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社會救助破“四難”

2024-08-20 15:55:55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4期

  

以辦理低保為例,過去流程多達七項,規定30個工作日內辦結,群眾跑一圈下來,起碼需要個把月

多部門協同開展“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困難群眾申請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時可聯辦醫療救助、廉租住房保障資格認定等13項救助事項。自2023年10月“社會救助一件事”上線以來,累計實現聯辦事項8.8萬戶、58.6萬件次

大數據比對審驗提升了效率和安全,但“鐵腳板摸排”工作不能少,有助於基層工作人員與受助對象建立深度信任關係,讓社會救助既有精度更有“溫度”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桂林 吳燕霞 周文衝

  2024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國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6600多萬人,保障低保對象4044.9萬人,城市低保平均標準每人每月779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每人每月615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4.5%、7.7%。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近年來,我國基層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健全,覆蓋範圍持續擴大,救助渠道日益多樣,救助標準穩步提升,較好發揮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

  但傳統社會救助運行制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流程繁瑣、透明度不足、識別困難群眾不精準、救助資源分割分散四大難題,影響社會救助功能的有效發揮。

  針對這一情況,重慶市近年來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社會救助工作,以搭建“渝悅救助通”應用&&為抓手,重塑救助申請審核確認流程、健全困難群體動態監測和主動發現機制、一網整合多渠道救助資源,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效率、精準度和困難群眾的獲得感。

  受訪基層幹部認為,以數字化賦能社會救助工作,可重塑社會救助運行機制、健全動態監測識別體系,有效提升救助效能。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綜合賦能效應,在挖掘利用數據價值、整合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不透明、不方便、不精準、不集中”

  信息不透明是影響社會救助效果的難題之一。重慶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務中心主任陳顯明介紹,傳統模式的社會救助,申請人缺少公開渠道了解申請救助的辦理情況,往往只能向村居委會或街道辦事人員詢問,申請過程透明度不足,為個別工作人員違規操作或拖延辦理留下了空間,導致“人情保”“關係助”、冒領侵吞救助金等現象時有發生。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基層社會救助申請和審核程序繁瑣,需要層層申報審批、跑多次辦理。不方便則成為影響社會救助效果的難題之二。

  重慶市渝中區民政局低保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曹冰彬介紹,以辦理低保為例,過去流程多達七項,規定30個工作日內辦結,群眾跑一圈下來,起碼需要個把月。

  加之各類信息比對、核查手續繁瑣,一些申請人或其家庭成員因身體不便、在外地等情況,難以到鄉鎮(街道)當面簽署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查認定授權書,往往需要通過郵寄授權書等方式簽署,既不方便,其真實性也難以得到保證。

  此外,如何準確及時清退不符合救助條件的群眾,同時確保符合條件者能夠被及時識別,不浪費寶貴的救助資源,是社會救助領域的難題之三。

  “困難群眾人數和困難程度都是動態變化的,過去基層工作人員一般只能上門入戶了解情況,效率低、響應慢。”重慶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劉徵&&,有的群眾在申請救助時暫時達不到條件,信息沒有被錄入系統,一旦其出現困難情況,社會救助部門難以及時發現。

  難題之四,在於救助資源分割分散不集中。近幾年,政府各相關部門&&的救助項目和投入的救助資源越來越多,但信息和資源分散在不同部門,多頭分責,沒有形成有效聯動,導致一些需要集中資源綜合救助的困難群眾,得不到有效救助,有時又出現重復救助、多頭救助的情況。

  “不同部門的救助政策是條線管理,困難群眾申請救助要自己到各個部門辦理,民政方面的困難找民政窗口,教育方面的困難找教育窗口,實際操作中會出問題。”一名基層幹部&&,一方面,困難群眾可能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困難屬於哪個部門管理;另一方面,有些部門沒有在政務服務大廳開設窗口,困難群眾不清楚辦事地點和辦事流程。此外,不同部門對困難群眾的認定標準、認定範圍等方面存在差異,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

重慶基層工作人員開展救助通社區推廣活動(2023 年 8 月攝) 重慶市民政局供圖

  數字賦能讓群眾少跑路救助更精準

  “掃這裡的二維碼進入‘渝悅救助通’微信小程序、選擇申請救助類型、上傳身份證照片、簽署授權書……”今年1月,在重慶市綦江區古南街道綦齒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前來辦理臨時救助的社區居民蔣章義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很快就在手機上完成了申請。“我本身是低保戶,因為腎病治療花了不少錢,需要申請臨時救助。”蔣章義説:“以後足不出戶就能辦理補貼,方便了很多。”

  針對傳統社會救助運行的諸多難題,近年來,重慶市以民政部“救助通”試點為契機,依託數字重慶建設,積極探索以數字化賦能社會救助工作,搭建“渝悅救助通”數字&&,重塑社會救助運行機制、健全動態監測識別體系、開展“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有效提升了救助效能。

  陳顯明介紹,重慶通過“渝悅救助通”&&,構建起從申請、審核到驗證、監測全流程的“指尖操作系統”,由以往只能上班期間到辦事大廳窗口提交申請,變為隨時隨地都可線上申辦。

  同時,開通無差異幫辦代辦功能,通過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熱心群眾、網格員、基層民警等力量幫助不會使用電子設備的困難群眾,在“渝悅救助通”上代為申請救助。

  依託這一&&,構建起“進度可查詢、數據可溯源”的透明監管模式。重慶市民政局副局長許建華介紹,群眾提交申請後可通過移動端實時掌握救助事項辦理進度;主管部門對超時未辦結件納入督辦,每月通報救助平均辦結時長,有效遏制了超期限辦理、“吃拿卡要”“暗箱操作”等問題。同時對已獲得救助的對象定期掃臉識別進行生存狀況驗證,困難群眾不用每季度跑到鎮街報到驗證,避免了死亡、刑拘人員等虛報冒領救助金等現象。

  與此同時,動態監測預警功能能夠更加及時發現困難群眾。重慶渝中區13歲女孩琳琳家庭困難,作為低保對象被納入了監測範圍。2023年12月,當地街道通過重慶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收到琳琳的大病醫療預警,工作人員主動&&其父母為她申請了4000余元臨時救助,解決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警為基層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工作裝上了‘千里眼’。”劉徵介紹,提交救助申請的群眾即使被認定為暫不符合救助條件,其相關信息也會自動進入低收入人口數據庫,納入動態監測和社會救助對象的主動發現工作範圍。目前,重慶市已將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殘疾人“兩項補貼”人員、在冊救助對象、臨時救助對象、2年內退出保障對象和申請救助未通過人員等8類人員共計155萬人納入低收入人口監測範圍。

  針對困難群眾反映的多頭申請難題,重慶市也通過“渝悅救助通”把多部門救助事項整合為“一件事”,打破了救助資源分割的瓶頸。據了解,重慶市民政局已會同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市管理局、醫療保障局、農業農村委員會等部門協同開展“社會救助一件事”改革,困難群眾申請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時可聯辦醫療救助、廉租住房保障資格認定等13項救助事項。自2023年10月“社會救助一件事”上線以來,累計實現聯辦事項8.8萬戶、58.6萬件次。

  充分釋放數字化功效仍須多方協同

  數字化救助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的效率、精準度、透明度和系統性,與此同時,受訪基層幹部對數字賦能社會救助有更高的期待和展望。他們建議充分發揮數字化救助的綜合賦能效應,在挖掘利用數據價值、整合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進一步發力。

  ——推動數據協同、價值挖掘。受訪基層幹部認為,社會救助涉及多部門數據信息,當前數據共享交互的及時性、有效性、準確性還有待提高。此外,數據價值及其利用還不夠,在精準對接、數字監督和決策諮詢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強。

  建議更好整合信息數據,建立多維度困難群眾識別指標體系,圍繞健康、教育、就業創業、家庭結構、生活形態展開立體綜合評估,精準勾畫困難家庭畫像,形成多維困難群體需求數據庫,智能推送至職能部門進行救助幫扶。

  ——整合社會力量參與救助。許建華&&,傳統模式下,困難群體的發現、識別、資源匹配,需要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主要依賴政府投入。數字化&&建立後,為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社會救助提供了機制保障。下一步,將探索建立民政部門與慈善組織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機制,引導公益慈善、保險等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幫扶工作。

  ——更好統籌“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綦江區民政局救助科科長潘婭男認為,大數據比對審驗提升了效率和安全,但同時需要強化基層救助工作人員的線下作用,“鐵腳板摸排”工作不能少,有助於基層工作人員與受助對象建立深度信任關係,提高救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社會救助既有精度更有“溫度”。

  (應受訪者要求,琳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