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更加注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2024-09-02 15:23:08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6期

  

當前,我們正處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時代給出的“總問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推動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實現改革目標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以“七個聚焦”“五個注重”為“棋眼”,《決定》重點部署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最需要、人民群眾最期盼、對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現實條件最具備的一系列重點改革舉措

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重在一個“實”字。唯實,才能促進改革方案同實際更緊密結合;唯實,才能有效克服利益調整中的種種阻力;唯實,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欣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是改革者的自覺與堅定。

  當前,我們正處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時代給出的“總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這是堅持問題導向,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經驗的凝練總結,為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不畏難、不回避——《決定》提出的60條改革任務奔着現實問題去,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繪製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清單和“施工圖”。

  動真格、敢碰硬——《決定》列明的300多項改革舉措盯着突出問題改,着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彰顯改革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錨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以當前存在的現實問題為鮮明導向,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必將不斷拓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境界。

由中鐵廣州局承建的貴州金(金沙)仁(仁懷)桐(桐梓)高速桐梓河特大橋

開始進行荷載試驗(2024 年 8 月 24 日攝)劉續攝 / 本刊

  系統集成增強整體效能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要加強改革舉措的協同性,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是一劑良方。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任務之全面、內容之深刻、影響之廣泛前所未有。“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各取所需、挑三揀四,甚至借改革之名強化局部利益”更不行。

  “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需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達成‘1+1>2’的效果,使改革整體效能産生乘數效應。”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長忠説,《決定》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在頂層設計上貫徹系統性思維。

  有總有分、總分結合,目標體系系統完備。《決定》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重大問題為統領,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了到2035年的階段性目標和“七個聚焦”的分領域改革目標。

  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決定》13部分的分論中有6個涉及經濟領域改革,其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到2035年的階段性目標中“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呼應。

  “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和推進方式一目了然。以此為牽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辛鳴説。

  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系統做強制度優勢。積極穩健推進改革,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除。先立後破、破立並舉,才能防止“破而不立”帶來的負面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為主要着力點,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是進一步強化我國統一大市場優勢的制度重心,着眼於未來,在破立統一中全面推動我國市場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圍繞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決定》提出完善産權制度、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市場准入制度、企業退出制度等,這些都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立’的重頭戲。”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説。

  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取向一致推動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改革事項多、關聯度高、協同性強,既不能單打獨鬥、單兵突進,也不能平均用力,“眉毛鬍子一把抓”。若政策&&時機有誤,可能欲速不達;若改革推進節奏不對,可能事半功倍;若改革目標不協同,可能難以兼顧;若政策取捨不當,可能過猶不及。

  鄭長忠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革實施主體增強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自覺在大局下行動,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效應對衝或合成謬誤等問題。

  比如,通過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等一系列跨領域綜合改革舉措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求強化協同高效、狠抓制度貫通,打破部門和地方壁壘,推動各領域各方面國家安全工作銜接協調、一體推進。

  統籌兼顧、綜合施策,釋放系統集成改革紅利。以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將系統觀念這一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貫穿始終。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是一整套系統性工程。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這一“新時代的硬道理”清道排障,推動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各領域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縱觀《決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等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均體現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更加注重改革頂層設計,更加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強調建章立制、構建體系。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推動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實現改革目標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有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辛鳴説。

“蛟龍號”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下潛出水(2024 年 8 月 18 日攝)王聿昊攝 / 本刊

  突出重點 以一持萬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項改革蹄疾步穩,有力支撐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一條重要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對的改革任務更加繁重。這就要求在改革方法上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率先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集中突破‘牽一髮動全身’的重大改革事項。”鄭長忠説。

  首先,以重點牽引全盤。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決定》突出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個核心問題,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以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産力更好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可以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更好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這是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是紮實促進共同富裕的重點任務。為此,《決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指向明確:為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為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對加快壟斷行業改革,推動金融、房地産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作出部署;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明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

  ——這是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生産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歷史機遇、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其次,以重點突破推動整體協同。

  以“七個聚焦”“五個注重”為“棋眼”,《決定》重點部署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最需要、人民群眾最期盼、對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現實條件最具備的一系列重點改革舉措。

  把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改革任務放在突出位置。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戰略性産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決定》關於‘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的各項部署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力。”董煜説。

  ——優先落實好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任務。《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並將其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多向奔赴”的共同目標。“這就要求深入研究教育、科技、人才等領域改革的關聯性以及各項改革舉措的耦合性,推動各領域改革舉措同向發力,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鄭長忠説。

  ——重點突破地方破解發展難題迫切需要的改革任務。圍繞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決定》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並通過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等方式,進一步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通過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優先保障同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改革任務。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比如,着眼於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決定》提出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等。再如,着眼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決定》明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意味着哪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哪個疙瘩最難解,就重點抓哪項改革,體現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堅持的鮮明問題導向。”辛鳴説。

中國科學院空間光學系統在軌製造與集成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進行實驗調試(2023 年 5 月 25 日攝) 許暢攝 / 本刊

  凝神聚力抓出改革實效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進改革深水區,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決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如期完成既定任務,必須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做到各項工作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實之又實。

  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重在一個“實”字。唯實,才能使改革方案同實際更結合緊密;唯實,才能有效克服利益調整中的種種阻力;唯實,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以吃透每項改革舉措的指向和內涵為前提,抓改革方案落實。“要把改革方案落實好,必先完整、準確、全面理解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辛鳴説,各地方各部門的改革實施主體,都應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高度,正確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謀篇布局,準確理解每項改革舉措的背景定位和內涵指向,搞清楚創新的關鍵點在哪,與其他改革事項的關聯點在哪,從而做到精準發力、善作善成。

  ——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抓改革責任落實。《決定》部署的各項改革舉措關聯度高、協同性強,貫徹落實要全面考量、協調推進。《決定》提出“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做善為抓落實”,這就要求各項改革的實施主體堅持局部服從整體,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合力搭建統一指揮、統籌協調、高效聯動的工作機制,確保政策取向一致、強化過程協同、增益改革成效。

  ——以改革督察和評價制度為重要抓手,抓改革成效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到哪,督察就跟進到哪。《決定》提出,“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就是要求從政治高度檢視改革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對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情況,在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的同時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

  改革評價,重在把握標準。改革評價既要從國家改革發展全局出發,既看單項改革執行落實情況,也從戰略層面統籌考慮相關制度的集成效果;既看相關聯的改革方案配套&&和落實情況,也評估改革總體成效。

  ——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着力點,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等舉措,持續釋放重實幹、重實績、重擔當的強烈信號,將有力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爭做改革發展的促進派和實幹家,帶動全社會更深刻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更要實。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為標準,謀劃改革、推進改革、檢驗改革,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定能推動改革開放事業行穩致遠,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偉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