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品牌向優圖強

2024-08-14 09:43:01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3期

 

  中醫艾灸師為湖北省蘄春縣青石鎮大屋村村民講授艾灸技法(2023 年 12 月 7 日攝)肖藝九攝 / 本刊

梳理各地叫得響的勞務品牌,不難發現:提高技能含量,是推動勞務品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當前,部分勞務品牌存在技術評價標準不統一,行業准入制度、資質認定制度、監管制度建設不足,服務質量、服務流程、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問題

“我們在深圳、上海、西安各設有一家辦事處,為拉麵從業人員提供保障服務,遇到困難可以&&到村裏。”

多地有特色、有口碑、成規模的勞務品牌,正向産品品牌、技術品牌延伸,形成産業生態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態勢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入挖潛細分行業工種的用工需求,打造中高端技能型勞務品牌,是一個新機遇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欣 唐弢 張子琪

  

  5小時20分鐘——每年7月,54歲的穆建林會從浙江省建德市出發,搭乘高鐵,一路向北,直抵北京。

  在京郊,穆建林承包了10個大棚。土壤消毒施底肥、整地做畦、定植覆膜、植株管理、採摘銷售……守着20畝地,他要在這裡工作至來年5月。

  穆建林的家鄉建德,被稱為“中國大棚草莓之鄉”,已有40餘年草莓種植歷史。以建德為起始點,在地圖上繪製草莓師傅的異地務工“通勤線路”,會發現1.3萬名建德草莓師傅,把“莓”好“播種”到了全國27個省區市,甚至遠至烏茲別克斯坦等國。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着大量農村勞動者外出務工,勞務經濟興起。歷經多年積累,一批批具有地域特色、行業特徵、技能特點,就業帶動力強的勞務品牌活力涌現,成為推動産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2021年,《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關於勞務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接連印發,將“培育一批叫得響的勞務品牌”作為鄉村振興重要內容、穩定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規模的重要手段,納入國家規劃高位推進,並明確“規模促發展”“精準提質量”等具體目標。

  近年來,我國勞務品牌組織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就業規模和産業容量持續擴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勞務品牌約為2000個,呈現區域分佈廣、産業覆蓋全、行業滲透強的發展態勢。

  《瞭望》新聞周刊近日在浙江、湖北、貴州、青海、甘肅、河北等地採訪發現,各地加大投資力度,提高勞務服務“含技量”;加強規範化培育,提升勞務品牌“含金量”;通過規模化輸出,打造就業“金名片”;優化品牌生態圈,集聚發展要素促進産業升級,帶動區域發展。

  勞務品牌邁向高質量發展,正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助力。

  技能開發強“內核”

  7月3日,青海拉麵現代産業學院落地青海省海東市。

  海東,是“化隆拉麵師”勞務品牌孵化地,拉麵從業人員約16.9萬人。來自西北內陸的街邊味道,在此前40餘年間向東部沿海地區延展,征服越來越多城市人的舌尖味蕾。數據表明,海東農民純收入的54%來自拉麵相關行業。

  據了解,成立青海拉麵現代産業學院,主要為解決青海拉麵産業發展和現代快餐連鎖行業複合型人才匱乏等問題。

  與此相似,為給貴州“正安吉他工匠”品牌持續注入人才“活水”,當地職校在全國首開“樂器維修與製作”專業;為更好培育四川“自貢綵燈工匠”品牌,全國首家綵燈學院落地自貢;為豐富湖北“潛江龍蝦工”品牌人才供給,當地職校創建龍蝦學院,開設餐飲管理、市場營銷、烹調等專業……梳理各地叫得響的勞務品牌,不難發現:提高技能含量,是推動勞務品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加強勞務品牌建設,核心是‘人的建設’。”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副研究員曹佳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勞務品牌的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前提是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隊伍體系。

  多地以技能培訓和能力提升為着力點,依託各類培訓機構、職業院校開展勞務品牌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努力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培訓、考級、持證上崗,成為勞務品牌從業者職業進階的共同路徑。

  以建德為例,當地制定“建德草莓師傅”人才品牌培育實施方案,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浙江創新院等院校合作,培訓“會種能教”的建德草莓師傅。目前,隊伍規模已達7000餘人。

  有的地方通過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專家工作室,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對勞務品牌技能帶頭人的培養。比如,貴州正安加大力度培養“吉他大師”。目前,當地已成功申報省級吉他大師工作室1間,市級吉他大師工作室13間,以一流的技術技能水準助推“吉他世界工廠”引領行業發展潮流。

  “不斷實現勞動者從‘賣力氣’向‘憑技能’轉變,增強相關勞務品牌從業人員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可以更好滿足就業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效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曹佳説。

  “建立健全人才隊伍結構體系,實現勞務服務高質量和可持續,應着力打造兩個晉級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勞務品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波&&,一是“(學)徒-(技)工-(工)匠-(技)師-(技能大)家”的“技能技藝技巧晉級鏈”,優化勞動力要素資源。二是“勞務服務的個體小組-包工隊-小微企業主-規模以上企業主-領軍企業家”的“創新創業晉級鏈”,打造關聯産業市場經營主體,強化關聯産業創新能力。

  “建設一流産業技術工人隊伍,應注重建立以技能技藝和創新創業為主軸,強調職業修養、行業貢獻、經典傑作的人才評價體系,合力推動區域特色勞務品牌發展提升,為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支撐。”李波説。

  規範培育提質效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佈了10個國家職業標準。由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申報的“保健艾灸師”榜上有名。將“蘄春艾灸師”勞務品牌專項技能提升為國家職業標準,這在全國尚屬首例,意味着艾灸師將從“就業創業”向“職業行業”轉變。

  在此之前,由“莫幹山民宿管家”勞務品牌孵化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於2022年申報的“民宿管家”已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這是全國首個由縣級政府申報的新職業。

  從職業申報到標準開發,德清和蘄春的“先人一步”,釋放出對勞務品牌規範化培育、強化“質量保證”信號。

  “當前,部分勞務品牌存在技術評價標準不統一,行業准入制度、資質認定制度、監管制度建設不足,服務質量、服務流程、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曹佳説。

  “在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的情況下,勞務品牌是用人單位衡量勞動者(尤其是農村轉移勞動力)工作能力的‘過濾分揀器’。”李波認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追求,對勞務品牌發現和認定的科學性、勞務品牌組織和管理的規範化、執業行為和技術標準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地結合人力資源稟賦、資源特色、歷史傳統、文化積澱以及産業優勢等,分類型發現、分領域培育富有區域特色的勞務品牌,並以此為基礎建立重點勞務品牌資源庫,確定本地區勞務品牌建設重點項目,形成指導目錄,實施動態管理。

  比如,山西全省共有122個特色勞務品牌,其中家政類40個、餐飲類27個、製造業類27個、農林類14個、傳統手工藝類14個,覆蓋11個市、76個縣(市、區),勞務品牌就業總規模達64萬人。

  一些地方健全勞務品牌質量標準體系和誠信評價體系,維護勞務品牌良好聲譽和形象。

  比如,四川於2022年在全國率先制定省級勞務品牌評價標準,湖南於2023年印發勞務品牌領軍企業認定和管理辦法……在一些地區,勞務品牌評選認定、培訓支持、創新創業、産業發展等全鏈路,均有賴相關政策護航。

  廣東依託南粵家政(江門)數字化信息&&及電子社保卡實名認證體系,建立信用檔案登記查詢&&,實施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守信人員優先推薦服務,失信人員列入“黑名單”。

  李波介紹,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勞務品牌專家服務團隊,全流程參與指導勞務品牌建設。比如,開展地方特色品牌梳理和價值評估,推動勞務品牌職業技能和人才體系建設,編制勞務品牌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建設方案等,有效促進了勞務品牌建設的規範化、標準化、體系化。

來自青海西寧的拉麵師傅(右二)在青海高原第三屆農産品展覽交流觀摩會上進行拉麵技能比賽(資料照片)張宏祥攝 / 本刊

  規模輸出促就業

  在山西省呂梁市和北京市房山區,有個延續多年的儀式——每年春節,以大批“呂梁山護工”為主角,家鄉歡送“出山”,房山歡迎“進京”。

  北京家政服務市場廣闊,呂梁勞動力資源豐富,兩地“一拍即合”,持續深入開展跨區域勞務協作。2020年以來,一輛輛往來於京晉兩地的“點對點”專車,已累計將數千名醫院護工、養老護理員、月嫂育兒嫂、家政服務員等市場急需勞動力,及時輸送到崗位上。

  “勞務品牌帶動就業人數多,從業人員就業穩定、收入更高、權益更有保障。”曹佳介紹説,歷經數十年發展,勞務品牌的促就業功能,已由帶動勞務輸出向促進城鄉勞動力高質量充分就業轉變。

  多地將勞務品牌建設作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的重點任務。

  一方面,把發現培育、發展壯大勞務品牌作為擴大就業規模的舉措之一,讓勞務品牌建設圍繞當地勞動力,服務當地勞動力,提升“家門口”就業吸納能力。

  以湖北為例,當地將勞務品牌創建主體下沉至區縣,着力構建“縣域+特色”的勞務品牌全域打造體系,目前已有202個勞務品牌,基本實現“一縣一品”,甚至“一縣多品”,帶動400多萬人就業。

  李波告訴記者,“蘄春艾灸師”已達7萬人,帶動就業達30余萬人,約佔當地勞動力人口總量的三成。“勞務品牌從業者在本地聚集密度越大,勞務品牌推動就地就近、穩定就業的規模效應就越好。”

  另一方面,各地建立健全勞務品牌長期穩定勞務輸出渠道,借力東西部協作、區域間定向輸出、企業“訂單式”培養等方式,提高勞務品牌輻射度。

  例如,江蘇與青海兩省開展“拉麵入蘇”計劃,加強勞務對接。截至2023年11月,青海海東籍人員在江蘇開辦拉麵店超2000戶,帶動就業約1.17萬人,年産值約16億元。

  “勞務品牌從業者走出去的越多,涉及省份越多,吸引更多外地人學習特色技能技藝,表明勞務品牌的輻射效應越好。”李波説。

  記者採訪發現,各地在立足大本營,推動勞務品牌規模化“走出去”的同時,也在強化服務“跟得上”。

  “我們在深圳、上海、西安各設有一家辦事處,為拉麵從業人員提供保障服務,遇到困難可以&&到村裏。”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蘇呼撒村黨支部書記馬世功介紹。

  建德為草莓師傅組織及農資配送中心提供專項扶持,建成四川、江蘇、湖北等9省8家建德草莓分會和6家農資配送中心。

  2019年,穆建林即將赴京種植草莓時,去了一趟家附近的農資站。“北京。”他報上目的地,工作人員馬上遞出種植指南,還附贈了適應北方水土氣候、應對不同苗情、針對不同病蟲害的施肥用藥説明。

  來自家鄉的貼心服務,給了異地創業的穆建林底氣。

  他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幾張育苗田圖片。“種苗是草莓的‘芯片’。除了種草莓,我還有很多老鄉在四川、貴州、江蘇等地育苗。誰的苗壯,我就用誰的。”

  産業發展養“生態”

  2023年,貴州正安吉他文化産業園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在這裡,近年來出自“正安吉他工匠”之手的吉他年均産量超過200萬把,暢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正安之所以能成長為“中國吉他之都”,實現就業擴容提質、産業優化布局、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多贏,是因為做對了三件事:鼓勵在外務工的“正安吉他工匠”返鄉創業,培育龍頭企業推動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集聚,發展産業園區推動勞務品牌上下游産業鏈協同發展。

  “勞務品牌健康發展,既取決於品牌自身條件和主體努力程度,也取決於它所處的生態以及與生産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曹佳説,一些勞務品牌停留在承接簡單勞務工作層面,導致業務範圍單一,與上下游聯動和擴展能力不足,市場綜合競爭力較弱。

  加強技術、資源、文化、資本等多要素開發和融合,加強産業鏈、供應鏈和生態圈建設,多行業、多領域、多業態拓展空間,創造勞務品牌發展的新機會、新動力、新&&,是推動勞務品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記者採訪發現,多地有特色、有口碑、成規模的勞務品牌,正向産品品牌、技術品牌延伸,形成産業生態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態勢。

  以蘄春為例,當地實施“千軍萬馬”計劃,累計培訓輸出7萬多名艾灸師;通過“千城萬店”計劃,在全國發展“蘄春艾灸”連鎖加盟店近1000家;依託“千家萬戶”計劃,推動灸療進醫院、進醫保、進藥店、進社區、進家庭;布局“千企萬億”計劃,創新“蘄艾+文旅”“蘄艾+康養”等新業態,蘄艾産業增加值和稅收佔全縣GDP和稅收1/5。

  放眼全國,叫得響的勞務品牌或有歷史傳承,或有文化積澱,或有資源優勢,或有産業基礎。它們“對內”與當地穩就業、惠民生、強經濟、促發展的方向相契合,“向外”服務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叫得響,還要走得遠。受訪專家認為,受經濟轉型升級、人口結構變化、技術迭代更新等影響,勞務品牌高質量發展挑戰和機遇並存。應以尊重市場發展規律為前提,應時而動、應需而動,謀求更好發展。

  “伴隨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勞動力市場對中高端勞動力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曹佳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入挖潛細分行業工種的用工需求,打造中高端技能型勞務品牌,是一個新機遇。

  此外,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為勞務品牌邁向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新空間。“瞄準家政服務、康養服務、育幼服務等急需緊缺現代服務業,打造高品質服務型勞務品牌,前景廣闊、未來可期。”李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