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對話照鑒未來

2024-07-26 16:07:14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30期

 

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會場外景(2024 年 7 月 10 日攝) 郭緒雷攝 / 本刊

在人類命運日益休戚與共的今天,越來越要求深化文明相處之道,摒棄制度模式偏見,跨越意識形態藩籬,互鑒不同文明優長

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的形成演化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精神、理念、追求等歷經數千年的淬煉、洗禮和傳承,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色,也為世界文明進步提供了啟迪借鑒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國峰 邵琨 袁敏

  雖不及三山之奇險、五嶽之雄峻,位於山東曲阜城東的尼山卻堪稱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座“高峰”。2500多年前,孔子誕生於此,尼山成為儒家思想重要源頭。

  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為主議題,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7月10日至11日在山東曲阜尼山舉行。來自63個國家的近400位中外嘉賓齊聚尼山腳下,開展文明交流和對話,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探討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和合共生之道。

  交流互鑒凝聚共識

  論壇上,中外嘉賓圍繞“對話”“共同”“多元”“相融”等關鍵詞,一次次進行思想碰撞,並逐漸達成共識:尊重、平等、交流、互鑒,是不同文明和平共存、共同發展的正確方式。

  “世界上有多種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欣賞它們形成的多彩之美,這需要既堅持自身文明傳統,又對其他文明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説。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人類命運日益休戚與共的今天,越來越要求優化文明相處之道,摒棄制度模式偏見,跨越意識形態藩籬,互鑒不同文明優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甄佔民認為,人類歷史實踐反復表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文明的進程就是一個不斷開闊文化視野,吸收他人優秀成果的過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開展文明互鑒,以更加主動的精神學習他人優秀成果,能更好增強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為文明發展注入新的要素,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不斷注入新的思想和文化力量。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這代表着人類文明發展大勢,寄託着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説,尼山論壇促進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它強調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鼓勵不同文化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在希臘雅典大學名譽教授、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斯特裏奧斯·維爾維達基斯看來,交流互鑒並不是為了一方佔據主導,而是為了博採眾長、自我改善。“文明之間是具有包容性和互通性的,就像孔子説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總的來説,我們的目的是理解別人,同時通過理解別人更好地理解自己。”

  “在如今充滿分裂和衝突的世界中,尼山論壇是希望的燈塔。如果我們希望在不同文明之間架設橋梁並促進和平與和諧,這樣的活動必不可少。”東帝汶總統奧爾塔呼籲,我們要繼續致力於跨越文化障礙的對話,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加強文化間合作,從而為建設一個更加和平、公正和包容的世界作出貢獻。

  賡續傳統汲古潤今

  古老智慧穿越時空依舊閃耀光芒。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説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在中華文明的形成演化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精神、理念、追求等歷經數千年的淬煉、洗禮和傳承,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色,也為世界文明進步提供了啟迪借鑒。

  中華文明歷來強調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蘊含着“協和萬邦、和衷共濟”的和平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創新精神,“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的世界情懷等。與會人士認為,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對應對逆全球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明開放而不封閉、包容而不排他、中庸而不極端、和平而不好戰的特質,決定了面對文明差異時,主張對話而不是對抗,主張闔作而不是爭鬥,主張交流而不是隔絕。

  “中華文化對和平性、包容性的追求,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追求。將來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我認為孔子給了我們最大的 啟發,就是‘和而不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説,當今世界需要一種新的全球倫理,不是單一國家的倫理,而是汲取“和而不同”理念的倫理。

  與時偕行照鑒未來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文化的作用日益凸顯。論壇上,在賡續傳統的基礎上建設現代文明成為專家學者共識。

  專家&&,我們應當用傳統文化觀照現實社會,緊扣時代進步脈搏、回應人類社會關切,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探索文化與經濟社會交融互動、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為建設現代文明注入更多活力。

  數字化時代,如何引導數智向“善”是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之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劉麗麗説,儒家思想倡導以人為本,可引領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髮展,確保人工智能服務提升人類生活福祉,不被濫用。

  堅持以傳統文化的基本倫理應對人工智能挑戰,也得到莫斯科人文大學文學系副教授漢伊理的認可。“在孔子提出的倫理原則中,‘忠’處於重要位置,人工智能忠誠於人類,這是其不斷發展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漢伊理説。

  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不能簡單地拼接、機械地移植。清華大學國學學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陳來説,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必須立足於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在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基因的基礎上,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當代表達,使現代文明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培育起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優勢,在賡續民族文脈的基礎上譜寫現代文明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