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廈門實踐
➤“‘領導包村制’有利於高效解決基層問題,讓基層治理創新更有‘底氣’。”
➤在海滄區的山邊社區,已有15家餐飲店加入了提供“愛心餐”的“愛心聯盟”,為處在困境中的人們送去一份溫暖
➤作為全國設立最早、面積最大的&&投資區,大批台胞在海滄工作生活,成為海滄區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顏之宏
縮小城鄉差別,是新型城鎮化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福建省廈門市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作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作為一座城鎮化率超過90%的東部沿海城市,鄉風文明、生態宜居已成為廈門鄉村發展的突出特點。
2023年,福建省公布首批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試點縣(市、區),廈門市海滄區名列其中。當地黨委、政府通過多元交融、結對互融等方式積極作為,讓群眾在發展中收穫幸福感。

&&小賴(右一)每週會與錦裏村在地熱心鄉賢、設計團隊舉行僑史館
規劃及內容補充會(2024 年 4 月 15 日攝) 受訪者供圖
鄉村社會治理有“底氣”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鄉村人口外流,在以“熟人社會”為治理紐帶的農村地區,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真的太不容易了,好在結局是好的。”在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漸美村,村民老謝家新翻建的住房正在緊鑼密鼓施工中。
老謝的房屋翻建是漸美村曾經的“老大難”問題。2017年,老謝提交了“房屋翻建”申請。然而恰逢相關政策調整期,舊房拆除後卻沒有獲批翻建,老謝一家老小一直租房居住。
在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廈門海滄實行“領導包村制”,全區所有鄉村均有區、街道兩級領導幹部挂點&&。
得知老謝家的情況後,包村領導多次到他家走訪,組織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研究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經過多次深入溝通,各方最終形成一致意見。2023年12月,街道黨工委會議研究通過,老謝家的房屋終於開工建設。
“‘領導包村制’有利於高效解決基層問題,讓基層治理創新更有‘底氣’。”海滄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江平説。
“我們在漸美村打造了‘漸美話仙館’平台,村民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這個平台來跟我們互動。”挂鉤漸美村的區領導、海滄區副區長王繼東説。針對村民反映的問題,他本人負“首責”,關係理順了,事情自然好辦了。
文明鄉村“炊煙嫋嫋”
“你好,我想要一份幸福餐。”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走進位於海滄區東孚街道山邊社區的一家餐館,低聲向老闆説出了這句“暗號”。
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就端了上來。“沒事,都會好起來的,加油!”老闆微微點頭,送上自己的祝福。
在海滄區山邊社區,只要來客説出這句“暗號”,就能免費享用一份價值15元的“幸福餐”。目前,已有15家餐飲店加入了提供“愛心餐”的“愛心聯盟”,為身處困境的人們送去一份溫暖。
山邊社區曾是典型的城中村,這裡以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為主線,引入優質社會資源。“我們向廈門城區學習了‘愛心餐’模式,讓更多人感受到來自‘山邊的愛’。通過愛心企業捐助,現在已經積累了300多份‘幸福餐’份額。”山邊社區第一書記楊海翔説。
縮小城鄉精神文明差距,需要想方設法提升“城中村”居住人口的經濟獲得感。
夜幕降臨後,位於海滄區新陽街道的新垵村口人頭攢動。這裡的夜市有數十個小吃攤位,熱鬧非凡。就在不久前,這條通往村內的主幹道曾因隨意擺攤問題擁堵不堪,整條街道因臟亂差引發投訴。
接到投訴後,村兩委認真調研,最終在村部旁邊選定了一塊閒置綠化地塊設立“攤規點”。“攤規點”是一種城市管理措施,旨在規範城市中的流動攤販,通過設立特定的經營點,既滿足了市民的需求,也規範了市容市貌。
“將城區管理模式引入鄉村,既讓攤販們保住飯碗,為新垵保留下一份煙火氣,同時也能保持規範經營、環境整潔。”新垵村黨委書記陳明峰介紹。
設立“攤規點”後,老百姓“逛吃”環境更好了,攤販們收入不降反增,村集體也獲得了新增收入。
海滄區委文明辦負責人陳樹雲介紹,海滄區以農村地區為重點,以“一年試點引領、兩年深化推進、三年總結提升”為目標,將全區29個行政村、村改社區以及保持農村狀態的城市社區全部列入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試點。
兩岸交流繪就鄉村新願景
將“幸福餐”引入山邊社區的設想,最初源自幾位台灣青年。
“我們已在廈門工作生活七年,很明顯地感受到廈門和台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這也給我們的鄉村治理帶來很多靈感。”作為台灣鄉村規劃師,&&張德暐深度參與了創建試點工作。
作為全國設立最早、面積最大的&&投資區,大批台胞在海滄工作生活,成為海滄區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
“以愛興家、以德治家、以儉持家、以廉保家。”在海滄區海滄街道錦裏村內,林氏家訓句句擲地有聲。在錦裏林氏的知名宗親中,林朝英已成為兩岸林氏的感情紐帶。發掘這一歷史人物生平故事的,正是來自金門的&&小賴。
清康熙三十二年,錦裏村的林登榜前往台灣定居,其孫林朝英為著名的書法家。林朝英於清嘉慶七年任光祿寺中書,是台灣民眾中走上科舉之路的佼佼者,曾創立“竹葉體”書法。
“我主要從事文史傳承的工作。”小賴告訴記者,通過多次往來兩岸考證了解林氏家族歷史,她發現林朝英的後代十分感念錦裏村,她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兩岸林氏溝通交往的橋梁。
在錦裏村的五年裏,小賴與村民們打成一片,除了幫助村裏修建僑史館,她還組織編纂了有關錦裏典範人物的鄉土教材。
與小賴類似,來自台灣&&的&&小鄭,在青礁村打造了以閩南童謠為載體的社區書院;來自台灣桃園的&&小莊,組織漸美村的婦女們組成“活力美眉”團隊,走上了在海南省舉辦的“最美鄉村夫人”比賽舞&……一位位在廈門鄉村浸潤生活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譜寫一段兩岸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