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拉動經濟的幻象

2024-08-26 10:48:13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5期

 

 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家藥店空蕩蕩的貨架(2022 年1 月 9 日攝)新華社 / 路透

消費拉動美國經濟的實質是,數十年來,美國經濟對服務消費而非商品消費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服務消費增長的核心內容是“價格升級”,財富被源源不斷地輸送給特定利益集團

美國的均次住院費用是1.8萬美元,遠超經合組織國家平均6200美元的水平,醫院是推高美國醫療費用的罪魁禍首

醫療服務行業以不斷增加創新技術、創新藥供給等方式來變相提高服務價格,同時創造了支出法下的“消費繁榮”和收入法下的利潤攀升

1981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增長了24.8倍,同期的財政收入、支出增幅分別為7.4倍、9.1倍。2023財年,美國各級政府用於醫療轉移支付的開支總額為2.59萬億美元,佔當年度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7.8%。這表明,美國政府作為醫療支出最大的單一支付方,一直在向高價醫療行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利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曹筱凡

  

  美國經濟陰晴牽動着全世界的神經。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美國實際GDP同比增長2.5%,其中個人消費支出拉動實際GDP增長1.5個百分點,雖較2022年有所回落,但仍是重要引擎。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二戰後的美國經濟是由個人消費支撐起來的,個人消費支出增加是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將美國各個時期GDP的增量分解來看,二戰後個人消費佔美國GDP的比重也確實越來越高。

  然而,消費增長這件“金縷衣”的內裏,既有美國GDP重復計算項類和核算過程中因價格效應産生的虛增消費,也有利益集團和政府聯手推動的服務業“價格升級”,更有特朗普和拜登兩屆政府“直升機撒錢式”發放補貼催生的美國消費的虛假繁榮。

  如今,隨着“美國救助計劃”的結束,美國消費市場的底牌開始暴露——消費需求增長放緩,消費者信心下降,信用卡違約率上升……消費增長的表象之下,美國普通人對物價高企、收不抵支的悲觀與政府部門對經濟數據的吹噓形成了強烈反差。

  “消費增長”的“明牌”與“暗牌”

  疫情過後,美國個人消費一度強勁增長,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主要驅動力。2023年見證了美國民眾消費心態的變化——開始放棄長期計劃而熱衷於報復性的短期消費,餐飲、酒店、旅游等體驗性消費火爆。

  “去花錢吧,就像沒有明天一樣”的心態,從美國流行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中可見一斑。2023年,泰勒的“時代之旅”巡演在美國的20個城市舉辦了數十場,場場爆滿,所到之處消費數據都很強勁。在線調查&&QuestionPro的調查顯示,看泰勒演唱會的觀眾平均每場花費1300美元。美聯儲估算,此次巡演將在美國帶來總計46億美元的消費支出。

  去年的“黑色星期五”,美國當日網購額較之前一年增加7.5%,一天之內消費金額達創紀錄的98億美元。亞馬遜&&,“黑色星期五”當天平均每秒銷售1000樣商品。

  2023年美國消費市場上升有多種因素支撐。一是疫情期間三輪財政刺激投放,疊加失業補助持續發放,讓美國家庭部門積累了約2.5萬億美元的“超額儲蓄”,消費傾向處於高位;二是疫情後勞動力短缺,支撐了較高工資增速和個人收入增速;三是個人所得稅下降,可支配收入增加。這些都是近年來美國消費繁榮的“明牌”。

  長期來看,美國消費總量增長的背後還有一張GDP重復計算的“暗牌”。

  美國GDP統計採用收入法和支出法兩套模式進行核算。收入法統計家庭、企業和政府的生産性收入;支出法統計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者産值。支出法將實際支付的消費和按市價折算的無支付消費兩項都計入了GDP——將後者納入統計便造成了消費虛增。

  在支出法下,美國商務部對自有住房的市價租金、政府代付醫療支出、公益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和公益組織提供的其他服務等進行了重復計算。

  購房者在購買房屋時已經支付了房款,購房消費已被計入了GDP,但在支出法下,又要核算住這套房子按照市價每月需支付多少租金——雖然並沒有實際支付,卻被視為消費支出計入了GDP。

  免費醫療和其他相關服務,對應的機構成本已經算作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的支出納入了GDP,而個人免費享受時,又作為無支付消費再次計入GDP,這又形成了重復計算。

  類似的重復計算,使美國消費虛增且愈演愈烈。2007年美國虛增消費2.45萬億美元,2022年達到了3.09萬億美元。

  此外,支出法核算中還有2.68萬億美元的價格效應支出,包括二手車交易差價、醫藥與各類醫療支出、軟體支出等。

  統計顯示,2007~2022年的美國家庭消費增量中,虛增消費增加了6412億美元,價格效應增加了1.055萬億美元,兩者合計佔了家庭消費增量的33.42%。

  “消費升級”還是“價格升級”

  多年來,美國努力構建的一種敘事是,消費支撐了美國經濟發展,造就了一大批世界聞名的跨國公司,美國以消費而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需求側模式”是全球範本。

  而消費拉動美國經濟的實質是,數十年來,美國經濟對服務消費而非商品消費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服務消費增長的核心內容是“價格升級”,財富被源源不斷地輸送給特定利益集團。

  1953年以來,個人消費對美國GDP增長的拉動率持續高於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70%。其消費結構也經歷了從商品到服務、從非耐用品到耐用品的升級。其中,服務消費佔比在1970年首次超過商品消費佔比,此後差距持續拉大,到2018年前者已是後者的兩倍。近年來,服務消費已佔個人消費的70%左右。

  疫情爆發至今,美國個人消費經歷了大幅下跌、強勁反彈和高位回落三個階段,其中,服務消費規模上仍與疫情前持平,但目前已成為拉動美國個人消費增長的主要引擎。

  細查包括住房及公共服務、醫療保健、金融保險、住宿餐飲、交通、娛樂等在內的服務消費,會發現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醫療保健服務佔美國個人服務消費的比重已經從二戰時的不足3%,增長至15%以上,與住房及公共服務消費並列為服務消費佔比最高的兩項。疫情爆發至今,醫療消費佔比已過了峰值,但依然佔據個人消費支出相當大的比例。

  多年來,美國醫療消費無論是規模還是GDP佔比都位列全球第一,且醫療消費價格之高飽受詬病。經合組織的報告顯示,美國的醫療價格水平比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高出43%。投資家沃倫·巴菲特曾將高額醫療支出稱為美國經濟的“絳蟲”,它掏空了美國人的身體和財富。

  在美國的整體醫療費用中,醫院、醫療服務和處方藥是開支的三個重頭。

  醫院佔整體醫療消費的32%。美國的均次住院費用是1.8萬美元,遠超經合組織國家平均6200美元的水平,可以説醫院是推高美國醫療費用的罪魁禍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在《美國的經濟問題》一書中回顧自己在美國做髖關節手術的經歷時寫道:“雙人間病房一天的費用超過了1萬美元。當然這病房很大,有浴缸,並可以欣賞到紐約一條河流的美麗景色。”

  導致美國醫院費用高昂有兩大原因:一是醫院行業是美國的一個強勢利益集團,擁有強大的政府游説能力,總能成功瓦解各種試圖控制醫院費用的政策努力;二是各种先進儀器設備、耗材、檢查手段和治療技術率先在美國醫院投入使用,給醫院帶來了“溢價”。

  醫療服務行業以不斷增加創新技術、創新藥供給等方式來變相提高服務價格,同時創造了支出法下的“消費繁榮”和收入法下的利潤攀升。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2023年10月的研究表明,在醫療領域,至少18%的人均實際支出增長是由醫療行業的創新驅動的。

  目前,美國市場的藥品銷售額約佔全球藥品市場的44%,創新藥、品牌藥在美國的售價高出經合組織其他國家少則1倍,多則7~8倍。比如,全球銷量最大的藥品、輝瑞公司研發生産的降脂藥立普妥(lipitor),在美國的平均售價是英法等國的3倍左右。美國醫療保健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處方藥開支數額高且逐年遞增。2022年,美國零售處方藥支出增長8.4%,達到4059億美元,增速明顯快於2021年的6.8%。

  安格斯·迪頓指出,美國醫療價格高漲成了醫療行業造富推手。“醫療行業的企業家從幫助人們修復身體變成了摧毀人們的錢包,從治理與保障人們健康變成了致力於追求財富。”

  隨着“價格升級”和個人醫療消費日益增多,美國醫療行業的利潤實現了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醫療行業企業稅前利潤達到了1998年的11.5倍,而同期各行業均值為4.7倍。

  另有數據顯示,1981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用於醫療的開支增長了24.8倍,同期的財政收入、支出增幅分別為7.4倍、9.1倍。2023財年,美國各級政府用於醫療轉移支付的開支總額為2.59萬億美元,佔當年度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7.8%。這表明,美國政府作為醫療支出最大的單一支付方,一直在向高價醫療行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利益。

  關於消費的“兩升兩降”

  在消費拉動經濟的美式繁榮之下,民眾的生活感受卻與政府發布的數據出現了錯位。近年來,關於消費的“兩升兩降”——物價走高蠶食購買力、信用卡違約率持續升高、勞動力市場降溫、工資增幅下降——已開始令美國消費者對個人財務狀況日益悲觀。

  受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中斷、疫情期間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俄烏衝突,以及加徵關稅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美國通脹率持續居高不下。當前,即使通脹率已從高點回落,與疫情之前相比累計漲幅仍接近20%,民眾的實際感受是物價水平依然很高。有數據顯示,與拜登上任前相比,美國家庭每年在同樣的商品和服務上要多花1.7萬美元。美國家庭在住房、汽車和其他必需品上的開支增加了一倍,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高昂花費同樣令普通人叫苦不迭。

  隨着美國政府疫情補貼的結束,許多美國人已經耗盡疫情期間累積的“超額儲蓄”,信用卡違約率開始持續升高。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顯示,疫情結束後,受補貼取消和物價上漲的影響,2024年一季度逾期30天信用卡違約率和逾期90天信用卡違約率分別為8.93%和6.86%,創2011年二季度和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新高。

  勞動力市場則在降溫。最新數據顯示,過去幾個月的平均就業增幅放緩至2021年初以來的最低水平。截至2024年7月,美國失業率已連續四個月上升,達到2021年末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7月新增非農就業人口為11.4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的17.5萬人。

  同步降溫的還有工資增幅。美國2024年一季度薪資漲幅不及預測值的一半。美國費城聯邦儲備銀行消費者金融研究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擔心未來7至12個月的收支平衡。

  這些負面因素令消費者信心降至低位。密歇根大學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八個月以來的低點。近一半的消費者&&,高物價正在降低他們的生活水平。當月,另一個衡量美國消費景氣狀況的重要指標諮商會消費者信心指數數值為95.7,預期值為97.2,前值為98.7,預示着消費者在削減非必需消費,在持續通脹的背景下,人們對經濟的看法更加悲觀。

  與消費者信心下降密切相關的是消費走弱信號頻現。

  修正後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較上一季度明顯放緩。

  美聯儲發布的7月份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低收入人群通過只買必需品、減少消費和尋找價格替代來減少開支。麥肯錫的調查報告也佐證了這一判斷——出於對高物價下個人財務狀況的擔憂,除食品和服裝繼續維持消費勢頭外,美國消費者削減了其他領域的支出,並開始了消費降級:減少購買數量,尋找更好的價格,或者推遲購買。

  近期,亞馬遜宣布即將推出“低價商店”新板塊,專門提供低價的時尚及生活用品。

  在所謂的“消費繁榮”幻象之下,美國民眾實際上是在消費降級,這是任何數字游戲和GDP算法都掩蓋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