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無形良田”

2024-08-20 15:58:02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4期

  

靠着前置的大數據監測和高效的5G農機,鄒泰暉避開了可能的糧食損耗風險

採用科學儲糧倉,農戶儲糧損失率可由原來的8%~10%下降到1.5%以內

隨着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涌現,大多數農民不用自己操心糧食産後環節,而是直接交由各地的糧食産後服務中心進行清理、加工,通過集約化服務實現減損增效

把傳統人工操控改為智能把控,把“粗碾粗拋”改為“輕碾冷拋”,每加工100斤稻穀比以前多産出4斤大米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熊家林

  驕陽當頭的晌午,江西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的農機手們大多去休息了。而在滾滾的金色稻浪裏,仍能見到收割機忙碌地來回穿梭,駕駛艙裏並沒有駕駛員——這是一台搭載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無人收割機。

  依靠衛星精準導航和田間農機勤懇工作,大田農社的1萬多畝農田在一週內就完成了收割作業。

  “無人收割機不僅效率高,而且作業路線更精準、株距更整齊,這樣能降低糧食損耗。”大田農社負責人鄒泰暉説,農社在田裏設置了37個智慧農情監測站和5G基站,既能監測田間溫度、濕度、光照、風速等數據信息,研判最佳收割時期,又能輔助無人農機設定路線參數。得益於這一整套物聯網設備,無人收割機每天能收割七八十畝水稻,而靠人工每天只能收割一兩畝。

  結束收割後,當地迎來颱風和降雨。看著顆粒歸倉的稻穀,鄒泰暉松了一口氣。如果收割不及時又遭遇極端天氣,水稻很可能倒伏減産,被雨水淋濕的稻穀未及時處理甚至會漚黃、霉變。靠着前置的大數據監測和高效的5G農機,鄒泰暉避開了可能的糧食損耗風險。

  節糧減損,好似耕耘“無形良田”,有利於增加糧食有效供給,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中國農業産業發展報告2023》預計到2035年,通過科技進步、農技推廣、全民節糧減損行動等措施,糧食收穫、儲藏、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將分別減少1~3個百分點,共可減損超過千億斤。這相當於2023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的7%。

  在南方“雙搶”時節,《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農業大省江西的節糧減損一線走訪,從糧食收穫、倉儲、加工等環節,從數字賦能設備減損、提升農技減損、優化組織減損等角度,探究贛鄱糧倉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的秘訣。

在江西省南昌縣大田農社,無人駕駛收割機正在收割成熟的水稻(資料照片) 萬象攝 / 本刊

  衛星導航 精準收割

  近年來,全國各地“新農人”想方設法向科技要産能、靠科技減損耗。收割環節中的“5G+北斗”數字技術為糧食減損擴展了更大想象空間,不斷完善提升的農機性能也成為稻穀顆粒歸倉的有力保障。

  “機收損失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農民就能從1畝田中多收上來至少10斤水稻。”鷹潭市余江區馬荃鎮林溪村種糧大戶吳友發説,以前有的農機技術跟不上,收割水稻排出稻稈時會夾雜一些稻穀。如今隨着農機減損率提升,在收割環節的糧食浪費越來越少。

  在位於余江區的江西良田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數十台收割機排列整齊,正在進行最後的出場檢測。公司負責人邱文良説,他每年投入研發資金800余萬元,不斷提升農機性能,目前已獲得7項國家發明專利和6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從設計脫粒頂蓋,到優化脫粒滾筒,再到標準化開模零部件,公司生産農機的水稻機收損失率從近3%降到最低1%以下。

  余江區農糧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機推廣負責人彭書青説,使用減損新型農機,全區38萬畝農田一年能減少糧食損耗超百萬斤。

  各地廣泛開展的農機手技能比武和技術指導,也是節糧減損的重要助力。

  7月中旬,南昌市進賢縣舉辦2024年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近20位參賽選手在安全意識及操作熟練度、作業效率、作業質量等三個方面進行較量;吉安市泰和縣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和機收損失監測調查活動,覆蓋全縣所有鄉鎮的21個監測點平均機收損失率為1.68%。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組織93個服務指導組,深入全部涉農縣(市、區)蹲點服務。

  “相同條件下,技術好的農機手能比技術差的農機手每畝多收割30斤穀子。”吉安市吉安縣種糧大戶羅昭明説,割&的高低、轉彎的角度等,都很依賴農機手的熟練度和判斷力。通過有效培訓和反復練習,駕駛農機的“好手”能讓機收損失率進一步下降。

  近年來,我國各地農業系統堅持“減損就是增産”的理念,緊抓收穫機械保障和機手操作規範這兩個關鍵,取得積極成效。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小麥、水稻、玉米平均機收損失率分別降至1%、2%、2.2%。

  糧食住上“空調房”

  “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中央儲備糧南昌直屬庫有限公司大門正對面,寫着這樣一行大字。

  公司副總經理聶煌帶記者來到一個剛完成升級、正準備裝糧的倉房。倉頂和倉內墻都貼着厚厚的隔熱板,地面由基底層、防水層、氣密層、隔熱層、耐磨層五層材質組成,這樣建成的倉房就像一個大冰櫃。

  聶煌介紹,這是為了讓倉房達到更好的氣密、隔熱效果。倉房裝滿糧食後,將使用氣調儲糧技術,使倉房內氮氣含量超過98%,以達到殺蟲抑霉效果。此外,倉房還有糧倉空調集中管控系統,內部最高溫度不超過20℃,平均溫度不超過17℃。糧食住上“空調房”,品質變化慢。糧食倉儲管理正向“保質保鮮、綠色優儲”的方向邁進。

  截至2023年底,我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近7億噸,全國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1.8億噸,氣調儲糧倉容4600多萬噸,糧食儲藏周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江西全省“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超80億元建設高標準糧倉,已建成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321.8萬噸,氮氣氣調儲糧倉容174.9萬噸,確保每個縣都有優質糧庫。

  面向儲糧比例佔我國糧食年産量40%~50%的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綠色倉儲同樣發揮着儲糧減損作用。

  江西宜春高安市灰埠鎮農民夏永生告訴記者,過去大夥用“土辦法”存糧,免不了蟲食鼠咬,糧食損耗較大。後來,當地推廣標準化儲糧裝置,並提供一定補貼,他家置辦了一個能存儲1000公斤稻穀的科學儲糧倉,能存放一家人的口糧,糧食損耗少。

  高安市農業幹部介紹,科學儲糧倉具有防潮、防霉、防蟲、防鼠和裝取糧方便等特點,能改變傳統儲糧的簡陋、散落、易損耗狀況。採用科學儲糧倉,農戶儲糧損失率可由原來的8%~10%下降到1.5%以內。

  精益加工 提升價值

  “曾經的曬場,如今已改建成休閒廣場,農民也不再‘搶馬路’了。”吉安市永新縣石橋鎮90後農民湯敏説,小時候,家裏每逢“雙搶”就要和村小組裏的80多戶村民“搶曬場”“搶馬路”曬穀子,還要防着雞鴨、老鼠、蟲子,擔心重物碾壓和突發降雨天氣。如今,縣裏有近20家烘乾廠,農民直接賣濕穀子,損耗小又省心。

  “以前烘乾的溫度需要人工控制,控制得不均勻會讓稻穀爆腰,出裂紋。現在用數字化智能控溫,稻穀損壞率降低了。”永新縣農民李富明説,露天晾曬出米率不足60%,而使用烘乾機的出米率超過65%。

  糧食加工環節減損,不止於烘乾。

  近年來,隨着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涌現,大多數農民不用自己操心糧食産後環節,而是直接交由各地的糧食産後服務中心進行清理、加工,通過集約化服務實現減損增效。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建成5500多家糧食産後服務中心,實現産糧大縣産後服務全覆蓋。

  隨着節糧減損行動的深入推進,農業生産加工理念升級、加工範圍拓展,進一步提升了減損成效。

  避免過度加工,可以有效降低出品率上的數量損失和營養流失形成的隱性損失。

  走進江西省一江秋糧油有限公司,最引人注目的是藍頂白墻的大米加工車間。車間裏的工人並不多,只見隨着智能化生産設備運轉,稻穀經過去殼、打磨、色選等工序,“變身”為一粒粒潔白晶瑩的大米。

  “傳統大米加工環節需經4次碾壓、4次拋光,而我們通過引進新設備技術,將加工環節壓縮至2次碾壓、2次拋光。”大米加工廠廠長尹水彬説,他們緊盯減損降耗,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把傳統人工操控改為智能把控,把“粗碾粗拋”改為“輕碾冷拋”,每加工100斤稻穀比以前多産出4斤大米。如今,僅在大米加工生産工藝方面,該公司就已有8個專利。

  充分挖掘副産品價值,可以更好實現“變廢為寶”。

  碎米,一度是糧食加工環節令人頭疼的副産品,往往被棄之不用。宜春市上高縣的江西金農米業集團有限公司則使其“站到C位”:在加工線上“走一遭”後,碎米被加工成大米蛋白粉、大米蛋白肽、大米澱粉等高附加值産品。2008年,金農米業從傳統大米加工轉向大米精深加工,與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的科研團隊合作建立實驗室和工廠,走上了産學研結合的創新之路。

  經過十多年持續研發投入,目前,江西金農米業集團有限公司每年可加工6萬多噸碎米,通過精加工製作成大米蛋白産品,附加值提高了30%。

  近年來,江西在糧食生産、存儲、運輸、加工等全鏈條各環節統籌發力推動糧食節約。僅在加工環節,2023年江西就有8個糧油加工環節減損增效案例入選全國典型案例,持續耕好、拓展“無形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