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讓“廣陵有鹽”更出色
➤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風格的“新中式”,不是簡單地對傳統文化照搬照抄,而是以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審美需求,提煉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現代時尚理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古城既記得住鄉愁,也留得下精髓,更找得到未來
文 | 李廣春
揚州明清古城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規模最大、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歷史城區之一,東關街、南河下、仁豐裏、灣子街等4片歷史文化街區文藝范與煙火氣美美與共,是揚州一張亮眼的城市名片。
古城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獨特的風貌,見證滄桑巨變,承載精神記憶,展示文化魅力,市民引以為榮,游客心馳神往。通過城市有機更新,讓古城煥發生機,使市民改善生活,為文旅發展賦能,是共同的期盼。
“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是揚州保護利用古城的總體思路,並在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産、維持古城空間格局、維護古城特色風貌、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營造文化氛圍等方面,發揮了很好作用。其採取的“小地塊、漸進式、微更新”的繡花功夫,使古城古貌新韻相得益彰,生活生産生態有機融合,文化旅游活力初現。
在此基礎上,作為揚州明清古城廣陵路微更新的首發項目“廣陵有鹽”,歷時兩年多反復論證修改,以“新中式”為特色,將傳統與現代拼接得天衣無縫,使生産生活生態有機融合,讓文化傳承活力四射,使古城又多了個休閒打卡的好去處。
燈光璀璨的揚州明清古城區(2024 年 7 月 15 日攝) 張秀梅攝
新中式讓東方美撲面而來
有人説古城更新就是開“雙眼皮”,手術成功,明眸善睞,光彩照人,皆大歡喜。手術失敗,好臉添疤,黯然神傷,悔恨終身。這次“廣陵有鹽”完工對外開放運營,市民叫好,專家稱妙,這個“雙眼皮”手術的成功讓廣陵古城人終於松了口氣。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實地考察後讚不絕口,認為這是基於進化觀的活態保護,管控下的城市煥新,大格局的歷史延續,是較為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
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是鹽商文化集聚地,這裡有大量的鹽商文化歷史遺存,也有新中國成立後相繼建成的學校、醫院、商場、電影院、黨政機關、居民住宅等,還有各個歷史時期單位和居民建的各種臨時建築,清代、民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種建築雜處其中。天上“蜘蛛網”,地下無管網,環境臟亂差,市民生活不便,游客觀感喊差。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重塑古城對外形象,迫在眉睫。
“廣陵有鹽”項目佔地1萬多平方米,既有居民和單位佔用的二分明月樓、賈氏鹽商住宅、四岸公所等鹽商住宅和鹽號,也有廢棄的廣陵小學、東關招待所等事業單位,以及部分臨時搭建的違章建築。如何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古城人動了一番腦筋。片區取名是個學問,用“廣陵有鹽”説明這裡是歷史上鹽商集聚地,同時也用諧音“有顏”“有言”,形容這裡微更新後有顏值,展示這裡的歷史文化會開口説話。有鹽、有顏、有言,既有歷史淵源的交代,也有古韻新貌的感受,更有文化活化的追求。此名在反復斟酌後推出,得到各界普遍認可。
好名字還得有好呈現加持,才能使項目有旺盛生命力。為了全面體現有鹽、有顏、有言,項目採用EPCO模式(即工程、採購、施工、運行一體化),委託意匠軒公司,聘請同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朱宇暉擔綱,對這一片區採用“新中式”的設計規劃理念。
這種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風格的“新中式”,在古城保護利用方面,不是簡單地對傳統文化照搬照抄,而是以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審美需求,提煉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現代時尚理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古城既記得住鄉愁,也留得下精髓,更找得到未來。其理念是保護利用有機連貫,體現整體性;操作是歷史文化、生態環保、人文關懷、未來發展等諸多要素相互支撐,體現協調性;效果是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體現人文性。
“廣陵有鹽”一改以往傳統的修舊如舊、倚老賣老套路,走出了現代人文關懷、綠色環保的新路子。將揚州園林文化的精華融入其中,在悄無聲息中迭代更新,濃厚的“中國風”撲面而來,時尚的新鮮感自然熨帖,公共空間疏朗有致,配套服務嵌入其中,建築風貌舊中有新、新中有根,與文化街區相得益彰的“廣陵有鹽”,成了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新與舊交織,街與景協調,人與物和諧,跳色不違和,洋氣不忘本,慕名而來的市民和游客乘興而去,滿載而歸。復道回廊、曲溪點石、清水磚墻、旱園水作、揚派盆景等元素均以不同方式重新呈現。這裡好玩、好看、好吃、好聽、好買,古城游有了前所未有的體驗。
漸進式微更新下足繡花功夫
“廣陵有鹽”項目區域內,幾百年的城市變遷脈絡交相疊合,依稀可見。是不是所有的老城區都要修舊如舊?是不是現有的空間關係都要維持不變?“廣陵有鹽”用漸進式、微更新的富有成效的實踐給予回答。
人民是古城的主人,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構築了帶有不同歷史印記的古城。古城真正的魅力不在整齊劃一,在於和而不同,文化一脈相承,歷史層理清晰,發展惠及於民。這是專家學者研討的興趣,也是市民百姓叫好的地方。古城在不同歷史時期,通過富有特色的建築和街巷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肌理,發展是永恒的主題,變化是不變的規律。對待老建築,不能聞古則喜,見老就保,應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把那些具有不同歷史風貌的建築保留下來,加以合理利用,是古為今用、物為人用的應有理性。拆除那些臨時搭建的過渡用房,恢復原有公共空間,還其本來面目。以百姓需求為導向,在這些保留的建築裏植入生活服務項目,讓親民便民惠民成為常態,是古城該有的樣子。
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對這些良莠不齊的老建築,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發現,以文化的標尺去衡量,靠利用的效果去評估,嚴格保護各類文保建築,悉心保留修繕其他歷史風貌建築,大膽改造一般建築的外觀和功能,果斷拆除違章、違和建築,“留、改、拆、拼”成了一個體現智商情商的技術活。二分明月樓、賈氏鹽商住宅、四岸公所這些文保單位經精心修繕保護,得以保持風貌原真性;閒置的廣陵小學教學樓和東關招待所則獲得創新性改建,功能得以重置,風貌“和而不同”;大量的亂搭亂建清理拆除。重新梳理、營構而成的曲巷、回廊更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串聯、拼合成一個文化肌理清晰、歷史特徵鮮明的片區。
在原廣陵小學教學樓和東關招待所這些舊建築的處置上,各方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應採用技術手段恢復青磚灰瓦,使其與古建築風貌保持一致。但朱宇暉與意匠軒公司均建議,保持時代發展的延續性,在城市更新的維度下留住歷史,但堅決不造假古董。繼承、融合、呼應,這是對歷史最好的禮敬。古城有機更新,既要維持風貌的有機統一,又要體現當代人的聰明才智,更要為後人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産。理想中的古城應該留下不同年代的建築,反映宏觀真實的歷史。對於那些已不復存在的記憶,非必要的大可不必再去復建假古董,以免畫蛇添足,勞民傷財。
物盡其用是每幢建築應有的使命,有些不是文保單位的老建築承載一代人的記憶,不能説拆就拆,加固維護還能發揮作用。如何使其有機融入片區,既與整體風格保持一致,又留下歷史印記,更體現時代風貌。古城人在眾説紛紜中集思廣益,在力排眾議中達成雙贏,在猶豫觀望中勇毅前行。借鑒古代造園技術,採用現代設計理念,靠回廊復道將本來格格不入的老建築與文保單位巧妙連接,以青灰色的外立面和斜坡屋頂將原來難以協調的老建築與文保單位和諧融入,使新片區更新為未來推廣做示範。由於引進了特色餐飲、藝術展示培訓等項目,功能得以重置,“廣陵有鹽”人間煙火與藝術時尚雙向奔赴。游人的絡繹不絕,食客的高朋滿座,自媒體網紅的經久不衰,為項目成功做了備註。
闖出美美與共新路
有人説,一條廣陵路,半部近代史,廣陵路上歷史建築就是明證。歷史是延續的,古代近代現代,以及未來,綿延不絕,不會中斷。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自然,是我們不變的態度和立場。前人用智慧汗水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存,我們又怎樣通過創新創造為後人留下我們的歷史印記,把一個生機勃勃的古城交給下一代,這是歷史的重任。未來古城的歷史價值必然要體現時代特徵,而這些微更新的街巷、建築、綠化小品,通過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依靠科技的建築手段、簡約清晰的裝修風格、和諧統一的空間結構、卓爾不凡的整體效果,反映我們這一代人無愧於歷史的文化立場、思想理念、創新創造。
“廣陵有鹽”不是在老路上轉圈子,而是為未來創造歷史想法子。一個“新中式”讓歷史傳統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使敬畏歷史與創造歷史有機連接,為舊中有新與新中有根,闖出了一條美美與共的新路。這也提示我們古城片區改造需繼續秉承保護利用理念,發揚創新創造精神,把人民需要放在心中、傳承責任扛在肩上、克難絕招抓在手上,走出一條更加穩健的新路。
“廣陵有鹽”看起來是“新中式”大膽探索的成功,實則是改革創新精神的時代表達,凝聚了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熱切期盼。“廣陵有鹽”為古城有機更新闖出一條新路,這條新路不會一馬平川,但只要把握住規律,敢於對歷史負責,即或有艱難險阻,也終將踏平坎坷成大道。□(作者為揚州大學文學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