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企出海東南亞新生態
➤近年來中國出海東南亞的企業主體已經從央企、國企轉向民企,這些企業不再拘泥於獲得稀有資源、低廉生産要素,更希望通過出海轉移産能、拓展海外市場、構建全球産業鏈
➤學習日本“政府+金融機構+綜合商社+龍頭企業”的出海經驗,從頂層設計出發,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完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企業海外投資服務體系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嚴鈺景
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通過海外投資、産業鏈轉移等方式加快出海,以實現更高層面資源整合、突破技術壁壘和貿易限制,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除地理相近的天然優勢外,得益於巨大的人口紅利和開放的投資環境,以及大量華人華僑帶來的認同感,東南亞地區愈加成為中企出海的熱土。
從“東方硅谷”馬來西亞檳城,到熙攘喧鬧的泰國曼谷,再到蓬勃發展的老撾萬象……《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東南亞多個國家,與近百家企業負責人座談了解到,從央企國企,到拓展海外市場的民企、小微企業,出海中企主體龐大、多元,正加速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華電海外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運營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燃煤電站(資料照片) 李欣琳攝 / 本刊
東南亞成中企出海熱土
穿行在椰林樹影掩映、廠房鱗次櫛比的泰中羅勇工業園,一個個中文標識的企業門牌目不暇接,涉及新能源汽車製造、寵物用品、醫療電子等諸多行業。
“200多家!”泰中羅勇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總裁趙斌邊用手指比出園區內中資企業的數量邊説,“疫情之後,積累的出海需求釋放,疊加對供應鏈穩定的重視,中企出海到了一個新量級。”
無論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還是在南洋老城馬六甲,中國餐飲品牌隨處可見。蜜雪冰城、霸王茶姬、蘭州牛肉麵,乃至湘菜連鎖店,都已遍地開花、顧客盈門。在C端品牌出海如火如荼時,技術出海也成為可行的發展路徑。“馬來西亞正加速推進4G、5G等基礎設施建設,整個社會也在向數字化轉型。”馬中關丹産業園運營方北部港控股(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陸勇認為,這對已有成熟技術經驗的中國企業是巨大的機會,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和一些新興科技企業,近年通過建&&、投資、技術支持等方式持續深耕馬來西亞市場。
“在老撾註冊的中資企業有8300多家,比其他國家在老企業加起來還多。”中國駐老撾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參讚趙文宇&&,除央企國企外,還有大量民營企業,僅老撾湖南商會就有2000多家會員單位。
泰中“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倫·披差翁帕迪分析發現,近年來中國出海東南亞的企業主體已經從央企、國企轉向民企,這些企業不再拘泥於獲得稀有資源、低廉生産要素,更希望通過出海轉移産能、拓展海外市場、構建全球産業鏈。出海行業也從傳統的基建、能源、礦産等,拓展到新能源、汽車製造、跨境電商、社交軟體等領域。
“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東盟國家整體保持旺盛的增長活力也有助於中國自身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互動。”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認為,對中企而言,出海東南亞意味着供應鏈多元化,可以降低因地緣政治衝突、關稅壁壘或其他因素引發的供應鏈風險。這也是中國品牌拓展市場的重要途徑。東南亞地區有超過6億人,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中企本土化舉措可以更好地為當地市場提供服務,也有利於以此為基地進一步開拓其他國際市場。
“中國標準是最高標準”
在柬埔寨美麗的海濱城市西哈努克市東北磅遜灣,潔白高聳的排煙塔和充滿科技感的發電系統錯落有致,與碧藍色的大海相映成景。這是柬埔寨目前裝機容量最大、指標最先進、環保水平最高的火力發電項目——中國華電柬埔寨西港火電廠。
走進廠區,植被茂密,道路整潔,花園整齊,以為進入某個濱海公園,集控室、汽機房、發電機組像是鑲嵌在公園裏的建築。在卸煤碼頭眺望大海,不時有海豚在附近嬉戲游弋。
“項目全部採用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設備建造,不僅刷新了柬埔寨電力項目建設的多項紀錄,也為該國火電成套技術和建設標準奠定了基礎。”華電西港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新喜説,公司始終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遵循生態環保的發展原則,嚴格執行柬埔寨環保法律法規,大力投入先進環保設備和技術,環保指標比柬方要求的國際標準、歐盟標準高出一大截。
近日,柬埔寨環境部授予西港公司“環境保護傑出貢獻獎”,高度讚揚中國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自然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清潔生産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環境保護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
近年來,中國華電與柬埔寨的電力合作項目步入快速發展“綠道”,覆蓋水電、火電、電網建設等多領域。如今,柬埔寨每4度電中就有1度來自中國企業。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中國標準、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在東南亞多國紮下根。“標準出海帶動了更多中國産品、技術、品牌以及上下游企業的出海,在很多領域,中國標準就是最高標準。”恒逸實業(文萊)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連財説。
高低錯落、粗細不一的管道縱橫交錯在文萊大摩拉島上,靜謐有序的廠區裏,聞不到一點石油煉化的刺鼻味道。若不是主控室大屏上跳動的數字顯示設備在滿負荷運轉,還以為工廠休假停工。走進恒逸實業(文萊)有限公司,從管理到生産環節,處處感受到無人化、自動化的科技感,見證了中國技術、中國設備、中國建造在海外的標杆。
由中國民營石化企業浙江恒逸集團與文萊政府合資設立的恒逸實業(文萊)有限公司,是文萊人心中的“夢中情司”,不但薪資高,還能學到石化行業全球頂尖技術。該公司主要生産成品油和化工品,年産能800萬噸。2023年完成銷售總額62.1億美元,其中出口57.36億美元。“從圖紙設計到開工建設,到安裝調試再到生産運維,工廠完全按照中國標準,所有設備包括每顆螺絲釘都是中國設計、中國製造,已滿負荷安全生産1700多天。”陳連財説。
摩拉港是文萊唯一的國際深水港,目前由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與當地合資經營。廣西北部灣控股文萊有限公司總經理魏金豐介紹,這個港口外國企業來看過、試過,覺得是雞肋,匆匆撤資走了。中國方案用短短幾年改變了港口面貌,利用中企領先的數字經濟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對操作模式、業務流程、現場管理、機械設備進行優化升級,大幅提升貨物吞吐能力……為這座港口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事實證明,與中國企業合作運營是最佳選擇。”公司首席運營官法基拉是名“老港口人”,如今參與到“中國方案”的實踐中,讓他更堅定與中國同事們共同努力的決心和信心。
中國標準和中國質量贏得了文萊政府對北部灣公司的高度信任和依賴,一些與港口業務關聯的項目也陸續交給中企運營。由於文萊國家糧食儲備倉庫就在港區內,自2020年4月起,文萊國家儲備糧業務交由中企承接管理,並引進廣西綠色氮氣儲糧系統,有效控制大米蟲害及潮濕問題;2021年2月,摩拉港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摩拉國際漁港公司成立,全面負責漁港的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及維護;2021年9月,與文萊化肥工業公司簽署5年服務協議,為顆粒尿素出口承擔物流、操作和港口裝卸服務……
隨着中企從“建了就走”的“基建出海時代”和“賣了就走”的“貿易出海時代”,步入與當地深度融合發展的“投資出海”“經營出海”“品牌出海”時代,出海中企在海外市場地位和價值鏈上不斷攀升。
構建出海新生態
跨國諮詢服務公司安永大中華區近日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國海外投資概覽》顯示,2024年1~6月,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853億美元,同比增長13.2%。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布局全球産業鏈,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掘金海外進入全面競爭階段。
泰國是東南亞核心汽車市場,也是東盟最大汽車製造國。其汽車生産量位居東盟第一、世界第十。在泰國,中國電動汽車的廣告牌隨處可見。比亞迪從2023年1月起已累計18個月獲得泰國純電動車銷量冠軍。如今,在泰國每賣出三輛純電動車,就有一輛出自比亞迪,其市場佔有率已達到泰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41%。此外,長城、上汽、廣汽埃安、哪吒等一批中國新能源車企也同樣積極布局泰國市場。據統計,目前已有7家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在泰國設立汽車組裝廠,總投資近700億泰銖。
“50年來日本車在泰國都沒降價過,中國車企帶來的競爭,倒逼日本車企不得不降價促銷。”廣汽埃安東南亞總經理馬海洋説。
類似情況,在其他領域也並不鮮見。對此,不少受訪業內人士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制定中企出海的國際化戰略。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認為,中企應打造統籌協調利益聯合體,以應對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出海企業的高度協同。這些國家企業同行信任度高,十分團結,很多時候“蛋糕在國內就切好了”。
也有企業人士和專家提出,可以借鑒一些國家此前在企業出海過程中的做法。比如,幾十年來,日本政府一方面不斷&&並完善法律、政策等鼓勵企業走出去,形成了政府主導下系統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體系;另一方面通過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事務所和國際協力機構等,構建了涵蓋從市場調研到後期維護等全方位的企業海外投資服務體系。
老撾中國總商會會長李志勇等建議,學習一些國家“政府+金融機構+綜合商社+龍頭企業”的出海經驗,從頂層設計出發,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完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企業海外投資服務體系。
威倫·披差翁帕迪等研究認為,縱觀日本過去幾十年不同行業輪番出海,一般規律都是優勢産業先推動産品走出去,隨着發展階段轉向成熟、成本上升,産品出海便轉化為産能出海,一方面去往最終需求市場以規避摩擦成本,另一方面去往新興市場降低生産成本。對於部分新興市場,日本也會以産能出海先行,舊産能出海帶動當地工業化進程和消費能力反哺需求,為國內産業升級騰出空間,而新的産業升級也在為下一輪出海打下基礎。
受訪企業和專家&&,目前,中企走出去已進入提質增效階段,提高核心競爭力,突出創新優勢將是中企未來在海外市場突圍的關鍵。引導企業合理有序出海,也應形成這種健康的生態閉環,在內外産業不斷騰挪升級中打開驅動經濟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