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鄉村文脈
苗族同胞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蚩尤九黎城慶祝傳統節日(2024 年 5 月 15 日攝)唐奕攝 / 本刊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澧浦鎮鄭店村婺之靈坐唱班的婺劇演員準備登&演出(2024 年 6 月 25 日攝)徐昱攝 / 本刊
鄉村是一座文化寶庫。
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村規民約、民俗技藝、體育文藝、鄉土建築、飲食服飾等,是鄉村文化的現實體現,也是鄉土中國傳承千年孕育的獨特瑰寶。
特別是附着在這些有形載體上的無形內涵,如禮儀習慣、宗族家訓等傳遞的文化傳統,布衣白屋、剪紙刺繡等映射的審美情趣,材質造型、色彩紋飾等喻示的道德觀念,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標識,也在潛移默化間塑造着國民性格。
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讓鄉村文脈富有活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時代命題前,顯得尤為迫切。
激活鄉村文脈,需要打好規劃保護的“底子”。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護是鄉村文脈傳承的基礎。遵循“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原則,保護好鄉村的山水格局、生態基底、歷史肌理、聚落形態等鄉村景觀格局,守護好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留存住獨具特色的文化遺存,使鄉村文化有機嵌入日常生活和生産勞作的場景和細節,讓人們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晨耕隴上田,夕咏窗間書”等鄉村情境中,得到自然生態、人文景觀、鄉風鄉情的享受。
激活鄉村文脈,需要拓寬活化發展的“路子”。鄉村是俯身大地的生活。依據鄉村文化的內在規律,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經濟價值,整合開發鄉村的文化遺跡、特色建築、民間技藝、田園風光等文旅IP資源,採用生産活化、旅游活化、休閒活化、藝術活化等多種手段,打造鄉村非遺文化體驗游、生態農業觀光園、智慧農業産業園等嶄新業態,建設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産業形態,營造村村有産業、家家有收入的鄉村新風貌,釋放文化效益、活躍鄉村經濟,實現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
激活鄉村文脈,應創新傳播交流的“點子”。鄉村文化的傳播和交互是提升認同感、增強吸引力的關鍵。村落間的老建築、老物件、老風俗、老家規、老聲音、老味道等,是各地獨有的地域文化基因。追本溯源、挖掘整理,通過創意策劃、實物展示、數字再現、情景模擬等方式呈現體現,結合農事節慶、傳統節日等多形式多樣態的傳承活動參與體驗,運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方式推動鄉村文旅“破圈”,培育鄉村生氣。
當前我國鄉村正在發生重大變遷,包括人口總量和結構、生産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傳統鄉土秩序等方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面對這樣的歷史巨變,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賡續激活鄉村的文脈,既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更是對未來的責任和擔當。
可以想象,當鄉村文脈成功激活,鄉村的價值、潛力被深度喚醒並充分彰顯,鄉村將變身歷史與現代交織、文化與經濟共榮的美好家園,成為充滿魅力和希望的所在。這對有着14億多人口、數千年農耕文明史的中國,無疑是又一次躍升。
鄉村文脈,猶如一條綿延不絕的精神長河,滋養哺育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本組專題選取浙江大陳唱着村歌來治村、甘肅“白馬山寨”民俗傳、福建連城重振客家尚武風、江西婺源將“徽派”建築進行到底、貴州凱里用酸湯與世界對話等角度,試圖記錄其激活鄉村文脈的不懈努力,講述其豐厚積澱與多彩現實碰撞的鮮活故事。□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冉燃)
川劇演員(左一)在“村超”比賽間隙和貴州榕江“村超”文旅隊球員互動(2024 年 7 月 10 日攝)王曦攝 / 本刊
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平岩村,婦女們身穿節日盛裝,慶祝程陽永濟橋落成 100 周年(2024 年 6 月 18 日攝)黃孝邦攝 / 本刊