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懂科學家”的科創孵化器
➤杭光所倡導以“懂技術、有遠見”的科學家作為前期主導者,將硬科技前沿技術以“長板夠長、痛點夠痛、成長性高”孵化原則進行創業轉化
➤杭光所在“數據(科技成果)”背後建“算法(科創生態)”,以技術專業性與天使資本投入打動科技創業團隊,再以個性化投後管理,幫助科學家轉思路、理市場、搭體系、把節奏,陪伴企業邁過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杭光所以不同主體的人性特徵和價值增長規律“做橋梁”,將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耦合,縮短成果轉化與營收之間的距離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尚前名 錢沛杉
夏日的富春江畔,舟楫雲集,風光旖旎。乘高鐵從杭州出發,不到半小時,便可抵達富春江畔的江南小城富陽。出高鐵站步行十來分鐘,一座高大磚紅色建築映入眼簾。
眼前的這座建築及其所在的科創園區是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光所”)所在地。杭光所是一家聚焦光電子領域的“硬科技”孵化器,2019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以下簡稱“上光所”)與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政府共建。
成立不足五年,杭光所已累計孵化項目60余個,註冊企業50余家,引入外部社會資本超20億元,孵化企業總估值超150億元。
當經濟發展愈發倚重科技創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走出“象牙塔”,跳出發文章、寫專利、當教授的科研發展之路,走到“&前”投身硬科技創業的浪潮中。但從科學家轉身為創業者,絕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如何解決好這一難題,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前沿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落地轉化。
自成立以來,杭光所聚焦光電産業技術孵化和創業服務,從硬科技創業的主體特徵和價值增長原則出發,以“最懂科學家”的姿態,構建起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算法(科創生態)+數據(科技成果)+算力(基地)”科創孵化模式,“讓科學家創業不再那麼難”。
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大樓(2024 年 7 月攝) 受訪者供圖
選“人劍合一”的成果
一邊是求賢若渴的企業希望獲得科技賦能,一邊是手握大量創新成果的科學家群體希望實現成果轉化,本應是一場兩全其美的“雙向奔赴”,卻因為種種原因很難成功牽手。
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一直較低,科技成果轉什麼、誰來轉、怎麼轉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發現,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關鍵在選對“人”與“技”。
杭光所倡導以“懂技術、有遠見”的科學家作為前期主導者,將硬科技前沿技術以“長板夠長、痛點夠痛、成長性高”孵化原則進行創業轉化。
創業前,凱瑟斯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屈求智長期從事冷原子鐘研究工作。他發現,硬科技領域,産品性能由大量技術細節決定,技術難度大,一些企業看不懂技術,很難直接承接、轉化技術成果。
不僅是因為硬科技轉化門檻高,技術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誠信體系不健全也讓以企業為主導的硬科技“轉化之路”難通車。
記者發現,在傳統的“專利轉讓”等知識産權轉移模式下,技術買賣雙方各有難言之隱——科學家擔心企業“得到技術後快速複製”自己拿不回合理收益;企業讀不懂前沿技術,擔心“買了不成熟的技術浪費錢”。
一來一回之間,院企互信振蕩下行,技術轉化止於産權交易。“長此以往,一些科學家會把技術‘當孩子’,不願輕易拿出來交給企業做産業化。”杭光所理事長張龍説。
一方面是硬科技專業性強,轉化難度大,企業難買單;一方面是研究者與使用方搭不起“信任之橋”,讓前沿技術“出了校門卻無處落地”。
“因此,硬科技成果轉化初期應由科學家創業主導完成。”張龍是研究光電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也曾有多次創業經驗,對於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痛點,他頗有心得。
科學家創業並非易事,有數據顯示,科學家創業成功率僅2%~3%。提高轉化成功率,需要選對適宜創業的科學家團隊和高成長性的技術,“人劍合一”才最有效。
遴選成果是一門手藝活——“技術的核心工藝要有高壁壘,企業才有長期競爭力,技術又不能太超前,不然市場無法做配套。”張龍説。
為此,杭光所設立技術委員會和投資委員會,全職引進多位光電領域知名研究和應用專家、投資專家,通過專家選種,全面考察科技成果的技術創新度、稀缺度、技術壁壘高低、與應用場景的匹配性、市場成長性等轉化價值以及科技創新團隊的技術能力、市場洞察力等“靠譜度”,確保選準“人”與“劍”。
引入中國科學院二級研究員齊紅基做氧化鎵單晶材料;協助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蔣仕彬回富陽老家創業做激光製造;邀請曾參與中國空間站冷原子鐘相關項目的設計師屈求智全職創業量産冷原子鐘……
4年多來,杭光所集聚全球光電科技高水平成果及技術團隊,吸引近30位國家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走上硬科技創業之路。
“帶槍入隊伍”
將科學家創業團隊
變為“六邊形戰士”
記者梳理發現,科學家與創業者之間,存在着一條思維模式與能力特點的鴻溝——優秀的科學家通常聰明、執着、好奇心強,具備過人的技術遠見;成功的創業者則往往敢冒險、能管理、會融資、懂運營,擁有卓越的應用遠見和能感知市場變化的敏銳嗅覺。
科學家創業,需要建立對市場機構的信任、補足思維模式的短板並配齊創新轉化要素,讓科學家所在的創業團隊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六邊形戰士”。
杭光所在“數據(科技成果)”背後建“算法(科創生態)”,以技術專業性與天使資本投入打動科技創業團隊,再以個性化投後管理,幫助科學家轉思路、理市場、搭體系、把節奏,陪伴企業邁過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不同於市面上多則幾十頁、上百頁的天使輪投資協議,杭光所給創業團隊提供的協議只有薄薄一沓。
從50頁壓縮到30頁,再壓縮到15頁……杭光所副所長汪爭説,杭光所在制定投資協議時,充分考慮科學家的人性特點,以幫助科技創業團隊創好業、創對業為目標,與創業團隊反復迭代討論,只保留核心條款,贏得創業者信任。
杭州嘉悅智能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鵬説,他對簽訂這本投資協議有很深的印象,“我在創業前幾乎沒接觸過投融資業務,杭光所知道我們有困難,就逐條給我們分析講解條款的設立目的,降低理解門檻,甚至説‘如果未來出現不可調和的問題,也可以取消條款,目的是要把項目做成’。”張鵬説。
搭建“信任之橋”是踏出“萬里長征第一步”。杭光所觀察到,科學家創業者在技術上“長板特別長”,但創業所需的市場遠見、冒險精神、危機意識,乃至管理、運營、融資等方面也“短板特別短”。幫助科學家揚長板、補短板是杭光所的重要職責之一。
屈求智説,在創業初期,自己也曾用科研視角看市場,“用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創業很容易陷入‘別人借燈,你給人家一個太陽’的局面,認為自己的技術過硬,什麼産品都能做”。
轉成果,要先轉思維。為讓科學家創業“少撞南墻”,杭光所“帶槍入隊伍”,天使投資科學家,以模塊化、定制化、標準化、專業化的孵化服務體系為核心,領團隊走産業、看市場、理技術、定方向,做科學家創業的天使合夥人。
“杭光所會安排專業人員對相關産業市場進行調研,協助梳理出商業計劃書,找到適合技術的應用場景。”凱瑟斯相關負責人説。
在杭光所的幫助下,凱瑟斯確立了高性能商業冷原子鐘和特種波束原子鐘兩款産品,利用激光冷卻原子技術,將星載冷原子鐘降維應用到商業領域。
迎着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風口”,凱瑟斯成立不到4年,已走過了從應用研發到量産的快速發展。
近日,工人們正在位於杭光所科創園的凱瑟斯生産車間,加緊建設全球首條商業冷原子鐘和波束芯片原子鐘專業生産線。據了解,産線建成後,凱瑟斯預計將擁有年産冷原子鐘百台和波束原子鐘萬片的生産能力。
從學術思維轉變為産業思維,張鵬也深有體會,“杭光所幫我們認識到,不同於做科研時追求開拓性,做成果轉化要能滿足市場需求,保證産出穩定性,産品性能好只是優勢之一。”張鵬説。
在創新要素配備方面,杭光所已構建起投融資&&、內生態內部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産業資源&&、外生態外部企業&&、共性設備服務&&、人力資源公共服務&&、科創CEO特訓&&等八大&&,打造科學家創業的“科創天貓”孵化模式。
杭州銀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仕彬説,企業政策扶持、人才落地、産業項目申報都由孵化&&的精準投後服務團隊統籌完成,讓企業不再把申請科研經費當成目標,專注技術長板,聚焦市場應用。
截至目前,杭光所培育孵化的企業中已有18家高質量完成下一輪社會資本融資,實現了3~25倍的估值增長。
在受訪專家看來,一些地方産業基金是做存量“摘現成的果”圍繞現有項目做配套,杭光所專注做增量,從硬科技創新價值出發,耦合市場化的各類生産要素與服務,讓科技成果“先長成果樹”。
以“人性特徵+價值增長”建橋梁
科技成果轉化,不僅是創業者“自己的事”,也是高校/科研院所、投資機構/産業機構與地方政府“共同的事”。跨越科技成果轉化“死亡之谷”,需要不同主體相互耦合,共用一種“語言”交流。
不同的目標決定了不同主體之間存在耦合之難——科學家關注技術本身的前沿性;高校/科研院所追求最高指標的科研成果與學科排名;投資機構/産業機構重視營收和營收增長;地方政府的思考邏輯則是以GDP、稅收、就業情況為重。
為打通硬科技創業堵點,杭光所以不同主體的人性特徵和價值增長規律“做橋梁”,將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耦合,縮短成果轉化與營收之間的距離。
瘦高個子、黑框眼鏡、Polo衫,今年33歲的杭州恒影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陽談起公司業務來,既有身為“理工男”的技術洞見,也有創業者的市場思考。
張陽是上光所材料工程專業畢業生。畢業後,他先是在華為做過幾年産品開發工程師,2020年,在研究生導師的引薦下,他來到杭光所參與創立公司擔任總經理,與同課題組的博士生導師搭檔,致力於將紅外光學技術投入應用轉化。
“導師做大股東/CTO,學生做運營/CEO”——杭光所孵化硬科技企業傾向於設置“黃埔軍校”式合夥人體系。
“這是基於科學家人性特點做出的判斷。”張龍説,學術體系內傑出的科學家群體大多無法全職投入創業且缺乏産業落地經驗,選擇有技術應用經驗的學生運營企業,雙方有信任基礎,也一定程度上補足科學家自身的創業短板。
從科學家的長板與短板出發,杭光所將科學家群體的創業特點融入企業股權結構設置、創業節奏把控等孵化全流程中,做“最懂科學家”的科創孵化器。
運用人性特徵和價值增長規律“做橋梁”,杭光所不僅“懂”科學家,也“懂”高校院所、“懂”投資機構、“懂”地方政府。
例如,杭光所發現,在科研成果與高校/科研院所剝離過程中,高校/科研院所為規避國有資産流失風險,傾向於讓創業者一次性買斷發明專利,但初創企業往往難以負擔鉅額的買斷費用,雙方的交易難以達成,陷入停滯。
為解決難題,杭光所先出資向高校/科研院所購買專利,再請第三方評估作價,通過無形資産作價入股將成果轉移給企業,讓三方共享“轉化之果”。
據了解,截至目前,杭光所已通過多種形式申請/轉化知識産權700余件,在多項關鍵産業技術領域實現商業化突破。
針對地方政府希望通過科創孵化機構引入高端人才,持續推動産業轉型的核心訴求,杭光所與富陽區政府商議以“引入社會資本數量+成長型企業數量”代替“招商引資水平+人才引進數量”的考核機制,既能有效促進區域科創生態逐步建立,也為杭光所自身爭取了更多發展空間。
對於市場投資機構對技術洞見不足,無法判斷前沿技術轉化價值的難題,杭光所以自身雄厚的科研功底為擔保,做投資機構不敢投、不願投的早期天使輪投資者,嚴選優育創業團隊,讓投資者對硬科技企業看得見、信得過。
目前,杭光所組建的光電創投基金,已完成首期及二期數億的社會資本募資,科技金融能力持續增強。
杭州市富陽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市面上有許多科創孵化器和新型研發機構,也具備相似的科創生産要素和發展模式,杭光所科創孵化模式的獨特優勢在於其抓住了“人性”的“牛鼻子”,讓科學家成為創業者,讓各類創新要素緊緊耦合在一起。
站在杭光所科研綜合樓高層,可見落地窗外山川秀麗,煙雨縹緲。600多年前,這裡曾孕育出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引得文人雅士集聚醉心於此,如今,“最懂科學家”的杭光所招賢納士,滋養一方科創沃土。
張龍説,杭光所的價值不僅在於孵化出的幾十家光電領域的硬科技創業企業,更在於探索出一條“算法(科創生態)+數據(科技成果)+算力(基地)”的科創孵化模式。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垂直領域涌現出自己的‘杭光所’,真正讓我國科技成果産業化沒那麼難。”張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