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嚴打暴力騷亂

2024-08-20 16:01:58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4期

  

騷亂爆發後,英國政府將其定義為威脅巨大的惡性事件,首相斯塔默稱其為“極右翼暴行”,並在多地部署警力隨時準備應對潛在暴力事件

英國加大人力和技術手段投入,加強對騷亂暴力分子的識別和抓捕能力——宣布在警察系統內成立一個打擊暴力騷亂者的特別小組,允許其運用具有面部識別技術的攝像頭來進行確定和鑒別

有英國媒體指出,此次騷亂再一次表明網上虛假信息是一個“明顯而現實的危險”,而英國有關社會組織也紛紛呼籲政府加大整治力度

英國政府將加強網上言論監管作為下一步抑制暴力騷亂源頭的重點。斯塔默&&,反對社交網絡“採取不負責任的行為”,煽動暴力和傳播虛假信息

此輪騷亂或許可以在公共秩序和法律層面通過多方施策而逐步平息,但其背後的難民移民問題、文化和宗教衝突等根源性問題卻無力得以解決

  文 | 董一凡

  英國英格蘭西北部默西賽德郡紹斯波特鎮7月29日發生一起持刀襲擊事件,造成參加舞蹈課的三名女童死亡。事件發生後,倫敦、利物浦、布裏斯托爾、赫爾、曼徹斯特等多個大中城市發生抗議活動,並迅速轉為暴力騷亂事件,出現襲擊難民收容酒店、清真寺,對商店打砸搶燒,襲擊警察、燒燬警車等惡劣行徑。

  這一自2011年以來英國最嚴重的全國性暴力騷亂,反映了英國多年來的社會和政治環境極端撕裂,已經成為新上&不足一月的工黨政府所面臨的最嚴峻和緊迫的挑戰。

  重拳打擊“極右翼暴行”

  騷亂爆發後,英國政府將其定義為威脅巨大的惡性事件,首相斯塔默稱其為“極右翼暴行”,並在多地部署警力隨時準備應對潛在暴力事件。

  8月5日,英國內閣舉行應對國內外重大安全問題的“眼鏡蛇”緊急會議,即內閣辦公室情況通報A室啟動運作,英國內閣成員和軍方、警方、情報部門首腦共同會商如何應對和處置突發危機。內閣辦公室情況通報A室由英國內閣成員和軍警情首腦組成,擁有停止議會等權力,專門負責處理與國家安全有關的特別重大事宜。

  斯塔默在會後&&,英國將通過組建一支由專業警察構成的“常備軍”來增強警力,同時加強對肇事者刑事司法追責,使騷亂參與者受到法律“全面制裁”。首相府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説,英國法院可根據需要延長開庭時間,以確保騷亂參與者盡快受到法律制裁。

  8月6日,英國內閣再次召開“眼鏡蛇”緊急會議,準備制定一攬子計劃來應對持續發酵的騷亂。

  從警力方面看,英國司法部國務大臣海迪·亞歷山大6日&&,政府已徵召了6000名專業警察應對暴力活動。6000名警察的規模大約可應對30場集會的維穩工作。警方尤其關注晚八點左右的突發情況處理能力,同時也加大了逮捕力度。截至9日,英國已有近600人因騷亂被捕。英國全國範圍內對嫌疑人的調查行動也將持續數月時間。英國國家警察局長理事會主席加文·斯蒂芬斯&&,隨着更多肇事者被警方識別,被捕人數還會繼續上升。

  從執法力量上看,英國加大人力和技術手段投入,加強對騷亂暴力分子的識別和抓捕能力——宣布在警察系統內成立一個打擊暴力騷亂者的特別小組,允許其運用具有面部識別技術的攝像頭來進行確定和鑒別。

  警方&&,將“仔細檢查大量圖片、視頻以及攝像頭資料”來“找到參與暴力的人”,同時鼓勵民眾向警方提供暴力線索和信息。

  據英國《衛報》報道稱,英國警方將運用無人機、視頻識別技術等辨認嫌疑人,甚至在嫌疑人佩戴面罩時依然能夠將其認出。在定罪起訴環節,英國政府計劃增派100名檢察官來加快起訴流程。

  在司法方面,英國多年來雖然一直存在司法資源遠遠無法滿足起訴辦理需求、案件嚴重積壓的問題,但律師和檢察官出身的斯塔默卻希望在應對惡性問題上能夠“特事特辦”、提升效率。斯塔默在2011年英國大規模騷亂期間擔任總檢察長,曾通過“常設執法安排”來加速逮捕嫌疑人、羈押候審及定罪的一整套流程。截至9日,英國已有150多人出庭受審,50多人已被宣判或在等待宣判。

  此外,英國一些官員也主張從嚴、從重打擊騷亂肇事者,如內政大臣等多人呼籲應以“恐怖主義罪”對嫌疑人進行起訴。而在羈押方面,海迪·亞歷山大&&,政府已經準備了可容納500人的監獄空間。

在英國倫敦,一名示威者與警察對峙(2024 年 7 月 31 日攝)   新華社 / 美聯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

  此次英國騷亂持續發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社交媒體特別是一些網紅、“大V”推波助瀾。

  此次騷亂轉化為燎原之勢的最大傳導因素,是部分極右翼分子在社交媒體上盛傳有關兇手身份的虛假信息,即該人是“2023年抵達的穆斯林難民”,從而點燃了英國民眾中的反移民和反伊斯蘭群體的不滿情緒,也導致暴力分子對清真寺、難民安置酒店等密集攻擊。儘管英國當局做出了澄清,兇手出生於英國威爾士首府卡迪夫、父母來自盧旺達,但在互聯網上各類謠言依然氾濫。對此,有英國媒體指出,此次騷亂再一次表明網上虛假信息是一個“明顯而現實的危險”,而英國有關社會組織也紛紛呼籲政府加大整治力度。

  同時,社交媒體上普遍出現反移民、反伊斯蘭相關話題的密集討論。一些政治網紅如極右翼人物湯米·魯賓遜、改革英國黨黨首奈傑爾·法拉奇等頻繁發表煽動性言論,而極右翼組織英國防衛聯盟則是在網上煽動仇外情緒最激進的群體之一。在網上散播移民律師名單也對維護移民利益的人士構成人身安全威脅。

  極右翼分子還通過社交網絡進行群體活動的組織和串聯,並且公然在網上發布預告,比如即時通信應用程序“電報”有專門反移民頻道討論集會信息。

  此外,一些社交媒體運營方也對傳播虛假錯誤信息和極端言論默許甚至是縱容,相關算法更是助長了虛假消息“病毒式傳播”。英國巴斯大學副教授布朗&&,一些社交媒體&&對極右翼活動者賬號疏於審核管理,造成錯誤信息和仇恨言論“前所未有的傳播”。對此,英國監管機構已向這些社交媒體&&發出緊急警告,要求它們“立即採取行動”,處理英國網絡上涉及“煽動仇恨”或“挑起暴力”的內容。英國政府官員還會見了臉書母公司“元”和X&&等社交媒體公司代表,敦促他們與英國政府合作,阻止煽動種族仇恨和暴力活動的信息傳播。

  英國政府將加強網上言論監管作為下一步抑制暴力騷亂源頭的重點。斯塔默&&,反對社交網絡“採取不負責任的行為”,煽動暴力和傳播虛假信息。

  首先,英國加強了對借助社交媒體煽動對抗、傳播虛假信息的懲戒力度。首起被判入獄案件將兩名違法者分別判處38個月和20個月監禁。

  其次,英國政府謀劃加強社交媒體管控,考慮審查《在線安全法案》,允許英國網絡監管機構強化對某些“合法但有害”內容(如虛假信息)加大管制和懲戒力度。《在線安全法案》於2023年10月獲批正式成為法律,該法案規定,科技企業在預防和迅速刪除恐怖主義等非法內容方面應承擔法律責任。

  撕裂難治愈

  此次英國暴力騷亂的直接誘因雖然是一起殺害兒童的極端暴力事件,以及極右翼分子借機的推波助瀾,但其背後反映了多年來英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矛盾和積怨的集中爆發,亦折射了當今英國政界、各階層民眾在移民、宗教、社會安全等諸多議題上立場的極端對立和撕裂。

  面對這些嚴峻挑戰,打着“改變”旗號上&的工黨新政府雖將更多精力轉向國內事務以期緩解內部矛盾,但要解決諸多結構性問題卻頗為艱難。

  難民和移民問題仍將持續成為英國社會的潰瘍。多年以來,英國部分中下層民眾對於難民和移民涌入的不滿和戒備情緒,一直給政治討論和社會輿論帶來動蕩和紛爭。包括保守黨疑歐派在內的英國右翼和民粹勢力,將民眾控制非法移民的訴求與歐盟相&&,最終憑藉一些無法兌現的承諾煽動2016年公投“脫歐”。然而,英國非法移民問題並未因“脫歐”而緩解,甚至愈發嚴重,據英國內政部和國防部數據,截至6月底,今年已有超1.3萬名非法移民穿越英吉利海峽來到英國,創4年來新高。

  在此背景下,英國民眾看到的是“脫歐”後難民和移民挑戰愈發增大,以及英國政府種種應對舉措的疲弱無力。民眾對難民和移民、非白人和穆斯林群體的敵意日益增強,給極右翼思想和政治勢力膨脹提供了土壤。

  英國在其獨特政黨政治結構下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反移民民粹政黨,但英國防衛聯盟等非政黨極右組織卻利用輿論煽動暴力活動不斷搶抓眼球。右翼立場的保守黨內部也出現越來越多的極右翼民粹分子。曾力主“脫歐”的改革英國黨黨首法拉奇在後“脫歐”時代則搖身一變,借反移民等民粹議題博取政治資源。

  面對英國社會和政治因難民和移民問題而引發的種種衝突和混亂,工黨雖在議會擁有超強的席位優勢,卻沒有足夠的財政資源和治本之策來提出及推進一項立竿見影且不受國內外爭議影響的移民控制政策。雖然斯塔默已經宣布廢棄保守黨政府提出的不具現實可操作性的“盧旺達計劃”,但未來其政府仍可能在移民問題上因突發事件而遭遇保守黨乃至極右輿論的口誅筆伐,成為其執政支持率的重大雷點。

  在各派政治力量不斷鬥爭與博弈的當下,英國政治光譜之間、族群之間乃至階層之間鬥爭和博弈的方式卻日漸激化和暴力化,並産生了對立和分歧螺旋式上升的結果。英國工黨政府難以切斷社會和政治環境中割裂與相互對抗的螺旋和循環。

  在此次騷亂中,英國各地的反種族主義和反極端主義示威不斷舉行,在其聲音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出現極端化,引發了極右和反極右的暴力衝突。與此同時,諸多中左翼政客也打着“反極端”的口號發出一些駭人言論,比如工黨議員瑞奇·琼斯在近期的左翼集會上公開宣稱“應該將極右翼分子割喉”,遭到工黨方面給予的停職處罰。法拉奇等極右翼政客亦借機進一步煽動仇恨與對立。

  此輪騷亂或許可以在公共秩序和法律層面通過多方施策而逐步平息,但其背後的難民移民問題、文化和宗教衝突等根源性問題卻無力得以解決。在英國當前經濟低迷、社會不滿情緒加劇的背景下,極端暴力行為很可能再次成為一些人宣泄情緒的危險管道,英倫三島也很可能再一次被點燃。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