼穹,在此“沉睡”7年的高爐,見證着重換筋骨的濟鋼蓄勢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