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蕩見風骨

2024-08-06 15:49:19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2期

  

位於鎮江市的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碳纖維智能生産車間 石小剛攝

崇實雄豪,包容厚重,趨義從善,堅韌不拔……奔騰的歷史長河中,鎮江的地域和地位雖在不斷變化,但其獨特的城市風骨始終未變

“一座山水城,半部江南詩”,詩意風骨早已鐫刻在鎮江的基因裏,流淌在鎮江的血脈中

“體量不大”是這座蘇南城市的顯著特徵,但行走鎮江,在體驗到“小”的精緻雋秀之外,更能感受到“大”的磅礡深邃

“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這是一片競逐的土地,爭先進位是蘊含在鎮江血脈裏的氣質。困境處堅韌不拔,低回處百折不撓,鎮江爭雄競先的勇氣從未消退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尚前名 柯高陽

  揚子江滾滾東逝,大運河貫通南北。江河交匯處,便是鎮江。

  考古發現,早在更新世晚期,就已有“古人”在此勞作生息,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六朝時,“東南鎖鑰”的軍事地位和“永嘉南遷”的移民浪潮,推動了鎮江崛起。隋唐時,京杭大運河貫通,更是讓鎮江興盛一時。此後,鎮江一直為“江南名府”。

  顯赫的歷史地位,鑄就了鎮江的文脈悠長。

  歷史長卷中,無數文人雅士在這裡揮毫潑墨,無數英雄豪傑在這裡揮斥方遒,無數名流賢達在這裡揮灑意氣,留下眾多傳誦至今的名篇佳作。

  直到今天,鎮江依然在用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個省級文保單位以及115個市級文保單位,詮釋着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和魅力。

  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是這座江南城市最鮮明的標識之一,也給這裡塑造出獨具特色的精神氣質。正如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所言:“一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城市,一定是有點風骨的。”

  鎮江的風骨,寫就在《文心雕龍》之中,南朝劉勰以手寫心、以文化人,為當朝和後世點燃文藝理論之燈;

  鎮江的風骨,回蕩於北固亭之上,南宋辛棄疾發出“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鏗鏘之音,以“天下英雄誰敵手”的戰鬥情懷,為後世書寫了一幅英雄俠義的磅礡畫卷;

  鎮江的風骨,聳立於西津渡之畔,當地鄉賢捐資成立救生會,專司打撈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凡人義舉持續200多年之久;

  鎮江的風骨,貫穿於化債除疴之中,當地幹部群眾不躺平、不逃避、不畏難,最終實現從“ICU病房搶救”到“普通病房打點滴”……

  一座城市的風骨,源自於其內在基因。“天下第一江山”的鎮江雄秀兼備,風骨天成。崇實雄豪,包容厚重,趨義從善,堅韌不拔……奔騰的歷史長河中,鎮江的地域和地位雖在不斷變化,但其獨特的城市風骨始終未變。

  這是鎮江的魅力所在,更是鎮江的希望所倚。

  在詩意中立志

  周末暖陽下,鎮江市穆源民族學校的鄉情研學之旅從西津渡開啟。站在待渡亭旁,指導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當年王安石過江寫下這首詩,就是從這裡乘船北上……”

  假如給鎮江貼上標籤,有兩個字或許最為合適:一個是“醋”,一個是“詩”。

  如果説“醋”代表了鎮江對於美味的嚮往,那麼“詩”則彰顯出鎮江對於風骨的追求。

  李白兩次游歷鎮江,留下“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雲水間”;蘇軾客居鎮江多次,甚至有意在此長住,因此寫下“蒜山幸有閒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陸游曾任鎮江通判,他眼中的鎮江是“江左佔形勝,最數古徐州”……

  細細數來,這一方古老的江東吳地,文人墨客前赴後繼、浩浩湯湯,竟揮就了一萬多首詩詞。其中《全唐詩》《潤州唐人集》中,與鎮江有關的詩近2000首;宋時有340余位詩人、詞人在鎮江留下名篇;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文中,與鎮江相關的有6首,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

  鎮江與詩詞結緣,源自於得天獨厚的形勝之勢。

  “城市山林”的鎮江,江河交匯,長江向東奔涌而過,運河南北奔流不息。市內200多座丘陵星羅棋佈,60多條河流穿城而過,“南山北水”的城市形態,造就了城在山水間、山水在城中的獨特風貌。

  《文心雕龍》雲:“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文人墨客在鎮江登高望遠,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攬景抒情,讓這裡始終沐浴着旖旎墨香,詩意萬千。

  鎮江與詩詞結緣,離不開獨一無二的融合之潮。

  作為“吳頭楚尾”,鎮江扼南北要衝,既是交通中轉之所,又為文化交融之地。鎮江文化學者王川告訴記者,得利於江河交匯的舟楫之便,鎮江是歷史上中原移民前來南方的“前哨站”。千百年來移民不絕如縷,南北文化在此滲透融合,碰撞催生出開放包容、多彩多姿的文化秉性。

  從“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到“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從“一片冰心在玉壺”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不論是登山臨水的輕快、杏花微雨的自在,還是江天一覽的豪邁、心逐浪高的澎湃,都能在鎮江找到噴薄出口。

  “這是歷史賦予鎮江的特殊標籤,是超越時代高度的城市自信,更是其區別於世間別處的獨特風骨。”談起鎮江的詩意,馬明龍倍感自豪。

  詩言志,歌咏言。鎮江的詩詞中有杏花煙雨、楊柳殘月、長河落日,更有純粹真摯的肝膽、熾熱滾燙的心魂和熱血難涼的赤誠。

  在這裡,王昌齡劍指樓蘭的雄心不已,無論時局如何艱難,只道“一片冰心在玉壺”;在這裡,陸游飽蘸熱血卻數度遭貶,依然熄不滅“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豪情;在這裡,辛棄疾叩問“天下英雄誰敵手”,即便壯志未酬,仍嚮往“封狼居胥”的功業,“氣吞萬里如虎”的風姿……

  “一座山水城,半部江南詩”,詩意風骨早已鐫刻在鎮江的基因裏,流淌在鎮江的血脈中。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命題,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詩篇。三千年的鎮江城,已經寫下了關於歷史、風貌、人文精神的詩篇;新時代的鎮江,正以溯流而上的激越和劈波斬浪的豪邁,開啟“跑起來”的新征程,在堅韌勇毅中前行,在守正創新中蛻變,在奮發有為中闖關,不斷續寫新的壯美詩篇。

  於遼闊中爭雄

  在江蘇地市中,鎮江面積不算大——3840平方公里,人口不算多——常住人口322萬,兩項指標在江蘇皆排末位。

  “體量不大”是這座蘇南城市的顯著特徵,但行走鎮江,在體驗到“小”的精緻雋秀之外,更能感受到“大”的磅礡深邃。

  鎮江有大歷史。走進鎮江博物館,白色背景板襯托出青銅器的古樸,倒映出古老的文明。展品錯落有致,既有祭祀禮器,也有日常用具;既有農耕用具,也有兵器甲胄。

  這中間,一個看著並不起眼的“簋”,卻是鎮江歷史的見證。這件被稱為“宜侯夨簋”的青銅重器於1954年在鎮江大港煙墩山出土,其上共有銘文12行126字。由此,鎮江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早期。

  獨特的地理區位和歷史底蘊,給鎮江留下了豐富璀璨的文化遺産和歷史積澱。位於鎮江城西的西津渡,始成於三國時期。隋唐時期大運河開鑿以後,這裡成為南北水上交通咽喉和漕運樞紐。

  走進這裡,青石板路面在腳下蜿蜒延伸,石板中間留下的深深車轍,訴説着舊時的繁華忙碌。街邊展示的一處考古挖掘坑,坑內高低錯落排列着不同時期的道路基底:清代路面由不規則石塊鋪設,明代路面是規格一致的灰磚,宋元時期和唐代路面為夯土層,最底層的則是在唐代之前,古人在山體上鑿出的原始棧道。

  “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到今。”來自上海的游客陸先生帶着家人慕名前來參觀,駐足感嘆:“雖然只有短短幾米,就已能讓人深切感受到歷史的滄桑、文化的厚重。”

  翻看鎮江歷史,耀眼處比比皆是:吳文化發源地、六朝重鎮(三國東吳創業地之一、南朝宋齊梁三朝帝王之鄉)、從隋唐至清朝中期千年漕運的江南樞紐、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對外通商口岸和商埠、民國時期的江蘇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茅山抗日根據地……

  小城大歷史,鎮江實至名歸。

  鎮江有大愛心。萬里長江至鎮江,江闊水深。“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舊時西津渡前,江面每遇疾風暴雨,船覆人亡的慘劇時有發生。

  南宋乾道年間,具有官渡和施救功能的水上救生組織在西津渡見諸史冊,此後代代相傳。清代康熙年間,鎮江當地鄉賢捐資在西津渡成立救生會,專司打撈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民辦救生組織。至同治年間,有商人牽頭成立鎮江義渡局,集資建造大型渡江帆船,取名“義渡紅船”,因不收渡費,往來渡江的肩挑負販、引車賣漿者受惠不淺。

  小城大愛,接續相承。今年4月的最後一個周末,第22屆鎮江青年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集中行動如期舉行。這場持續了20多年從未中斷的公益“長跑”,為更多血液病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截至目前,鎮江市報名加入中華骨髓庫志願者達1.8萬餘人,實現捐獻120人,位居全國城市前列。

  凡人善舉,點亮大愛之城。如今,鎮江擁有註冊志願服務團隊3994個,註冊志願者64.29萬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一批批大愛市民聚沙成塔,助力鎮江蟬聯全國最高等級“慈善七星級城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

  鎮江有大氣概。鎮江是詩詞志,是山水集,更是英雄譜。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鎮江之城,英雄輩出,運河兩岸,俊傑不斷。從巾幗英雄梁紅玉,到抗英殉國的海齡;從視死如歸、絕不投降的黃競西,到“4·29”武漢空戰中勇撞日本戰機的陳懷民;從投筆從戎、絕食殉國的新四軍團長巫恒通,到長眠於茅山腳下的7000多名烈士……無數英雄譜寫了一首首氣壯山河的英雄之歌。

  大江滂滂,長風泱泱;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身處在偉大奮進的時代,生活在英氣勃發的城市,新征程上的鎮江人民,秉懷初心,闊步前行。

  從曲折中奮起

  從宋至清代,鎮江一直為“江南名府”。新中國成立後,鎮江在製造業領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鎮江發展一度走了彎路,但步伐依然堅定向前。於曲折中奮起的鎮江,風骨自現。

  於滄桑中蛻變,古渡繁華重拾。歷經千年繁華的西津渡,無疑是鎮江人最驕傲的所在。時光流轉、滄海桑田,由於江灘淤漲、江岸北移,近代以來這座古渡日漸遠離江岸。到上世紀末期,這裡已不再有渡口,附近房屋建築岌岌可危,街區基礎設施配套匱乏,居民過着生煤爐、倒馬桶的生活。20多年前,鎮江啟動對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秉持“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修繕原則,健全街區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在城市更新中延續歷史文脈,經過多年修整的西津渡重新煥發生機。這裡集聚了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多個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鎮江最為醒目的文化地標之一。

  如今走進這裡,游客可以沿着古渡口拾級而上,街道兩旁青磚黛瓦,古色古香。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屋檐上挂着的燈籠亮起點點紅光,滄桑古街變得朦朧而神秘,仿佛回到了舟楫交織、車水馬龍的古代。

  於迷途中知返,水清岸綠再現。鎮江擁有近300公里的長江岸線。長江北岸的高橋鎮與江心洲之間,有一道酷似母親手臂的江灣。夏日船行至此,兩岸綠意蔥蔥,水鳥翩躚。

  回望過去,這裡的風景卻並不總是如此明媚。破壞環境的發展彎路,鎮江也曾走過。化工項目臨江而建,侵佔長江河道;建築垃圾廢物填佔江灘,企業超標污水直排長江……數年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指出的問題振聾發聵。

  知恥而後勇,知短而再進。鎮江投入近20億元資金專項整改,拆除修復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所有生態環境問題逐一驗收銷號。為保護“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鎮江制定全國首部長江江豚保護地方性法規、成立全國首個地方性江豚保護聯盟、開展長江江豚保護主題月活動、組織全國大學生江豚保護夏令營……一場場行動,不遺餘力。

  “去年有攝影師在這裡拍攝到懷孕的江豚在江中逐浪。如今好消息傳來,這頭懷孕母豚順利産仔了!”江蘇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王召根告訴記者,經過多年保護,如今這裡常年生活着30多頭江豚,“江豚逐浪”的場景越來越常見,成為當地生態向好的最新力證。

  於逆境中奮起,小城知進圖強。鎮江是江蘇省下轄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其下轄的揚中又是鎮江“最小”的縣級市。2017年前後,這一總面積僅300余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島”,大小&&類國有企業超過百家,政府性債務率居高不下,鎮江的債務風險“浮出水面”。

  痛定思痛,鎮江全域陸續進入全力“化債模式”。當地政府刀刃向內,大力壓控行政運行成本,“三公”經費從2018年開始連年下降,降至全省最低水平;建立債務單位研判預警等五道“防火墻”,管控債務風險;通過降成本、控規模、調結構“消炎止血”,運用“組合拳”逐步修復市場預期和信心……如今,鎮江實際隱性債務化解進度已過半,正逐步走向健康。

  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鎮江着眼未來,拿出“殺雞宰羊待客人”的態度,對人才經費支出只增不減,實施人才“鎮興”行動,每年新引進大專以上人才4萬人左右。

  人才依産而聚。“只要拿出真心實意,小城也能招得到人,留得住才。”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袁振説,在政府支持下,公司從全球範圍內引進高層次領軍戰略性人才,並和高校持續深化合作培養骨幹,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人才保障。2023年,魚躍在鎮江的納稅達到8.6億元。

  逆境可彰顯品質,能體現韌性,更鍛煉能力。即便身背重擔,鎮江依然頑強地逆風飛揚。2014年至今,鎮江市用十年時間將地區生産總值連跨三個千億級&階,從2013年2659億元躍升至2023年5264億元、增長了98%,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6.3萬元、全省排名第5位,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5萬元、全省排名也是第5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縮小至1.82。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也顯著改善:能耗強度下降38%,PM2.5年均濃度下降4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16個百分點……

  “我們的目標是: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平均’,人均‘走在全省前列’。”鎮江市委副書記、市長徐曙海談到,鎮江將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和本質要求,集中精力抓經濟抓産業抓項目,加快做大經濟總量,持續做優發展質量。

  “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這是一片競逐的土地,爭先進位是蘊含在鎮江血脈裏的氣質。困境處堅韌不拔,低回處百折不撓,鎮江爭雄競先的勇氣從未消退。

  江河顯氣魄,浩蕩見風骨!千年鎮江,風雨兼程,永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