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河梁追溯古國時代

2024-08-20 15:53:32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4期

  

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處在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大約為距今5800~5200年前後。牛河梁的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500~600年

從內蒙古、遼寧、河北的紅山文化考古發掘可以看出紅山文明呈現出自北向南逐步向中原地區遷徙演進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孫仁斌 王瑩 李明輝

  8月初,遼西山區草木蓊鬱,高天流雲。

  採訪車沿着起伏的山路,駛向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群的灌木和樟子松被甩在身後,越接近考古發掘地點,內心對文明的朝聖感愈發強烈:

  這裡,有國內發現的最早文明形態,五千年文明曙光由此升起;

  這裡,有中國最早的龍圖騰和禮制雛形;

  這裡,有紅山文化分佈的核心區,是“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2023年底,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的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500~600年。以牛河梁為代表的紅山文化,再度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

  紅山文化考古發掘有哪些新進展?牛河梁已發掘的遺址和出土文物中潛藏哪些文明密碼?還有哪些未解之謎等待叩問、探尋、解答?

  發現牛河梁:你從古國時代走來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落位於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凌源市(縣級市)、建平縣、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簡稱喀左縣)交界處,地處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

  在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第一地點女神廟附近,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正進行考古發掘。現場拉起警戒線,10多個探方、探溝大小不一,最深達到4米多。一些和地表土層顏色明顯不同的夯土成片顯露,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這是最新發現的九個&基。

  “&基相當於現代蓋房子的地基,我們在這裡發現了由9個&基組成的&基建築群,佔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厚度最深的約有4.6米。”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牛河梁遺址田野考古項目執行領隊郭明説,“如此大規模的建築址加上之前發現的女神廟,以及有着大量陶片的‘陶片窩’、有灶&和柱洞的建築址,共同佐證牛河梁的紅山社會存在一個較嚴密的社會組織結構,具有強大的動員和組織能力。”

  根據國家文物局此前發布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處在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大約為距今5800~5200年前後。

  “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文明形態。牛河梁的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把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五六百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賈笑冰説。

  當年組織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的我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曾指出,遼西地區是“中國文化總根係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係”,他&&:“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三種遺址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參觀者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內觀展(2024 年 8 月 3 日攝)   潘昱龍攝 / 本刊

  走近牛河梁:

  史前祭祀群裏的文明密碼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分佈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20世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世界性考古大發現,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遺址發現於1981年,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196件紅山時期的玉器,並有大量彩陶器、石器、積石冢等。

  朝陽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館長王軒龍介紹説,遺址以女神廟為中心,祭壇和積石冢環繞四週,是一處獨立於居住地之外的規模宏大的史前墓葬和宗教祭祀場所,是5000多年前紅山先民祭祀祖先和天地的所在。

  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位於牛河梁主梁頂部,海拔為671.3米,南與豬首山遙遙相望。這裡松林環繞,幽靜深邃,走進展示館,從二樓往下看,可以看到當年發掘的女神廟遺址。

  這座坐北朝南的紅山時期大型建築遺址,為半地穴式土木結構。當年的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其內部發現炭化木柱、木構建築構件等,墻壁上還有幾何圖案的彩繪壁畫。建築中有大小不一的女性形象雕塑和動物形雕塑。這些女性雕塑正是紅山人供奉的塑像,其中,一個高22.4厘米,面寬16.5厘米,相當於真人臉大小的女神面像引起考古人員的注意,這尊女神像為黃土質,有較大黏性,未經燒制。頭頂以上部分殘缺,額頂有箍飾,顏面出土時呈鮮紅色,唇部涂朱,嵌玉石為睛。

  蘇秉琦先生對女神頭像進行研究後認為,女神塑像是5500年前,我們的祖先模擬真人塑造的神像,是有名有姓的具體人物,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女神廟是紅山文化中最為耀眼的考古發現,也是迄今所知國內最早的廟宇遺址。

  “牛河梁的遺址和建築群,反映了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早期國家形態,是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文明起源的重要見證。”紅山文化專家、曾主持紅山文化發掘工作的郭大順説。

  在牛河梁高等級墓葬中,出土了隨葬的玉豬龍。專家認為,玉豬龍可能是將豬與熊的形象兼收並蓄,經過高度抽象化藝術處理而形成,成為紅山族群共同崇拜的偶像。這也成為中華民族早期龍圖騰崇拜的直接印證。

  蘇秉琦認為,玉豬龍所凝聚的龍文化符號,影響到後世甲骨文等多種形態的龍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雕龍,其原型也要追溯到紅山玉豬龍。

  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劉國祥認為,牛河梁遺址隨葬玉器種類和數量多寡及組合關係變化反映出墓葬的級差,這是目前能夠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玉禮制形態,對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及夏商周三代玉器均産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賈笑冰&&,從內蒙古、遼寧、河北的紅山文化考古發掘來看,從時間和地域上可以看出紅山文明呈現出自北向南逐步向中原地區遷徙演進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郭大順説:“考古發現證實了中華文明誕生後不曾間斷,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自北向南演進,展現出較為成熟的發展脈絡。”

  “紅山文化在與同時代周邊和遠程考古學文化的交往中,沒有發現相互征伐的現象,顯示出紅山文化的和平性。”賈笑冰認為,“以玉明禮、以玉比德的玉禮制和玉文化後來擴展至整個東亞地區,其源頭在紅山文化。”

潘昱龍攝 / 本刊

  叩問牛河梁:紅山還有待解之謎

  在遼西的廣袤土地上,牛河梁遺址見證着、訴説着五千多年的世事滄桑和文明嬗變。紅山文化,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華夏文明的源頭。隨着考古學家們的深入挖掘,越來越多謎題逐漸浮現,激發公眾對紅山文化的敬畏與神往。

  謎題一:紅山女神是女媧嗎?

  考古發掘有如探案,根據蛛絲馬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的三皇五帝時期,約為距今5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時期。遼西紅山文化恰好處於同一歷史時期。諸多史料記載,三皇中的伏羲氏、女媧氏曾游於東海,被稱為東夷始祖。而女媧氏與伏羲氏結為婚姻,後繼伏羲氏而王天下。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女神像會不會是女媧?

  專家認為,女媧在傳説中是創造人類的女神,這與紅山女神作為母系氏族祖先的形象有共通之處。此外,紅山女神的塑像特徵,如‌高顴骨和‌淺眼窩,與一些傳説、文獻中描述的女媧形象相符。雖然缺乏直接文字證據來確認兩者的&&,但歷史和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具有可能。

  謎題二:手握雙龜的老人身份是什麼?

  據統計,在目前發現的牛河梁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屍骨近百具,在第二地點、第五地點、第十六地點均有中心大墓。最吸引眼球的是第五地點中心大墓的一具頭枕玉璧、手握玉龜的老人遺骸。

  這處墓葬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頭向東,身邊有7件隨葬玉器,包括勾雲形玉佩、箍形玉、玉鐲、玉璧和玉龜等。

  郭大順認為,箍形玉是墓主人與神靈溝通的中介神器,是墓主人神權地位的象徵。勾雲形玉佩是證明墓主人生前權力顯赫的象徵。墓主人雙手各握一隻玉龜,這一般是具有王權的人才能使用的。五千年前,誰有如此尊貴的地位呢?

  謎題三:牛河梁遺址的鄰居在哪?

  現有考古發掘表明,牛河梁遺址是單獨祭祀之所。考古學家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如此巨大的祭祀場所,附近應當有相應的大型居住類遺址。但紅山文化遺址中至今未發現這樣的居住場所。

  2022年6月,在距離牛河梁遺址6.5公里的上朝陽溝遺址,考古工作人員在勘探大約10萬平方米的區域後,發現了27座“房址”,它們的平面近似“凸”字形,為直壁、平底的半地穴式房屋,建有長門道。

  郭明&&,有些陶片顯示這處遺址和居住有關,但由於未經全面考古發掘,目前還不能下定論認為是牛河梁遺址對應的居住類遺址。事實上,要找到一個和牛河梁遺址50多平方公里規模相匹配的居住區並非易事。“遼西地區土層淺,有可能當時有房子,這麼多年由於耕地或其他原因,不復存在或變得分散,發掘難度加大。”

  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如同一部未讀完的史詩,等待着人們溯歷史長河而上,不斷展開、持續深讀,觸摸文明脈動,探尋文明曙光,燭照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