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巾幗志 探索天地間
➤父母熏陶下,屬於航天人的榮耀點染了肖春的童年,她萌生了同樣投身航天事業的心願
➤肖春帶領團隊突破多項碳/碳複合材料研製關鍵技術,為以載人航天、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等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任務圓滿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撐
➤班組名稱“炭索”一方面指代碳/碳複合材料的技術研發,另一方面,激勵班組成員在工作中發揮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付瑞霞
“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羲和”逐日……中國航天捷報頻傳,邁向星辰大海。在中國建成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女航天工作者以巾幗之姿逐夢蒼穹。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308室主任肖春是其中一員。
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複合材料研製30年來,肖春帶領團隊突破多項材料研製關鍵技術,為以載人航天、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等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任務圓滿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撐。
傳承父輩追夢航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簡稱“航天四院”)成立於1962年,是我國歷史最久、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研究院。
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穩定性好、機動性強、準備周期短等特點,因此大國爭相研製,並對技術嚴加封鎖。發展航天固體動力事業,中國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業。
“航天四院為了國家固體動力事業的創立發展,多次搬遷,先後輾轉北京、四川、內蒙古、陜西多地。”肖春説。20世紀70年代,航天四院遷往陜西藍田。肖春父母都是航天四院職工,跟着單位多次搬遷,最終定居陜西。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唐代詩人王維描繪的藍田輞川田園風光,為那個年代熱火朝天的航天事業平添浪漫色彩。
肖春父母所在的航天四院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是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複合材料殼體、噴管的主要承制單位。1970年,該所第一批創業者進駐藍田河灣口,擠住在一座叫“水陸庵”的寺廟裏。在艱苦的條件下,實現了中國航天複合材料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
“小時候,我不懂大人們在忙什麼,只隱約覺得他們在做了不起的事情。家裏的臉盆、茶杯上,經常印着紅彤彤的‘成功’‘慶祝’等字樣。”屬於航天人的榮耀點染着肖春的童年。她萌生了同樣投身航天事業的心願。
1994年,肖春從西安航天工業學校高分子材料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308室,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碳/碳複合材料工藝技術研發。
走上工作崗位,就要直面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早知道這份工作很苦。但真正置身其中,跟産三班倒,設備壞了還得爬上爬下地修理,那份失落感仍出乎意料。”年少的肖春覺得這和想象中的科研工作相距甚遠。尤其是在當時的工作條件下,她天天和高溫爐、炭黑打交道,“每次設備大修結束,一張臉上只有牙齒和眼睛是白的。”
艱苦的工作條件曾讓肖春短暫陷入低谷,但很快,她被激發出迎難而上的鬥志。肖春説,身邊有很多榜樣,“別人不太在意的工作細節,一些前輩卻願意下大力氣研究,這種不計得失的工作態度深深感染着我。”汲取榜樣的力量,肖春在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308室一待30年,從一名工藝員成長為技術骨幹,先後擔任質量技術組組長、308室主任。為攻克碳材料技術難題,肖春在繁忙工作之餘勤學不怠,以優異成績獲得西北工業大學工程碩士學位。
肖春在生産現場(2024 年 3 月攝) 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供圖
鑽研喉襯材料升級換代
肖春所在的西安航天複合材料研究所308室是國內成立最早的集碳材料領域基礎研究、構件研製、工程應用為一體的複合材料工藝研究室。工作以來,肖春一直潛心鑽研碳/碳複合材料喉襯的研製工作。
“喉襯位於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的喉部,它是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咽喉’。喉襯是關鍵部件,生産工序多、周期長、工藝複雜。”肖春説,不同於液體發動機只産生氣相燃氣,固體發動機的燃氣中還有大量顆粒相,會形成兩相流的産物,沖刷力度非常大,“相當於以子彈的速度去衝擊喉襯。”
喉襯材料要能夠承受高溫高壓環境,同時耐燒蝕,以確保發動機的運行和安全。
20世紀70年代起,碳/碳複合材料開始應用於固體火箭發動機喉襯的研製。肖春將碳/碳複合材料的構成和製作過程形象比喻為“蓋高樓”:“第一個‘碳’是碳纖維,是用來搭建框架的鋼筋;第二個‘碳’是不同種類的碳基體,相當於鋼筋內部填充的水泥。兩種材料疊加,就構成了碳/碳複合材料。”
“蓋高樓”的工作不乏挑戰。固體火箭發動機工況不同,喉襯的研發製造就需進行相應調整,要求喉襯材料升級換代、工藝技術不斷創新。肖春在航天前輩成果基礎上,帶領團隊成員不斷創新改進,研製出新型高性能碳/碳複合材料喉襯,經受住超高溫高速氣流長時間沖蝕,圓滿完成了承擔的一系列國家任務,填補了我國固體動力材料技術領域的空白,多項技術成果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
2017年,肖春走上管理崗位。“面對國家航天裝備性能進一步提升的需求,我們制定研製能力提升方案,和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促進喉襯研製生産提速增效。”肖春説,預製體自動化成型、高溫大型設備等一系列先進裝備先後快速應用,相繼突破纖維自動鋪放、基體長程高效緻密等關鍵技術,研製的産品成功通過試驗考核,材料成型效率和質量穩定性大幅提高。
通過技術創新、流程優化、裝備改進等方式,肖春帶領團隊充分挖掘生産潛力,滿足了碳/碳複合材料大型化、高性能的發展需要,形成了應對需求快速響應的碳材料製造能力,確保了載人飛船、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等為代表的重大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2022 年 7 月 27 日攝) 汪江波攝 / 本刊
“炭索”永不止息
“我們308室的各個班組,給自己起了富有崗位特色的名稱,比如質量技術組叫‘炭索’,多維編織組叫‘織夢’。”肖春説。
一語雙關。“炭索”一方面指代碳/碳複合材料的技術研發,另一方面,激勵班組成員發揮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質量技術組“炭索”匯聚了一大批優秀的碳材料技術人才,“炭索”,是他們攻克技術難題的精神動力。
擔任308室主任之前,肖春曾擔任308室質量技術組組長10年之久,班組女職工常年佔半數以上,她們奔波在生産一線,實現了碳材料由單一品種到超高溫、高性能、多品種的跨越,女職工們在中國航天大舞&上展現巾幗風采。
不同於肖春年輕時艱苦的工作條件,如今,碳材料生産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數字化、自動化工藝裝備大量投入應用,極大改善了相關工作人員曾經加班倒班的工作狀況。“我們當年的工作環境、工作強度,對現在的年輕職工來説已經很遙遠甚至無法想象了。面對年輕職工,不僅在工作中做好傳幫帶,也要注重精神的傳承。”
2022年起,308室開設“炭之星”人才培養特訓班,建立了“炭知堂”培養&&,致力於以重點科研項目為支撐,讓一批事業心強、素質高的青年人才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鍛煉與培養。
三十年如一日,肖春取得不斐成績的同時,榮譽接踵而至:她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央企業勞動模範,帶領團隊先後獲得航天科技集團金牌班組以及中央企業青年文明號、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全國巾幗文明崗等榮譽。
提起這些成就,肖春説:“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航天人,生産一線就是我的追夢舞&。”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很多航天人不能像我這樣享受鮮花和掌聲。他們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肖春説。她常常聽的一首歌,叫《祖國不會忘記》:“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裏,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裏,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