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技能人才站C位

2024-08-26 15:57:24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5期

  

通過構建“産才”深度融合的技能培育體系,打造“職工增技-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技能創富模式,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技能生態

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9.8%,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2.3%

公司自2022年起逐步形成“技能等級+股權分紅”的薪酬激勵制度,以“技高者多得”的思路提升一線工人的整體收入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平

  “我中專畢業後來到公司,從基礎工作做起。之所以能從一線工人做到技師、工程師,離不開企業開闢的技能提升通道,讓我們有機會成長。”談起過往13年的工作經歷,浙江萬得凱流體設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師兼高級工程師李傳芝十分感慨。

  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近年來,製造業大省浙江以省域技能型社會建設為引領,通過構建“産才”深度融合的技能培育體系,打造“職工增技-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技能創富模式,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技能生態,為解決“有人沒活幹”問題提供了改革思路和整體方案。

  截至2024年6月底,浙江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291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39.6萬人,技能人才佔從業人員比例達33.2%,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比例達34.1%。據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23年企業薪酬調查數據,2023年全省技能人才平均工資為79510元,同比增長7.6%,高於同期全省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幅。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浙江多地採訪發現,浙江從技能培育入手,引導企業建立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才職業發展互相轉換的通道;以技提薪,讓“打工者”變“合夥人”;通過星級評定讓技能人才受優待、得榮譽,在之江大地,越來越多投身製造業的年輕人既有“面子”又有“裏子”。

浙江台州第一技師學院訂單班學生在利歐集團浙江泵業有限公司開展工學交替(資料照片) 金華標攝

  拓寬技能人才上升空間

  技能培育,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首要條件,也是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保障。省域技能型社會建設,有利於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快從“好就業”轉向“就好業”,吸引廣大青年主動選擇職業教育。

  8月10日,浙江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工程實踐中心,機電專業學生陶廷友正刻苦磨煉“通用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技能。經過反復操作訓練,機械裝調、電氣線路安裝和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等工序在他手中“一氣呵成”。

  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常務副院長王鐘寶介紹,依託市域內5萬多家五金製造類企業資源,學校把生産線建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增長技能本領。

  “我們的學生能操作、能設計、能創新、能協作,畢業時不少人被企業提前‘訂’走了。”王鐘寶説,近三年,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9.8%,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2.3%。學校培養的高級工佔學生總數的70%以上,每年為永康市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上千人。

  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職業能力建設處負責人&&,通過大力推進“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全省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率和對口就業率分別達到98.0%、88.6%。

  技能人才需要培養,也需要科學的評價和選拔。

  7月26日,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的公元股份有限公司精益實訓基地內坐滿了人,企業根據生産實際,組織開展裝配鉗工高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對52名職工進行理論和操作技能考核。

  “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自主權交到企業手中,可以幫助企業從員工培養、生涯設計、薪酬激勵和能力評價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將企業創新發展與技能人才成長更緊密結合起來。”台州市黃岩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嚴亞君説,黃岩區自2020年起開展企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試點工作,目前全區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備案企業數達86家,累計評定技能人才1.35萬名。

  為打通技工院校與高職院校的雙培養通道,2022年&&的《台州市職技融通改革實施方案》,支持高職院校與技工院校之間開展學分互認試點,完成規定學分的學生,可取得相應學歷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

  “職技融通改革有利於培養兼有技能證書和學歷證書的技能人才,讓他們在求職和薪酬分配中更具優勢。”台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魯才強説。

  此外,寧波等地還積極深化職稱制度與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雙向貫通,探索“技師+工程師”培養模式,以企業急需緊缺為導向培養評價技術技能複合型人才。

  “以技提薪”技高者多得

  技能提升如何轉變為實際增收?圍繞省域技能型社會建設,浙江開展技術工人“以技提薪”和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要約行動,推動技能人才加快跨入中等收入行列,助力廣大青年走技能致富之路。

  以技提薪,讓技高者多得。“技能創富,讓産業工人幸福快樂地工作。”走進傑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能看到LED顯示屏上醒目的宣傳語。

  作為一家生産製造智能縫紉機的企業,公司自2022年起逐步形成“技能等級+股權分紅”的薪酬激勵制度,以“技高者多得”的思路提升一線工人的整體收入。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吳敏輝介紹,公司根據管理崗、技術崗等將職業發展通道分為三大序列70余個職類,普通技工可以向高級工、技師、工程師、首席專家不斷晉級,職級的晉陞不僅可以帶來待遇的提升,還可跨&&向管理崗轉型。

  “得益於‘增技增收’改革舉措,公司高技能人才佔比從2020年的10%增長到現在的54%。技術工人平均年薪從2020年的8萬元增長到現在的13萬元。”吳敏輝説,在“增技增收”導向下,技術工人給公司提出3200多條實用性工藝改善建議,為公司節約成本1300多萬元,幫公司提高生産效率25%。

  股權激勵,讓“打工者”變“合夥人”。每天晚飯後,李傳芝都會習慣性地打開手機查看公司股價情況,因為股價波動與她的收入息息相關。

  “2019年,公司對我這樣的技術骨幹,人均配股3萬份。2019年至2022年,我總共拿到3萬多元股票分紅,相當於每年增加1萬多元收入。”李傳芝説。

  自台州市2022年&&《上市公司技術工人股權激勵改革方案(試行)》以來,共有13家上市企業通過授予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員工持股計劃以及虛擬股等,1013名技術工人享受到股權激勵的紅利,佔股權激勵總人數的37.8%。

  憑證貸款,讓技能更有含金量。2023年9月,憑藉自己的高級焊工技能證書,從河北省到浙江寧波創業的張振嶺獲得了銀行80萬元的純信用貸款,解了燃眉之急。“我經營一家零部件廠,隨着業務量增加,公司流動資金緊缺,如果沒有這筆貸款,廠子説不定就黃了。”張振嶺説。

  2024年,浙江創新推出“技能共富貸”系列金融産品,為技能人才、技能創富型企業、技能共富産業等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根據貸款者的技能稱號對應不同的貸款額度和利率優惠政策,破解技能人才和技能創富型企業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等問題。

  截至今年6月底,“技能共富貸”已累計發放貸款853.9億元,其中30.1萬名技能人才貸款708.6億元,在支持技能人才創新創業的同時,提升了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和獲得感。

  讓工匠站上C位

  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良好社會氛圍,需要培育“匯入”生活、“融入”日常的技能文化。

  優化制度供給,讓企業積極主動參與。技術工人的待遇提升,意味着企業將更多資源和收益向這一群體傾斜。如何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讓政策倡導變為企業可持續的自發行為?浙江的解題思路,是對“技工友好型”企業開展差異化激勵,提升企業參與的內生動力。

  以台州市為例,2022年當地創新推出《台州市技能創富型企業激勵辦法(試行)》,把企業技術工人的比例和薪資待遇等情況與企業用地、用能、畝均評價、技改補貼等相挂鉤,用真金白銀和實實在在的福利補貼企業的人力支出成本。

  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台州全市有45家技能創富型企業獲得“畝均論英雄”加分獎勵,政府累計向75家技能創富型企業發放技改補助2.2億元,發放工匠培育激勵獎補528.5萬元。

  培優社會生態,讓工匠站上“C”位。浙江全省共有16.05萬名高技能人才納入各地人才分類目錄,按規定享受住房、戶籍、子女入學、醫療、就業創業扶持等優惠政策;在“兩代表一委員”提名中優先推薦技能人才;&&《浙江省就業促進條例》,明確技工院校中級工班、高級工班、技師班(預備技師班)的畢業生,分別視同中專、大專、本科學歷畢業生……通過優化技能人才服務保障、樹立技能價值激勵導向,逐步形成技能人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得實惠、社會上有地位”的良好生態,讓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年切實感受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

  此外,台州創新開展“台州技工”星級評價激勵,將高技能人才列入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同享有關政策待遇,不斷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

  “以前大家印象中,做技術工人不是有面子的事。現在全社會對技術工人越來越重視,讓我們的職業自豪感越來越強。我感受很深:獲評‘五星’後,不僅到全市國有景區旅游免門票,坐公交也免費,獲得感和榮譽感滿滿。”台州市五星級技工張華坦言。

  營造社會氛圍,建設技能型社會基本單元。為建設“可知、可感、可及”的技能型社會,浙江大力打造“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讓技工感受到技能培訓就在身邊。溫州市今年3月成立“溫州技能夜校”,深度聯動各類院校、機構、企業、基層站點,廣泛構建線下培訓應用場景、線上工匠在線學堂,為企業及各類勞動者就近提供便捷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

  同時,浙江依託各類生産生活場景,打造了一批技能型鄉村、技能型企業、技能型園區、技能型小鎮等技能型社會基本單元,讓“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負責人&&,下一步,浙江將持續完善技能培育、技能創富、技能生態三大體系,全面加強高素養勞動者隊伍建設,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示範引領性的省域技能型社會,讓技能成才、技能創富成為彰顯浙江共富特色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